男女養生各有重點
男女在生理結構和思維方式上的不同,造就了兩者在養生方式上的差異。只有根據各自特點,抓住養生側重,才能夠事半功倍。研究發現,生活在溫暖、陽光充足地區的女性壽命較長;在氣候涼爽地區居住的男性則活得更久。下面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
目錄
1慎入十大常見養生誤區
誤區一:工作太忙,退休后再養生保健
對于養生,有些人認為:“現在工作太忙,沒有功夫養生,養生保健等到退休以后再說!”專家對此分析說,不管什么人,生命過程大致都是相同的:人總是從健康變成亞健康,然后出現軀體的功能紊亂,再變成器質性病變,最后發生臟器損害、臟器衰竭,最終走向死亡……世界上有兩件事情往往是一去不復返的:一個是青春,一個是健康。一個沒有時間養生,或者不注意養生保健的人,終有一天要住院的。因此,養生應該從沒有病的時候開始,因為有了病再養生就來不及了。
“動脈硬化是老年病,我還年輕,等我老了再說吧。”對于動脈硬化,時下不少白領抱著這樣的態度。醫生指出,動脈硬化不是老年人的“專利”,年輕時不“護心”,到60歲后再保養就來不及了。曾有一項資料說,美國在越戰和朝鮮戰爭時解剖戰死士兵的尸體,發現十幾歲、二十多歲的年輕人血管已經有粥樣斑塊了。如今,人們營養過于豐盛,二十多歲的年輕人也發心梗了,所以護心要從早做起。
專家介紹,形成心血管事件的危險因素中,年齡、性別、遺傳(如家族史)是無法干預的,譬如男性容易得心血管病、女性容易中風、老年人容易發病等;但是否吸煙、肥胖、高血壓、膽固醇升高等是可以干預的。簡言之,從今天開始,“管住嘴,邁開腿,不抽煙,少喝酒”。
誤區二:胡吃懶動,熱衷尋找靈丹妙藥
專家透露,遇到過不少貌似注重養生保健的人,一場一場聽講座、做筆記,卻從不把聽來的養生保健知識運用到生活中。有的認為養生保健的關鍵就是找靈丹妙藥,有的干脆直接說“醫生,你給我開一張方子吧,我吃藥就是了”。
專家表示,養生并無靈丹妙藥,唯有真正從改變生活方式做起,從現在開始,從當下開始。比如說人人都知道要控鹽控糖控油,可現在的白領應酬多、聚餐多,鹽糖油攝入超標。怎么辦?自己買菜回家做飯。
有網友提問道:“請問久坐不動的白領應該注意什么?”專家回答,“那你動呀”,卻被告知“沒時間”。不少白領的工作性質決定其白天上班連續數小時坐在電腦前,有些人下班回到家后也面朝電腦、電視而坐,不注重運動。其實,久坐對健康的損害比吸煙還大。運動則能幫助降壓、降糖、降脂。有的白領抱怨沒時間運動。專家表示,把工作、生活中的事務“二八開”,真正值得百分之百投入精力的也就20%。“白領們不妨這樣分分看,問問自己‘你真的有那么忙嗎?’、‘時間真的那么少嗎?’所以,很大程度上還是心態不好讓我們疲于奔命。”
誤區三:三高患者,愛吃高價補益膏方
眼下“冬令進補”風潮席卷中國,但膏方是否適合所有人?需要打個問號。
膏方是指正常人在正常情況下,為“冬藏”而服用的調理品。但現在很多“三高者”也熱衷吃補益膏方。甚至在某些人看來,膏方不上萬,就顯示不出自己的身價。
生活中有不少這樣的人,當醫生給他們開好膏方后,一看價格七八百元,反應都是“太便宜,給我開貴點的藥,吃了更滋補”。但許多都市人群更需要的是消脂排毒、活血化瘀、平肝潛陽等治法,而非滋補治法。
換言之,即便冬季要進補,也需按每個人的體質不同,補法各不一樣。如易反復感冒的人是衛虛,需要補衛陽;經常遇冷即腹瀉的人是脾虛,需要補脾陽;倦臥腰痛,小便清長的是腎虛,需要補腎陽等等。也就是說飲食保健和中醫治病一樣,也需要辨證施膳。
誤區四:亂服藥膳,萬人同吃阿膠米仁
專家提到,不少都市白領喜歡自行保健。許多女性一到冬天喜歡服用阿膠,有時里面還加入芝麻、核桃、棗泥等。阿膠確能補血、止血,滋陰潤燥,對血虛、出血及陰虛燥熱之女性是佳藥。但阿膠是用驢皮熬制而成,有些阿膠里還加入牛皮、馬皮熬制而成。這些皮類其性滋膩,有礙消化,脾虛便溏之人則不宜服用。因此,醫生開方時會與幫助其消化吸收的藥物配伍,以免形成呆滯;而自己盲目服用時則要注意是否對癥,避免礙滯脾胃等問題的發生。
眼下還有很多宣傳說米仁可以提高免疫功能、抗癌,于是很多人常年食用。“我在門診上有一位病人,就是一年四季吃米仁,連吃兩年,結果現在他的肚子是天天拉。米仁是寒涼之性,一年四季吃的話違背了自然規律,到了冬天本來應該養陽,但繼續吃米仁,導致脾陽受到了損傷,所以胃腸道受損。”教授說,如果一直想吃米仁,也有辦法“擺平”,比如在做飯的時候先放米仁再放點溫性的大棗、糯米進去。
誤區五:預防肥胖,中年女性每天吃素
還有一些人,特別是一些中年女性,都害怕吃肥肉,原因是害怕發胖,也為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發生,于是天天吃素。
專家提醒說,長期攝入高脂肪飲食容易得心腦血管疾病,但一點都不吃帶脂肪的肉,也不利于健康。在動物脂肪中含有一種能延長壽命的物質,不但不會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相反還可預防心腦血管疾病。膽固醇是一把“雙刃劍”,是人體生命活動中不可缺少的物質。如果體內缺乏膽固醇,就會造成免疫功能下降,還會促進細胞老化,導致未老先衰。因此,對體力勞動者來說,應該吃一點肥肉。對一般血脂不高的人而言,在日常膳食中也要吃一點含有膽固醇類的食物,這樣有利于健康長壽。
誤區六:迷野山參,患“人參濫用綜合征”
不少人以為,天天吃人參等補品就是養生。專家曾經遇到過一位退休的干部,他的女兒很孝順他,給他買了很多高麗參,并告訴他每天吃一到三克。他認為自己很虛,要好好地補一下,結果每天吃9克。吃了一個月以后,不僅滿嘴潰瘍,還出現上火、煩躁、便秘、失眠等癥狀,結果住進了醫院,花了一萬多元。
還有的人迷戀所謂的“野山參”,可是大部分號稱“野山參”的其實是“移山參”。就好像一些所謂的陽澄湖大閘蟹是“洗澡蟹”一樣。移山參是將培殖參移到山上,沾了一段時間的“山氣”而已。真正的野山參性味是平性的,任何人都可以吃。
人參有很多種,服用要對癥。生曬參是屬于平性的。市場上能看到很多切得方方正正的紅參,紅色是因為反復加工而導致的,加工過程當中表面因為不斷蒸,來回曬,其價格要比生曬參貴很多貴,原因是加工費上去了。經過加工,人參性味就變溫了,因此紅參適合的是氣陽虛的寒陽之人。白參是新鮮的人參用水燙完以后再用糖泡,然后干燥而成,這種人參的性味偏于寒性,對于熱性的體質是比較適合的,但是力量并不是很強。高麗參是朝鮮過來的,性溫。還有美國進口的生曬參適合氣陰虛的人。文教授笑著說,自己吃的話人參條、人參須都實惠又方便,藥性和大塊的人參一樣。人參雖為滋補佳品,但作用有所不同,需要對癥。中醫認為,虛則補之,虛還分氣虛、血虛、五臟虛癥,不虛則不需要補,不虛就沒有必要吃人參。長期或過量服用人參會出現興奮、煩躁,失眠、頭痛、腹脹、血壓升高等“人參濫用綜合征”。故不要隨意服用人參,最好在醫生的指導下合理、適當服用。
誤區七:盲目求貴,夸大冬蟲夏草作用
中藥里有些名貴藥材貴比黃金,冬蟲夏草就是其中的一種。
但冬蟲夏草真的有那么強的作用嗎?吃多少才能達到宣傳的“提高免疫力、抗癌”等作用?工薪階層勒緊褲帶,每天給患癌的家人吃2根蟲草,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嗎?古書有記載和研究顯示,冬蟲夏草治療疾病所需要的劑量是——每天吃9克才能達到效果。普通的蟲草一般6根左右1克,大的4根左右1克。那么每天至少要吃36根蟲草才能達到治療效果。
此外,冬蟲夏草的有較高的蛋白質成分,和動物類食材放在一起烹調才容易溶解而被人體吸收。所以古人有道名菜叫“蟲草燉老鴨”,中藥合理搭配可以提高其功效
誤區八:“冷肢女”,把郁滯當陽虛治療
現場互動環節,一位剛剛踏上工作崗位的年輕白領表示:“我是一個特別怕冷的人,經常手腳冰涼,我聽別人說怕冷是因為陽虛,我是不是因為陽虛而怕冷?需要吃什么補一補?”
專家表示,這名年輕女子提出的話題正是眼下都市女性中一個相當常見的養生誤區——“冷肢女”就是陽虛,虛了就要補。
其實,50歲以上的女性出現虛證可能性較大,30歲以下的女性四肢不溫,九成以上不是因為虛,而是因為郁滯。即由于工作壓力大,生活不規律等原因導致女性氣機阻滯、脈絡不通,其表現往往是四肢肘膝以下冷感,尤以手足不溫明顯,但胸腹不冷。如果是真正的陽虛之人的話,應該是手腳冷,全身也冷。
“冷肢女”是由于素體陽氣內郁,不能交接與四末;加之冬季的寒冷,使脈絡凝滯不通所致。這類女性大多還會伴有痛經等癥狀出現。因此,對于這類體質的調理是不能以補益為主的,而是需要用透邪解郁,疏理肝脾等方法;如有痛經者可配合暖宮散寒、活血化瘀的藥物來調理。如柴胡、白芍、枳實、香附、川芎、當歸、艾葉、甘草等。
誤區九:吸煙影響,只是傷害肺部器官
一項在全球14個地區進行的調查顯示,無論是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高血壓位列全球死亡危險因素榜榜首。而在我國,榜眼是“吸煙”,這和另外幾個國家有所區別。為此,現在中華醫學會戒煙的策略有所改變,通過中華醫學會心血管分會,從心臟科醫生開始推廣戒煙。
專家表示,人人都知道抽煙引起肺部疾病,卻不曉得抽煙第一個影響的是心臟。最近松江一醫院救治了一名只有20歲左右的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檢查下來,這位年輕人冠狀動脈里面斑塊并不多,但就因為他前幾天連抽了幾包煙,而香煙里面的一種物質可以直接讓冠狀動脈痙攣。
專家曾經搶救過一個心肌梗死的病人,他在新天地里喝咖啡時,一陣煙味飄過來,當場胸口就悶了。當然這個事情是一個相對比較少的小概率事件,但這種小概率事件一旦發生、影響就是百分之百。“我們不怕一萬就怕萬一,誰也不想當那萬分之一吧,所以大家請戒煙限酒。”崔松說道。
誤區十:爭強好勝,A型性格最傷“心”
渴望成功是很多職場白領的夢想。生活中時不時會聽到CEO猝死的新聞。電視娛樂節目《非誠勿擾》里,也有很多男嘉賓立志35歲前要賺滿一個億、公司五年內要上市等。而普通白領們,有的是為CEO所迫,有的想成為CEO取而代之,因此雄心勃勃,爭強好勝,對自己寄予極大的期望;苛求自己,不惜任何代價實現目標;以事業上的成功與否,作為評價人生價值的標準;把工作日程排得滿滿的,試圖在極少的時間里,做極多的工作;終日忙忙碌碌、緊緊張張,不知道放松自己,極不情愿把時間花在日常鎖事上……
專家分析,這一類白領通常具有現代心理學認為的A型性格。殊不知,這類爭強好勝、苛求自己、終日忙碌、不知放松的A型行為可能導致心血管疾病。他表示,“心病也需心藥醫”,善養身者,必先養心,心臟病患者要加強心理調節,樂觀精神可能有助于減緩動脈硬化的過程。“心態一定要好,不要覺得成功就等于幸福,這個是無法畫等號的。”
2男女養生各有重點
1、男要“冷”養,女要“熱”養。
研究發現,生活在溫暖、陽光充足地區的女性壽命較長;在氣候涼爽地區居住的男性則活得更久。生活中,我們也會發現,男人“火力壯”、怕熱;女人則更怕冷。因此,男人不妨嘗試“冷”養生。男性蒸桑拿或熱水浴時,溫度以37℃~41℃為宜,每次15~20分鐘;還應努力“戒掉”長時間騎車或駕車、愛穿緊厚牛仔褲、長期坐在寬松沙發里等習慣,因為它們都會導致陰囊被包圍受壓,以致睪丸溫度上升,生殖功能受到影響。
女人則要堅持“熱”養生。比如睡前用熱水泡腳,能緩解腰背疼痛,促進睡眠;做家務時多用溫水,預防關節炎和婦科病等;注意隨時增添衣物能保護好腹部,少吃寒性、生冷食物,以免被月經不調、痛經等困擾。
2、男人補鋅,女人補鐵鈣。
生理結構的差異,也決定了男女對營養素需求的不同。女性在月經來潮時,鐵流失會加快;更年期后,由于激素變化,骨質流失速度也會加快,因此女人更需要補鐵和鈣。對男人來說,鋅元素至關重要,會影響其雄性激素的分泌。
19~50歲的女人,平均每天大約需要補18毫克的鐵,男性8毫克即可。50歲以前的女性,每天約需補800毫克鈣,50歲以后要“漲”到1000毫克,甚至更多。因此,女人應適當多吃牛肉、雞胸肉、動物肝臟等富含鐵的食物,以及奶制品、豆制品、雞蛋等富含鈣的食物。男人則應多吃紫菜、牛肉、豬肝、芝麻、海產品等富含鋅的食物。
3、男人管住嘴,女人睡好覺。
病從口入。與女人相比,男人面臨的這種風險更大。男人抽煙、大量飲酒的比例明顯高于女人,而煙草含數百種有害物質,酒精可能導致60多種疾病;再加上男人體質決定其需要吃更多肉,應酬多導致的飲食問題也更嚴重,所以管住嘴尤為重要。
上海一項調查發現,女性睡眠質量不佳的人數是男性的1.7倍。睡眠對男人、女人都很重要,但女人因性格、心理等原因,睡眠質量相對更差。除要努力保持一份陽光心態外,女人可嘗試這些“備睡”技巧:睡前喝點牛奶,吃點燕麥等助眠食物,睡前2小時不劇烈運動,晚9點后不玩手機等。
4、男人護胃,女人養腦。
男人管不好嘴,胃跟著受傷。吃進的有害物質會損傷胃黏膜,與女人相比,男人胃潰瘍、胃炎等病的發生率更高。男人想護好胃,要告別高鹽、高油飲食,可適當吃些面食、小米粥及香蕉等養胃食物。
女性認知障礙癥患病率高于男性,且隨年齡增加,趨勢更明顯。研究發現,女性認知障礙癥患者大腦萎縮比男性更早。興趣、好心態等是養腦的“必需品”,中老年女性更要注重培養興趣愛好,多與人交流,融入社會。
5、男人練力量,女人練柔韌。
對男人來說,失去肌肉就失去了生命之本。如果男性在40歲后,無法完成10個俯臥撐或30秒內反復蹲起19次,說明肌肉力量明顯不足。中年人可以針對肩背上臂、腰腹部、下肢的肌肉分別鍛煉,并重點“攻破”腰腹部。老年人則可通過舉啞鈴練上肢、半蹲練下肢等較緩和的方法進行。
曲線與柔軟完美的結合,成就了女人令人艷羨的身段。練柔韌是女人一生的功課。盡管有些人天生柔韌性不好,但后天練習也很有效,年過40歲同樣不晚。推薦大家做做瑜伽,既能練柔韌,又能靜心養生。
6、男人需要安靜,女人需要排解。
男女心理需求不同,出現心理壓力時的表現也不一樣。情緒爆發時,不少男人會帶著點雄性激素的“暴力”,愛摔東西、動手動腳。男人不能把事情憋在心里,但也建議收斂一下發泄方法,學著安靜些。
女人確實比男人更需要排解情緒垃圾,“哭”和“說”是她們緩解壓力的利器。專家提醒,女人訴說時要注意場合,比如別在孩子面前、公共場合等地方,嘮叨丈夫的不是。
3養生保健食譜的做法推薦
薏米的做法
它不僅可以用來養生和美容,而且可以防癌治病,是不可多得的養生保健食品,但很多家庭主婦還不知道怎么做薏米。那么,薏米的做法有哪些呢?薏米的做法有很多。
養生保健食譜的做法推薦
薏米作為一種養生保健食品,薏米的做法是多種多樣的,包括做粥和做湯,可以花樣百出,搭配多種營養食品,烹飪多美味的養生湯和養生粥,實現不同的養生功能和價值,薏米也因此而價格較高,很多地區的人們舍不得購買薏米,下面為大家推薦幾款薏米的做法。
1、薏米羊肉湯:苡米150克,羊肉250克,加水適量煲湯,食鹽、味精凋味(亦可加生姜數片)。佐膳。可健脾補腎,益氣補虛。治病后體弱,貧血,食欲不振等。
2、薏米粥:薏苡仁50克,杵末,加適量水煮成粥食之,1日3次,久服可輕身益氣。
3、薏苡粳米粥:薏苡仁、粳米各30克,共煮粥,空腹食用,可治風濕脾痛、筋脈拘攣、脾虛泄瀉。
4、薏苡冰糖飲:薏苡仁50克,百合10克,水煎汁,加冰糖服用,可治扁平疣、雀斑、痤瘡。
生薏米煮湯服食,利于去濕除風;用于健脾益胃、治脾虛泄瀉則須炒熟食用。薏米用作糧食吃,煮粥、做湯均可。夏秋季和冬瓜煮湯,既可佐餐食用,又能清暑利濕。將鮮奶煮沸,加入薏仁粉適量,攪拌均勻后食用。常食可保持皮膚光澤細膩,消除粉刺、雀斑、老年斑、妊娠斑、蝴蝶斑。薏仁較難煮熟,在煮之前需以溫水浸泡2-3小時,讓它充分吸收水分,在吸收了水分后再與其他米類一起煮就很容易熟了。
4中醫養生要記住八大禁忌
一、老了才養
許多人認為養生是老人的事,年輕時無須養生。其實,養生要從娃娃抓起,正如機器要從新時保養。一旦零件有損,養生為時已晚,效果必將大打折扣。
二、病了才治
許多人不病不查體,病了才看醫生。其實,養生應以預防為主,平時應定期檢查,定時保養。
三、餓了才吃
許多人不吃早餐或不按時就餐,理由是不餓。生理學告訴我們,食物在胃內經過4~5個小時后就全部排空。感到饑餓時胃液已經開始"消化"胃黏膜,而規律飲食、均衡營養,是養生保健必不可少的物質基礎。
四、渴了才喝
平時不喝水,口渴才飲水,是許多人的習慣。事實上,水對人體代謝的作用比食物還重要。感到口渴時表明身體已經缺水到一定程度。臨床發現,不常飲水的人,患便秘、尿路結石的機率會明顯高于有飲水習慣的人。
五、急了才排
許多人沒有定時排便的習慣,甚至有便不解,寧愿憋著,這樣對健康極為不利。大小便在體內停留時間過長,容易引起便秘或膀胱過度充盈,糞便和尿液中的有毒物質被人體吸收,造成“自身中毒”。
六、困了才睡
人的一生約有1/3的時間是在睡眠中度過的,睡眠是新陳代謝活動中重要的生理過程。只有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保證每天不少于7小時睡眠,才能維持生物鐘的正常運轉。但有些人不是按時就寢,而是毫無節制,不困不睡,甚至困了也強撐著。這不利于保護大腦,更易引起失眠,長此以往,損害生命。
七、累了才歇
累了才休息是許多人的習慣。其實,累是身體相當疲勞的感覺,這時休息已為時過晚。應養成不累也休息的習慣,做到不過分透支體力、腦力。
八、胖了才減
進食過量、營養過剩、缺乏運動是導致肥胖的主要原因,這些都是可以預防的。時下,許多人不加節制大吃大喝,大胖子隨處可見,一胖就易病。況且,目前尚無理想的減肥搖問世。因此,減肥不如防胖,莫做胖了再減、自己掐自己脖子的傻事。
5春季養生的注意事項
1.多禽少畜護心臟
對于肉食,人們大多又愛又怕。愛是因為它營養豐富,口感良好;怕是因為其脂肪含量高,容易與高脂血癥乃至冠心病、中風、糖尿病等疾病掛鉤。如何解決這個難題呢?竅門之一就是多吃禽肉少吃畜肉。
畜肉脂肪中飽和脂肪酸多,膽固醇也高,而鵝、鴨、雞等禽肉不僅脂肪較少,而且所含脂肪的結構更接近橄欖油,故有保護心臟作用。
2.多生少熟減少致癌物
熟肉制品食用方便,口味也不錯,你可能更喜愛熟肉制品。不過,這樣你將犯下攝入亞硝酸鹽的錯誤。因為在制作熟肉制品過程中,要添加亞硝酸鹽,目的是防腐。但亞硝酸鹽一旦進入人體,就可分解成具有強烈致癌作用的物質亞硝胺,威脅健康。
3.多還原少氧化活躍大腦
所謂氧化食物,是指那些富含過氧化脂類化合物的食物,油炸類食品、方便面、漢堡包等為其代表。這些食物能在人體內發生氧化反應,損害腦血管壁,使腦血管變窄,對大腦的生理活動產生不良刺激。
還原食物則含胡蘿卜素、超氧化物歧化酶等成分,可阻止腦血管壁的氧化反應進行,或者使已經發生的氧化反應“還原”,保證腦血管通暢的健康狀態。
4.多糙少精保護血管
專家研究發現,一種稱為同型半胱氨酸的物質,如果在血液中的濃度過高,就會引起人的動脈硬化,最終導致心肌梗死、腦中風以及老年癡呆癥。而血液中的同型半胱氨酸之所以會升高,越來越多地吃精細加工的食品就是原因之一。
5.多綠少白益壽延年
蔬菜的營養價值與其顏色深淺有關。顏色愈深的蔬菜,維生素與胡蘿卜素含量越多,反之就越少。按此規律排出的順序是:綠色蔬菜、紅黃色蔬菜、白色蔬菜。綠色蔬菜富含鈣質,葉酸與維生素C的含量也很高。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有侵權/違規的內容, 聯系本站將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