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郭于華 | 食物和家庭關系:餐桌上的代溝

shiyingbao

郭于華,1956年7月生于北京。1990年畢業(yè)于北京師范大學,獲博士學位;2000-2001年于美國哈佛大學人類學系做博士后研究。1990-2000年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研究人員;2000年至今任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社會人類學、農(nóng)村社會學、民間文化與信仰等。著有《死的困擾與生的執(zhí)著——中國民間喪葬儀禮與傳統(tǒng)生死觀》《在鄉(xiāng)野中閱讀生命》《儀式與社會變遷》(主編)等作品。

飲食既是人類最基本的活動,又有著文化意義。它不僅滿足我們身體的需要,而且與我們的一些觀念,譬如自我、團體甚至民族,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正因為如此,才有論者指出:“抵達某個文化核心的最好途徑便是通過它的胃。”這在中國也是如此。食物的挑選以及如何烹制常常被視為一個人成熟度的標桿,同時也是一個重大的美學問題。毫無疑問,眾多的社會變量,比如性別、種族、職業(yè)、社會地位以及教育程度,都會影響一個人關于飲食的觀念。在當今中國,我們還應該考查另一個變量:個體的年齡問題。在過去的二十年中,隨著市場經(jīng)濟的轉型,中國逐漸融入全球消費文化中去。在個體的消費領域內,新的飲食趨勢正在改變新一代年輕人的口味。他們對飲食的態(tài)度和童年的經(jīng)歷都與其父輩截然不同,這一差異也進一步擴大了兩代人之間在社會價值觀和個人愿景上的分裂。

本文旨在探究中國兒童的飲食觀念,并與其父輩及(外)祖父輩進行比較。這里的“飲食理念”是指影響人們飲食方式以及支撐其飲食習慣的理念。這意味著將飲食看作一種生理需求,同時也是一種文化表征。具體來說,某個特定的飲食觀念,混合了種種風向潮流、信息和社會價值觀,會極大地影響人們的飲食方式、健康和人際往來。

可是,為何我們需要以兩代人之間的差異為棱鏡,來透視飲食觀念呢?這個問題我會在后面的討論中解釋。總的來說,哺育孩子牽扯到中國父輩和(外)祖父輩兩代人的共同努力。(外)祖父輩一般年齡都在50歲或者以上(通常出生于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他們的飲食理念強調“飲食平衡”,這是一個源自中醫(yī)的概念。盡管這些觀念也被建國后出生的一代人所接受,但他們實際上更多地受到了由現(xiàn)代科學和西醫(yī)主導的營養(yǎng)觀念的影響。通過比較我們發(fā)現(xiàn),當下學齡兒童們的飲食觀念已由“實用需求”轉化為“消費需求”。尤其是當涉及零食、軟飲料和快餐食物時,中國的年輕人對于傳統(tǒng)的平衡或者營養(yǎng)理論表現(xiàn)得漫不經(jīng)心,他們更看重的是食品的社會作用和消費文化的符號。

滋補湯是中國的傳統(tǒng)醫(yī)學知識與烹調經(jīng)驗相結合的產(chǎn)物。它“寓醫(yī)于食”,既將藥物作為食物,又將食物賦以藥用,藥借食力,食助藥威,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既具有較高的營養(yǎng)價值,又可防病治病、保健強身、延年益壽。

這種代際之間的差異給我們思考文化傳承的問題提供了許多思考空間。直到最近,家庭和學校仍是中國孩子接受教育的中心地。也是在這些地方,孩子們被教導食物的實踐價值、社會價值和符號價值。不過在中心城市和富庶的農(nóng)村地區(qū),原先的教育模式已悄然改變。這要感謝中國社會的商業(yè)化發(fā)展與家庭電視的普及。在經(jīng)濟改革的年代,尤其是八十年代中期城市改革啟動以來,許多中國本土和外國企業(yè)都竭盡全力將新的飲食理念灌輸給年輕人。電視就是宣傳新食品的一件利器。商業(yè)廣告可以利用某些卡通人物使孩子們相信某些食品既能吃得好,又能吃得舒心。大致來說,伴隨著中國逐步融入全球經(jīng)濟體系,中國孩子的食品選擇權已被社會中的商業(yè)化勢力牢牢掌控。在詳盡討論以上趨勢之前,我需要先對為本文提供論據(jù)的兩個研究項目做一些介紹。

第一個項目是與國外學者一起合作完成的,研究組成員包括了哈佛大學的伯娜丁·徐(BernadineChee),一位北京師范大學的學者,三位北京大學的學生和我。我們在1995年夏天對30位年齡介于8至11歲的北京市學齡兒童,以及他們的老師和家長進行了調查訪問。第二個同樣基于學校和家庭的調查項目是由我獨立完成的,時間在1994年,地點在江蘇省某農(nóng)村。本文之后的討論以北京市的調查結果為主,輔以江蘇省的研究結果加以比較。我們采訪的北京市30位學齡兒童都來自兩所小學,并讓其中十人對他們每日的食譜進行記錄。在江蘇省,我采訪了20位11歲的孩子,他們都在一所鄉(xiāng)村學校上五年級。在每個項目中,我們都會去孩子的家中進行家訪,以便觀察和記錄他們的飲食狀況。

通過這些研究,我的核心結論是我們需要反省食物和童年之間的聯(lián)系。長期以來,我們都認為中國孩子的食物觀念,雖說還不太成熟,但不至于和他們的長輩相差太多。在我們的觀念中,中國的孩子一旦能夠吃固體食物,長輩們就會在餐桌上教導他們如何辨認各式各樣的食物,遵循適量飲食的原則,以及區(qū)分日常食物與節(jié)慶食物之間的差別。在傳遞這些訊息給孩子時,長輩們扮演著一個權威角色。因此孩子在長大成人后也意味著繼承并擁有了與長輩們相同的飲食理念。以往大部分人類學的研究在討論中國社會中童年與食物的關系時都有這樣的預設。最近關于中國大陸、臺灣和香港的研究也在反復強調這一論點。

然而,基于對北京和江蘇兩地的調查結果,我認為這種代際之間存在共同飲食觀念的假設需要被修正。這并不是說這個假設有誤,或者支撐它的經(jīng)驗材料不足,而是當前中國學齡兒童的情形正在發(fā)生改變。在闡述我的論點時,我會就每一代人對待食物的態(tài)度做逐一分析。與此同時,為了更清晰地論述,我將三代人的食物理念進行了分類,即“傳統(tǒng)的”、“現(xiàn)代的”以及“消費型的”。在闡釋這些類別時,我也將涉及到中醫(yī)、營養(yǎng)科學和新時期經(jīng)濟改革方面的內容。

傳統(tǒng)的飲食理念

傳統(tǒng)的飲食理念主要和1949年前的一代人有關。這代人現(xiàn)在已成為了學齡兒童的祖父輩。在我們的訪談中,這些人反復敘說的飲食理念總是與營養(yǎng)平衡息息相關。這些理念之所以被視為典范,因為它們源于中國文化的陰陽說:兩者相互混合并成為推動自然秩序的基本力量;其表現(xiàn)形式包括冷與熱,夜與日,雄與雌,消極與積極,保護與侵犯等最原初的推力。陰和陽具備同等價值,以四季交迭更替的方式使整個世界運轉,同時也將其影響加諸于人類。按照傳統(tǒng)中醫(yī)的說法,人體自身即包含了陰陽二元:陰儲備生命所需之能量,陽則保護身體免受侵犯,二者須保持穩(wěn)定均衡狀態(tài)。

八卦圖衍生自中國古代的《河圖》與《洛書》,伏羲根據(jù)燧人氏造設的這兩幅星圖所作。其中《河圖》演化為先天八卦,《洛書》演化為后天八卦。八卦各有三爻,“乾(天)、坤(地)、震(雷)、巽(風)、坎(水)、離(火)、艮(山)、兌(澤)”分立八方,象征“天、地、雷、風、水、火、山、澤”八種事物與自然現(xiàn)象。上圖右為先天八卦,左為后天八卦。圖摘自四庫全書本《原本周易本義》

避免陰陽失衡的方法是保持一個平衡的飲食習慣:既有冷食又有熱食,細糧粗糧均衡搭配,一日三餐需攝取各色不同的食物。中醫(yī)持有這樣的觀點已有幾個世紀的歷史,也是我稱之為“傳統(tǒng)飲食理念”的基本原理。作為中國形而上學體系和醫(yī)學傳統(tǒng)的一個組成部分,在論及日常生活中的食物、醫(yī)藥,當孕婦或者身體虛弱的孩子需要進補時,陰陽學說對于飲食理念有著深刻的影響。

在具體闡釋平衡飲食的觀念以前,我首先要解釋一下食物的“熱”、“冷”特性。簡要地講,肉類、蛋類和油脂類食品屬熱性;海鮮、蔬菜以及水果則屬寒性。許多新型食物也能分為冷熱兩種。一些北京和江蘇的家長認為巧克力就是一種新型的熱性食物。他們認為巧克力這種食品不錯,但它包含的熱量太高了,還具有刺激性,孩子(尤其是男孩子)吃多了會流鼻血。所以在他們看來,孩子吃巧克力一定要適量。

傳統(tǒng)飲食觀念中另一個值得關注的觀點認為,多樣化的食譜和自然生長的食物很有價值。按照我們造訪家庭中老一輩的觀點,要撫養(yǎng)一個健康的孩子首先要讓他們吃各種各樣的食物。與此同時,老一輩人也批評了他們心目中那些“不健康的”食物,比如維他命片和藥物補品等營養(yǎng)品。一位年長被訪者在分辨“自然的”和“非自然的”食物時說:“我們很難知道營養(yǎng)品里到底有什么,可是自然的食物能看得一目了然,吃得放心。比如吃魚和蝦,一口一口地很好吃。無論魚肝油和魚腦加工物多么美味,我還是寧可多吃幾條魚。”我們發(fā)現(xiàn),在北京和江蘇農(nóng)村地區(qū)很多上了年紀的人都持有這種看法。他們對于那些被標上“更健康”和“長壽”的營養(yǎng)品保持著某種警惕。當談及他們這一代人對此類營養(yǎng)品的態(tài)度時,一位爺爺如是說:“我不懂科學營養(yǎng)的方法,可是只要大人吃了沒事,小孩就可以吃。”另一位受訪者也以不同的方式表達了同一個觀點——斷奶后的孩子可以像一個成人那樣來喂養(yǎng)。當然這并不意味著他們將大人與小孩等而視之,他們也知道孩子對食物的口味很特殊,對食品本身有著特定的需求。

魚肝油主要含有維生素A和D,為脂溶性維生素,過量攝入不能被及時排除,而會在體內貯存起來,進而產(chǎn)生毒性作用。因此,不能長期服用。

然而,當我們問老一輩人什么食物對孩子來說是“健康的”時,我們卻得到了完全迥異的回答。一位受訪的北京奶奶告訴我們,春天對于孩子的成長最為重要。相應地,到了冬季她會親手為孫兒暖身子做的一道菜:用文火慢燉豬骨頭湯。另一位受訪者堅持認為孩子和成年人很相似,應該吃大量的蔬菜和適量的肉類。一般而言,年長者視肉類、魚類和蛋類為健康所必需,但常常會表達以下的論點:在經(jīng)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動物蛋白的攝入應與谷類、蔬菜,新鮮水果互相補充。

現(xiàn)代的飲食理念

在回答當下的年輕人應該吃什么時,受訪地區(qū)的(外)祖父輩和父輩家長有許多共同的觀點。盡管如此,他們之間的飲食理念還是有顯著的差別。一方面,我們接觸到的家長比他們的父母受過更好的教育,尤其與他們的母親相比。在我們采訪的所有(外)祖母中,沒有一人擁有本科或以上學歷。在江蘇,大部分受訪的父輩家長完成了高中學業(yè);與此同時,大部分的(外)祖父輩老人都是文盲。

學校和現(xiàn)代科學的熏染十分明顯地影響了父輩家長的飲食、健康、撫養(yǎng)孩子的觀念。這些觀念是“現(xiàn)代的”,因為它們的基礎是西方醫(yī)學和現(xiàn)代營養(yǎng)科學。以“維生素”為例,我們經(jīng)常可以在采訪中聽到這個詞。維生素在漢語中讀作“wéi shēng sù”,或者被稱作是“支撐生命的物質”。家長們理解維他命、食物和健康之間的關系,他們中的許多人把提供一張富含維生素的食譜視為盡責父母的一個特定職責。我們采訪的北京家長們也是這樣的,大部分的父母說他們鼓勵孩子多吃蔬菜,有些甚至強迫不聽話的孩子吃些生的蔬菜,來補充蔬菜在烹制過程中流失的維他命。為克服維生素不足的難題,一部分家長認為可以時不時地吃些豬排骨或是家禽類的血來促進鈣和鐵的吸收。當有些孩子對家長認為有好處的食物不感興趣時,譬如說生的胡蘿卜,有些家長會把它燉成湯來改變食物原先的口味。又比方說牛奶,為了讓一些挑食的孩子喝,父母可以在奶里加點糖和麥片。當孩子不喜歡吃水煮蛋時,家長們會將蛋切成小塊來刺激孩子的食欲。正如一位家長所說:“我們想盡一切辦法就是讓孩子吃得更好。”可是,孩子白天要離家去上學,一旦家長的控制減弱,孩子們便會用手里的零花錢去買零食和飲料。為了孩子的健康和衛(wèi)生著想,家長們極力反對孩子在街邊小攤或者是臨近的小店購買零食吃。家長們懷疑零食里摻雜了過多的人工調味劑、色素或者是有害的激素。他們同樣也擔心孩子們不洗手就吃零食,甚至誤食了防腐劑。

平衡膳食寶塔是根據(jù)中國人膳食指南,結合中國人的膳食把平衡膳食的原則轉化成各類食物的重量,提出的一個營養(yǎng)上比較理想的膳食模式。

父輩家長們專注于孩子的健康飲食、食品安全和豐富的維他命補充。他們有時會認為(外)祖父輩沒法監(jiān)督孩子的飲食狀況,因為老人們對于營養(yǎng)科學幾乎一竅不通。一位年輕的母親抱怨老一輩人不將營養(yǎng)滿足看作是“科學撫養(yǎng)孩子”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因為當老一代人為人父母時,他們并沒有太多的食物可以選擇。這位年輕母親認為現(xiàn)在的家長“已經(jīng)有足夠的條件對孩子進行科學的撫養(yǎng)”,這些條件具體包括相比以前更高的家庭收入和大量的科學營養(yǎng)信息。

父輩家長們通常經(jīng)由書籍、雜志、收音機和電視機等媒介獲取信息,他們也會和同事探討諸如如何烹調食物、某些食物的好處以及如何幫助孩子建立正常的飲食習慣等的問題。當然,運用“科學的”理念并不總像想象的那樣有效。一對受過高等教育的夫妻表達了他們的不安。為了讓孩子健康成長,他們曾經(jīng)嘗試過將西醫(yī)和中醫(yī)的養(yǎng)生理念結合起來,但效果并不很好。這個孩子的母親供職于一家出版醫(yī)學書籍和健康雜志的出版社,他的丈夫曾自學過中醫(yī)。雖然夫妻二人煞費苦心地制定了科學的飲食方略,可是他們孩子的身體依然不好,這使他們感到深深的困惑。盡管我們采訪的其他北京父母并不像這對夫妻那樣花時間設計周全的食譜,大部分的家長都會通過閱讀書報上的文章來了解飲食、健康和撫養(yǎng)孩子方面的知識。

在江蘇省的農(nóng)村地區(qū),科學地撫養(yǎng)孩子被理解為直接給他們吃維生素片。大部分孩子一出世就開始吃維生素營養(yǎng)品,這樣的建議通常是由鄉(xiāng)村或是鎮(zhèn)上的醫(yī)生給出的。維他命在當?shù)乇灰曌魉幬铮軌虮Wo嬰兒免受疾病的侵襲,直至孩子度過了脆弱的幼兒期開始吃固體食物為止。這種看待維他命的方式在景軍研究的甘肅農(nóng)村也存在,另三位學者也曾在中國北方鄉(xiāng)村中發(fā)現(xiàn)類似的看法。

消費型的飲食理念

新食物品種和飲食理念的引入勢必會改變任何一個社會既有的生活方式和飲食模式。當中國逐步走向市場經(jīng)濟,并與外面的世界連接更為密切之時,中國孩子的胃口也越來越受到進口的新式食物影響,尤其是外國企業(yè)將速食快餐和軟飲料引入中國以后。

在中國消費文化擴張的大環(huán)境下形成的飲食理念被稱之為“消費型的”。各個年齡層的人們都受其影響,但與之聯(lián)系最為緊密的還是出生于經(jīng)濟改革和計劃生育時代的孩子們。比起在計劃經(jīng)濟時代成長起來的父輩們,他們更加熟悉市場經(jīng)濟下的風尚。

我們從采訪中了解到,受訪家庭的日常飲食主要是由父輩和(外)祖父輩家長主導的,孩子常常和長輩們在食物選擇問題上無法達成一致,他們只有在購買零食和軟飲料時才獲得自主權。在十多年前,當城市初步進入改革階段時,成千上萬的新式零食和軟飲料出現(xiàn)在超市和便民小店中。念小學和幼兒園的孩子們馬上就成為了這些食物的忠實擁躉,他們很快熟知了紛繁復雜的品牌,包括一些西方化的快餐產(chǎn)品。而孩子的父輩們,更別提(外)祖父輩們,對于這些新潮東西的名字、口味、外包裝或者價格都知之甚少。也因此,長輩們常常在采訪中說到他們其實是通過孩子才了解到一些新式食品的。由此可見,當孩子們成為消費主體時,他們正逐漸扮演著一個指引者的角色,通過對長輩們施加影響來購買消費品。

這種干吃面在很多小便利店中就可以買到,商家通過把各種各樣的卡片放入包裝袋里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和消費。

對于持有消費型飲食理念的人而言,食物的口味如何根本不重要。北京一位父親的觀點頗有見地:“現(xiàn)在的孩子都是根據(jù)糖紙是否漂亮來挑選糖果,有時他們根本不是要吃這些東西,而只是對它們的外包裝和里面的玩具感興趣。”需要說明的是,將實用性和可玩性的結合并不是最近才在中國出現(xiàn)的。早在1960年代,中國制造的餅干就被做成小貓、小狗、熊、斑馬等各種動物的形狀。可是二者還是有所差別,其一就是當今食品的可玩性和食用性遠遠超越了食物原有的實用性。方便面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它一進入市場就成了孩子們關注的焦點:包裝袋里有一張彩色的卡片,如果集齊八種不同顏色的卡片,就可以獲得一件搶眼的短袖。這種市場營銷術導致的結果是,一個孩子把此事告知其他孩子,在無形中成了“移動廣告”。為了贏得那件短袖,孩子們就不得不經(jīng)常買該種方便面來收集卡片,可是包裝打開后,孩子們取走了卡片,方便面卻只能由家長們來消滅了。對口味關注度的降低,也可以從孩子們對快餐連鎖店(比如麥當勞、肯德基和必勝客)的熱衷上略知一二。他們喜歡快餐食品并不完全是因為口味,還有那些地方很好的氣氛和有趣的玩意。一位北京母親說她的女兒在家里一般都叫她“媽媽”,可當她帶著女兒去麥當勞時,小女孩就改口叫她“媽咪”了(這個詞是由中國孩子從國外卡通片中學來的)。正如這個修辭上的轉變以及短袖的故事所顯示的,食物的實用屬性其實是可以取消的;或者就孩子們的快樂而言,它顯得不再那么重要了。相比于食物的實用性,孩子們更愿意被父母滿懷愛意地帶入一個流行的餐館或者娛樂場合,享受某些公認的、象征時尚的消費品。

飲食與文化轉向

文化觀念可以依靠風潮、價值觀和符號傳遞給一代人。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飲食理念的延續(xù)對于文化轉向有著暗示作用。研究“文化轉向”,我們首先可以了解老一輩人對于傳統(tǒng)食物的態(tài)度。外祖父輩的家長相信傳統(tǒng)節(jié)日必須要有相應的食物,比如我們研究的許多家庭不但慶祝農(nóng)歷新年,同時也慶祝元宵節(jié)(農(nóng)歷一月的第15天)、端午節(jié)(農(nóng)歷五月第五天)、中秋節(jié)(農(nóng)歷八月第十五天)和冬至(農(nóng)歷十二月第八天)。我們采訪的城市家長對待傳統(tǒng)節(jié)日往往漫不經(jīng)心。有的人甚至認為吃特定的節(jié)日食物應該成為一種個人偏好,而非一種傳統(tǒng)。然而,假如這個城市家庭是一個三世同堂之家,則祖父輩的家長肯定會在元宵節(jié)吃元宵(由糯米粉做成的甜的團子),在端午節(jié)吃粽子(由糯米制成的金字塔形狀的點心,以竹葉或者是箬葉包裹),在中秋節(jié)吃月餅(月亮形狀的蛋糕,內部放一些堅果),于冬至喝臘八粥(白米、黃米混合堅果和干果熬制的粥)。祖父輩一代明白緣何特定的食物必須在某些節(jié)日里食用。我們遇到的兒童知道什么節(jié)日該吃何種食物,但他們不知道其中的緣由,而這些孩子的家長們對于節(jié)慶食物的習俗準則也只剩下模糊的印象了。

傳統(tǒng)節(jié)慶食物的宗教意義正在消弭,而為孩子籌備生日的熱情正前所未有地高漲。大部分我們調查的北京家庭為慶祝孩子的生日,會買一個蛋糕,準備一桌好菜,或者干脆去飯店慶祝。父母、(外)祖父母、叔叔阿姨以及兄長們會送各種的禮物,包括書籍、玩具,有時是錢或者去某地娛樂中心的旅行。孩子生日的慶賀不但成為一年一度的家庭事件,同時也產(chǎn)生了一筆巨大的家庭開支。同樣的情形在江蘇農(nóng)村地區(qū)也漸趨流行。我在一所鄉(xiāng)村中學里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顯示70%的五年級學生將其生日列為一個家庭事件且必須慶祝,只有一半的學生提到了端午節(jié)和中秋節(jié)。

傳統(tǒng)食物在道德教育中的重要性也在喪失。中國文學里充滿了關于食物的故事,勸誡人們尊重老人,善待同輩,節(jié)儉精明,同時珍惜來之不易的食物,并對食物的祭祀功能懷抱虔敬之心。一位老爺爺動情地說這些教導如今早已不復聞了:“新一代人不再為吃穿發(fā)愁了。當我還是一個孩子時,日本人打了進來,我爹娘為了躲避日本人的大掃蕩逃進山里,最后餓死了。我那時還小。我逃到天津和張家口,為了活下來用各種方法找東西吃。到我有了自己的孩子時,又碰到了糟糕的三年。人們半死不活,餓得水腫。”

對于許多學齡兒童的家長們來說,這場饑荒給他們留下了難忘的回憶。一位44歲的父親說當時他還是個小學生,正趕上北京糧食短缺,他爺爺從鄉(xiāng)下趕來救濟他。這位家長回憶了當時的情形:“那個時候已經(jīng)是深冬了,爺爺穿著棉衣棉褲。他進了房間還在抱怨天氣太冷,我感到奇怪。當他脫下外衣,我才發(fā)現(xiàn)他衣服和褲子里的棉絮都變成了糧食。直到那時,我才知道政府已經(jīng)禁止個人從農(nóng)村帶糧食到城市了。”

當我們問及受訪者是否會將這類故事告訴他們的正在上學的孩子們時,常見的答復是,過去食物短缺的故事和孩子們的飲食需求并無關聯(lián);現(xiàn)在的孩子根本不擔心食物短缺,反而擔心自己因為沒有嘗試過某一品牌的零食而在同學面前丟面子。也因此,每當長輩們含淚回憶起過去因饑荒而失去親人的經(jīng)歷時,孩子們通常不是覺得故事太過恐怖以致無法相信,就是很難在情感上引起共鳴。正如一位家長所言,對于如今的孩子,老一輩的苦難如同“天書”一般,后輩們再也無法理解這些以往的苦難了。

另外,孩子們常常在電視上看到精致的食品和個人的幸福,這些印象淡化甚至抵消了人們對于苦難的敘述。食品營銷商沒有興趣提醒年輕人,直到八十年代早期并不是每一戶中國家庭都有足夠的食物。食品制造企業(yè)十分清楚,食品的創(chuàng)新開發(fā)必須要改變消費者的飲食習慣,提供給他們美好生活的幻覺。如前所述,電視機是實現(xiàn)這個目標最有效的媒介。

看電視作為流行的休閑活動,對個人的消費行為有著特殊的影響力。一項社會學調查顯示,文化風尚形成于八十年代晚期,學生們對于他們在電視上看到的一切是如此著迷,于是便開始模仿廣告里的口氣、廣告詞和音樂。老師們抱怨說,一些女學生沉迷于電視廣告,是因為可以看見一些電影演員和流行歌手為某些食品代言。因為這些女孩子非常愛慕娛樂圈的名人,她們渴望購買廣告中明星們代言的產(chǎn)品。

電視的影響力也波及到了父輩家長。1987年的一項全國性調查顯示,城市居民每天要花兩小時收看電視,接近于當時居民每日休閑時間的一半。1995年,城市每周工作時間為五天,在周末,城市居民花在電視上的時間激增。我們采訪的一些北京家長聲稱,對于廣告中的食物、飲料和營養(yǎng)品,他們一概不信,雖然廣告上稱這些東西“有助于健康”。與此同時,也有一些家長看了電視廣告的宣傳,就真的為孩子買來了這些產(chǎn)品,直到后來他們發(fā)現(xiàn)這些東西不如吹噓得那么好才將其丟棄。當前中國仍然缺乏嚴格的法律來管制商業(yè)廣告,防止虛假不實的產(chǎn)品進入消費市場。

對孩子們而言,同輩之間的互相攀比使得孩子們了解到了一些食品。老師和家長告訴我們,假如一個孩子不認識或者無法買到時下流行的新款食品,他就會受到其朋友圈里其余人的嘲笑,因為孩子圈里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分享食物或者交換和食物有關的信息。老師們認為,孩子們一起分享食品是學校里很常見的交流活動,而且常常都是同性的伙伴們在一起。學生被允許從家里帶一小部分食物和零食到學校來,午飯時和同學一起分享,同時通過互換來探討哪種食品更好吃。

關于食品信息的分享,有時可以顯示出一個人對于市面上最新潮食品的熟悉程度。同輩圈子內追求時尚的壓力如此之大,以至于一位就讀于北京某小學的學生(根據(jù)他父親的話)向他的伙伴們謊稱自己吃過“和路雪”牌的冰淇淋,可事實上他根本就沒吃過。據(jù)稱,那個班里所有的男生都吃這種由中、英、荷合資企業(yè)生產(chǎn)的冰淇淋,所以當“和路雪”成為談話焦點時,這個孩子不得不撒謊說自己也吃過,以免丟面子。老師們已經(jīng)察覺到孩子間的攀比傾向,并認為這種情況之所以產(chǎn)生,是因為家長給了孩子太多的零花錢;這些錢又反過來促進了生產(chǎn),進一步鼓勵了孩子們通過食品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詳見伯娜丁·徐在第二章中就學生之間的攀比消費更詳盡的討論)。

和路雪(英文:Wall's)為英國著名冰激凌企業(yè),總部設在英國,在全球擁有多家分公司。是聯(lián)合利華旗下企業(yè)。其在中國生產(chǎn)的冰激凌品牌是“和路雪”。1993年,和路雪(中國)有限公司成立。

零花錢使得孩子們有機會消費那些家長禁止他們吃的食物,這些食物通常被認為是不健康的。我們采訪的家長都認識到了零花錢可能導致的壞處,但又認為不給孩子零花錢是不現(xiàn)實的。在城市里,“4-2-1”的家庭結構(指4位祖父母,2位父母和1個孩子)意味著孩子可以通過三組關系來獲得零花錢:父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叔叔阿姨也會給他們的外甥或者外甥女零花錢。我們在北京的調查發(fā)現(xiàn),每個孩子每天大約有5元零花錢,春節(jié)期間這個數(shù)字超過了100元。大多數(shù)的孩子按日或周領取零花錢;另外,當他們學業(yè)有進步或者過生日時也會得到一些錢。但收獲最多的當然還是在農(nóng)歷春節(jié)。在江蘇農(nóng)村地區(qū),大部分五年級的孩子們都有零花錢,最低的每天有5角,最高可達3元。比起北京孩子,這些農(nóng)村的孩子往往把零花錢用在買零食、軟飲料、干果、冰淇淋和堅果上。

食物與童年

一個人成長在一個文化體系中,通常意味著他會從過去繼承一系列的觀念并將其付諸實踐。家中的長輩,尤其是父母,是最早影響孩子社會化進程的人,因為他們是最初同時也是最重要的社會觀念的傳遞者。在代際之間傳承觀念的重要意義在于幫助青年人更好地適應成人世界的規(guī)則。這一傳承觀念的準備工作包含了價值觀的灌輸和實踐技巧的提升。這其中一個重要的提升方面就是教導孩子學會吃什么和如何吃。

在中國,祖父輩一代人一直在他們的子女和(外)孫子(女)之間保持一個積極的聯(lián)系。因此,社會價值觀的傳承可以打破小家庭的藩籬,使主干家庭中的老一輩得以加入其中。研究發(fā)現(xiàn)教育年輕人理解健康之重要性和食物的社會延伸意義是兒童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要傳遞這些觀念需要父輩和(外)祖父輩的共同參與。我們意識到,(外)祖父輩一代傳統(tǒng)的飲食理念與父輩一代現(xiàn)代的飲食理念仍然有著緊密聯(lián)系。盡管在其中一些具體的細節(jié)上,兩種理念有著巨大差異,不過二者都致力于共同的目標。

然而,老一代人如今已經(jīng)無法將他們的食物觀念傳授給其孫輩的人了。中國社會的商業(yè)化和經(jīng)濟改革使得這個難題逐步凸顯。艾秀慈(Charlotte Ikels)在研究中國市場經(jīng)濟轉型(以廣州為例)時曾指出:“教導年輕人應對未來,即使是在一個相當好的環(huán)境下也顯得十分艱難;而當社會正經(jīng)歷巨大變革時,這個挑戰(zhàn)幾乎無法達成。”我們的調查顯示這一挑戰(zhàn)的確是巨大的。城市改革開啟之后,加工食品源源不斷地進入中國市場,鋪天蓋地的消費信息使得很多成人開始感到迷失。一位北京家長這樣形容其孩子處理信息爆炸的方式:“現(xiàn)在的孩子懂很多東西,當我們這么大的時候,什么也不懂。我上中學時才第一次見到電視機。廣告上說了什么,或者同班同學說了什么,孩子就習慣性地想要獲得這些東西。”老年人對這個國家所發(fā)生的的事情也困惑不已,他們不知道新的消費品,通過兒孫們的指點,才稍稍懂得了何種食物會在市場上供應,它們的價格是多少,以及有什么用途。透過對加工食物的消費,我們可以觀察到長輩和晚輩之間傳統(tǒng)的教育關系正在逆轉。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我們還需要強調不同代際人們在童年經(jīng)歷上的差別。大部分的(外)祖父輩成長于經(jīng)濟困難的時代,那時候國運衰頹,內憂外患。他們經(jīng)歷了抗日戰(zhàn)爭和國共內戰(zhàn)。當他們還是孩子或初長成人時,食物對其而言只是為了填飽肚子。對于現(xiàn)在已為父母的中國家長而言,他們中的許多人都經(jīng)歷過生活必需品的短缺時期。在農(nóng)村地區(qū),無論經(jīng)濟條件如何,每個家庭都對饑荒有著難以磨滅的印象。浪費食物,就算是一點點,也是非常羞恥的。城市里的老一輩人倒沒有小心謹慎到這種地步,但他們對于嚴格的食物配給記憶猶新:不同年齡的人們在國營商店前排起了長隊,手中攥著配給券購買每月家庭所需的小麥、玉米粉、豆腐和食用油。因為有過這樣的經(jīng)歷,他們懂得如何抑制自身的欲望,更有效地使用自己雖然在增長但終究有限的收入來買些入時的食品。

糧票是20世紀50年代至85年代中國在特定經(jīng)濟時期發(fā)放的一種購糧憑證。 中國最早實行的票證種類是糧票、食用油票、布票等。糧票作為一種實際的有價證券,在中國使用達40多年。

現(xiàn)今的孩子則在一個巨變的環(huán)境中成長,他們出生時恰逢一場特殊的社會變革——消費革命。與此同時,他們生活在計劃生育政策之下。在農(nóng)村地區(qū),這一政策意味著每個家庭生育的孩子將減少。而在城市里,計劃生育有著更為深遠的影響,因為每個家庭只被允許生育一個孩子。因此許多人都對計劃生育政策憂心忡忡,獨生子女的問題也隨之而來,溺愛孩子就是其中一種表現(xiàn)。人們擔心獨生子女在被給予過多的物質關懷以后會變得無拘無束,或者失去了努力工作和學習的能力。但現(xiàn)實是否真的如此,學界目前尚無定論。

然而,眼下不可辨駁的事實是:中國的孩子,不管住在城市還是農(nóng)村,正在一個消費文化中學習和成長。即使是在偏遠地區(qū),孩子們也不得不面對電視上的最新潮的食品廣告的誘惑。當我在江蘇農(nóng)村做田野調查時,一個小女孩取笑了我,因為她發(fā)覺我竟然對某種流行的飲料一無所知。“你連這個牌子都不知道?”她的口氣暗含譏諷,“每天都能在電視上看到的。”

*原文節(jié)選自景軍主編《喂養(yǎng)中國小皇帝:食物、兒童和社會變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lián)網(wǎng)用戶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fā)現(xiàn)有侵權/違規(guī)的內容, 聯(lián)系本站將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