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核黃疸是什么?為什么說它會毀掉孩子的一生

shiyingbao

核黃疸又稱黃膽,俗稱黃病,是一種由于血清中膽紅素升高致使皮膚、黏膜和鞏膜發黃的癥狀和體征。該癥狀常見于新生兒身上,會使得嬰兒的大腦基底節、視丘下核、蒼白球等部位引起病變。如果沒有及時的進行治療會產生嚴重的后果,容易導致嬰兒智力低下、手足徐動、聽覺障礙、抽搐等后遺癥。

核黃疸是膽紅素腦病的俗稱,只要原因是因為血液中膽紅素的含量超標,部分處于游離狀態的膽紅素越過血腦屏障進入中樞神經,使得中樞神經細胞的細胞核被其染黃,故而稱為“核黃疸”。

核黃疸癥狀的輕重與血清未結合膽紅素濃度,日齡等因素有關。

1、警告期:主要表現為嗜睡、拒乳、肌張力減退、擁抱反射減弱或消失等抑制癥狀,也有表現為呼吸暫停、心動過緩,大約經過半天到1天進入痙攣期。

2、痙攣期:表現為痙攣、肌張力增高、尖叫、眼球震顫、呼吸困難、驚厥或角弓反張等興奮癥狀,早產兒的痙攣等癥狀可以不明顯,經治療幸存患兒1-2天后進入恢復期。

3、恢復期:先是吸吮和反應逐漸恢復,繼而呼吸好轉,抽搐緩解,痙攣減輕和消失,此期約持續2周。

4、后遺癥期:一般在生后2個月-6月出現,表現為四肢不自主活動,頭軀干扭轉,眼球上轉困難或斜視,聽覺障礙,牙釉質發育不全,哭鬧不安,智力落后,最終發展為手足徐動型腦癱。

對于核黃疸的治療可以采用白蛋白療法,目的在于降低血液中游離態膽紅素的含量。

具體做法:日齡在7天以內的患兒,可以將白蛋白溶解于20毫升葡萄糖溶液或25毫升血漿中由靜脈給藥。每天給藥1到2次,此外在接受換血前也應當靜脈滴注白蛋白一次。

同時也可以采用丙種球蛋白療法對患有核黃疸的嬰兒進行治療。

具體做法:每公斤體重給藥一克,應當在4到6小時內靜脈滴注完畢。該療法可以抑制溶血過程,在剛發生溶血的時段內使用尤其有效。

小貼士:

應當改善患兒營養,保證水分和熱量的供給防止產生相關并發癥,避免使用葡萄糖醛山轉移酶或白蛋白的競爭性抑制藥物等,如病勢嚴重,則需要進行相應的治療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