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醫食療的發展歷史與現狀概覽——中醫藥食同源大健康研究系列

shiyingbao

?中醫食療是指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研發和應用膳食(包括瓜果、湯羹、粥食、主食、膏滋、菜肴、飲料等)來養生康復、治療疾病的治療方法及活動。

中醫食療自古有之,主要通過食材及膳食的偏性與特性(如寒熱溫涼)來糾正人體體質偏頗或糾正疾病偏倚狀態,達到恢復體質平衡和健康狀態的目的。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現代生活日益緊湊,疾病譜發生顯著演變,由飲食等因素導致的慢性病成為顯著特點,飲食調養關注度不斷增加,人們除了從營養學角度關注慢性病調養外,還渴望從中醫食療學角度了解慢性病食療問題。本文從中醫食療的發展歷史和現代概覽角度梳理中醫食療的發生、發展、演變脈絡,及現代食療產品與服務發展概覽,并闡述大力發展中醫食療的重要意義。

關于中醫食療發展歷史,可以通過重要文獻記載和一些傳說來窺知一二。

1.中醫食療初步萌芽與發生

古代傳說認為,神農氏是我國從狩獵文明向農耕文明轉化的主要推動者,神農氏的兩大發明:一是醫藥,有神農嘗百草的傳說;二是耕稼,即神農教會人們“食五谷種莊稼”。公元前一千五百多年,夏桀無道,“治大國如烹小鮮”的美食家伊尹幫助商湯建立商朝,伊尹也是中國藥膳學的鼻祖。到周代,朝廷所設立的醫療機構中就設有“食醫”這一職位,《周禮·天官》稱食醫“掌和王之六食、六飲、六膳、百羞、百醬、八珍之齊”,疾醫則是“掌養萬民之疾病”。至此,人們對食品和藥品的認知已經達到一定高度,食品和藥品開始逐步分離出來。

2.歷史各階段食療發展簡況

春秋戰國時期成書的《黃帝內經·素問·藏氣法時論》中指出:“毒物攻邪,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端貑枴の宄U笳摗愤€指出:“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不盡,行復如法。”表明這時人們已認識到毒物(藥物)可以治病,食物與膳食可以補益養生或通過食養來輔助治療疾病,這種認知對后世影響巨大。

東漢醫圣張仲景擅長運用食療治療疾病,相傳他經過研究,研制了一個可以御寒的食療方子,叫“祛寒嬌耳湯”。祛寒嬌耳湯當初其實就是把羊肉和一些祛寒的藥物放在鍋里煮,熟了以后撈出來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的樣子,再下鍋,用原湯再將包好餡料的面皮煮熟。面皮包好后,樣子像耳朵,又因為功效是為了防止耳朵凍爛,所以張仲景給它取名叫“嬌耳”,就是現代“餃子”的雛形。

到唐代,飲食療法已經成為一門專門的學問。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中,就有食治篇,這是現存最早的食療的專篇。其序云:“食能排邪而安臟腑,悅神爽志以資血氣。若能用食平疴,釋情遣疾者,可謂良工”。孫思邈學生孟詵,集唐以前食療之大成,編成《補養方》,后經孟詵弟子張鼎增補,改名為《食療本草》,此書把食療向前推進了一步。唐代名醫咎殷《食醫心鑒》記載了大量藥膳方。

食療專著中,元朝的飲膳太醫忽思慧編著的《飲膳正要》,對常見食物醫病的原理、性味、功效等,更有精辟的論述。忽思慧對辛香料的應用非常重視,其在脾胃虛弱的食療藥膳方中幾乎都用到了辛香類中藥(辛香料),如川椒、蓽撥、胡椒、肉桂、草果、茴香、砂仁等,此后,食療逐漸深入老百姓飲食生活中。

到清代,食療受到醫家普遍重視,是古代藥膳食療發展的高潮。清代王士雄撰《隨息居飲食譜》,是一部著名的中醫食療養生著作,是研究中醫食療法、養生保健、祛病延年的一本非常重要的參考書。這個時期有關食療的著作較多,還包括沈李龍編著的《食物本草會纂》、章杏云編著的《調疾飲食辨》、費伯雄編著的《食養療法》、陳修園編著的《食物秘書》、袁枚編著的《隨園食單》等。有關清代食療繁榮的一些現象,在近些年熱播的各種清宮劇中御膳房等場景可見一斑。除了宮廷,這一時期中醫藥膳食療已深入至百姓生活,實現了平民化。

到現代,中醫食療已跨入新階段,隨著社會分工深入,已實現產業化發展,如江中食療公司開發的一系列食療食養產品廣受消費者歡迎。此外,國內各大中醫藥高等院校紛紛把《中醫食療學》、《中醫藥膳學》納入教學課程體系中。

3.當代食療發展現狀概覽

隨著近三十年市場經濟深入發展和城鎮化快速推進,我國居民工作、生活各方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重要表現是居民的一日三餐和一些食品普遍可以通過社會分工由第三方服務來滿足,居民往往可通過手機下單來購買各種特色餐飲外賣或購買各種預包裝食品,非常方便,有時對各種臨時需求也可快速滿足。

中醫食療也演化出包括產品和服務在內的各種業態,包括偏藥膳服務類的藥膳餐廳、本草釀湯,以及自加熱藥膳罐頭、便捷式藥膳類預制菜等。

中醫食療與食品工業的結合,還演化出了系列藥食同源食材作為主要原料的特色食品及滋補食品,包括即食零食、膏滋、燉品等,極大方便消費者食用。

除了在產業層面食療產品發展迅速外,在衛生機構和高等院校中,藥膳食療的研究和運用也非常火熱,如:廣東省中醫院注重藥膳食療的臨床應用,在醫院對患者開展藥膳調養;江西中醫藥大學是食療研究優勢單位,聯合中國工程院整合醫學發展戰略研究院、全國中醫藥院校、中醫醫院等近100家單位于2020年發起成立了“中國醫學—食療整合聯盟”,江西中醫藥大學作為理事長單位,校長朱衛豐教授主編并面向全國推廣《食療進萬家》科普讀物,成效非常好。

在醫療觀念變革、消費升級引領市場需求增加的強勁帶動下,學術界、產業界、衛生界開始合力對中醫藥膳食療開展系統研究和應用推廣,借力信息技術、食品技術和商貿流通體系優勢,中醫藥膳食療產業必將迎來更加快速的增長。

4.發展中醫食療的重要意義

疾病預防與調養,減少醫療費用支出。中醫食療對中醫治未病和調養慢性病具有顯著作用,大面積推廣食療可以減少患病人群數量和延緩疾病發展進程,對于節約我國醫療衛生費用支出、減輕醫保資金壓力具有直接和間接重大意義。

提高群眾身體素質,助力健康中國建設。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中醫藥膳食療具有“沒病養生、有病調養”的巨大作用,可以作為消費升級重要方向和健康美好生活重要內容,值得大力發展并實現高質量供給,以助力健康中國建設。

從文獻記載看,中醫食療是中華民族延續了幾千年的養生治病智慧,發展到現代已有多種中醫藥膳、食療方面的產品與服務形態、流通渠道,可更加方便地觸達患者或消費者。中醫食療已有堅實的文化基礎和強烈的市場需求,在學術界、產業界、衛生界等的共同努力下,中醫食療產業發展前景將非常廣闊。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有侵權/違規的內容, 聯系本站將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