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飲食文化 | 陰陽五行與中國傳統飲食文化

shiyingbao

陰陽五行哲學觀念是理解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一條主線,是實現天地人和諧統一的關鍵點。本文筆者就陰陽五行哲學觀念對傳統飲食文化中“ 四五” 飲食模式、 謹和五味,長于陰陽、 養生食忌等方面的影響,分別進行了相應的論述和探討,這對提高我們的生存生活質量,具有深刻的啟迪意義。

陰陽五行; “四五”飲食模式; 謹和五味; 養生食忌; 養五臟

中國飲食文化博大精深,異彩紛呈。中國飲食文化是中華各族人民在漫長的歷史生產和生活實踐中形成的,受到自然地理、氣候條件、資源特產、飲食習慣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并形成了為社會所公認的魯、川、蘇、粵、閩、浙、湘、徽中國“八大菜系 ”。它突出了養助益充的營衛論、五味調和的境界說、奇正互變的烹調法、暢神怡情的美食觀等屬性,是中華民族的個性與傳統的表現方式之一。而陰陽五行哲學思想亦源遠流長,深刻的影響了國人的諸多方面,對飲食思想的影響亦不例外,因此,筆者就陰陽五行哲學觀念對飲食文化的影響進行論述。

一、 陰陽五行哲學觀念

陰陽五行哲學觀念是中國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它認為世界是在陰陽二氣作用的推動下產生、發展和變化的;并認為木、火、土、金、水五種最基本的物質是構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這五種物質相互資生、相互制約,處于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系辭下傳 》 云“ 一陰一陽之謂道” ,《洪范》 云“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正是對此的深刻說明。陰陽五行學說后來被秦漢道家、儒家和神仙方士以及后世道教所吸取。如《黃庭經》以五臟配五行,用陰陽之氣煉形養身。對此,戰國末年言說者甚多,對于一切皆配以五行,如四方、 四時、道德等。易傳之后,論陰陽五行最詳者,為董仲舒,影響深遠。

同時五行之間的關系是相生相克,五行相生是指,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是指,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類經圖翼》指出,“造化之機不可無生,亦不可無制,無生而發育無由,無制則亢而為害。”相生相克,象陰陽一樣,是事物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沒有生就沒有事物的發生和成長;沒有克,就不能維持事物的發展和變化中的平衡與協調。沒有相生就沒有相克,沒有相克,就沒有相生,這種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相反相成,互相為用的關系推動和維持事物的正常生長、發展和變化。老子云“ 萬物負陰而抱陽”,中醫講“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神明之府也。”并認為“木曰曲直”,在人體為肝;“ 金曰從革”,在人體為肺;“水曰潤下 ”,在人體為腎;“土爰稼檣”,在人體為脾;“火曰炎上”,在人體為心。這種學說與傳統的象思維相結合對后世的哲學、天文學、氣象學、化學、 算學、音樂、醫學、飲食,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二、 陰陽五行哲學觀念對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影響

養生之道莫先于飲食,自古以來,吃飯是頭等大事。管仲說“王者以民為天,民以食為天。 ”也就是說飲食是人生命得以存在的最重要基礎。而對于博大精深的傳統飲食文化而言,陰陽五行哲學觀念是理解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一條主線,是實現天地人和諧統一的關鍵點。

1、 天食人以五氣

自然界為人類的生存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物質條件,正如《黃帝內經素問》 所說“ 天食人以五氣 ”。“真氣者,所受于天,與谷氣并而充身者也”(《靈樞·刺節真邪》) ,“五味入口,藏于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合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素問·六節臟象論》)。并且《素問保命全形記》載“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素問 ·四氣調神大論》指出“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也就是說人要依據天運行的規律進行飲食,方能得以存身立命,才能康健長生。

2、地食人以五味

《黃帝內經素問》 云“ 地食人以五味” 。中醫認為食物有“四氣 ” ,即寒、 熱、 溫、 涼四種特性。同時,《靈樞 ·五味 》載“谷氣有五味 ”。所謂“五味”,是指大地所生產出來的食物所具有的甘、苦、辛、咸、酸、淡幾種不同的味。并認為“ 辛散、 酸收、 甘緩、 苦堅、 咸軟 ……此五者,有辛、 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緩或急,或堅或軟,四時五臟病,隨五味所宜也” (《素問·臟氣法時論 》)并且,食物五味與人體內在的五臟

有著密切的關系,即“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腎 ”(《靈樞 ·五味》) ;而且“ 酸傷筋,辛勝酸,苦傷氣,咸勝苦,甘勝咸”(《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這深入的體現了食物五味與人內在合一的關系。在《素問·生氣通天論》 載:“ 陽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是故謹和五味,長有天命” 。也就是說飲食五味過猶不及,五味太過對人體均造成有害影響,這些飲食措施對于提高飲食質量具有極好的借鑒價值。

3、“四五”的傳統飲食模式

早在久遠的時代,在陰陽五行觀念的影響下先人們就提出了合理的飲食模式,即“ 四五 ” 飲食模式。《素問·臟器法時論》載:“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和而服之,以補精益氣”;“五谷為養”是指黍、秫、菽、麥,稻等谷物和豆類作為養育人體之主食;“五果為助”系指棗、李、杏、栗、桃等水果、堅果,有助養身和健身之功;“五畜為益” 指牛、犬、羊、豬、雞等禽畜肉食,對人體有補益作用,能增補五谷主食營養之不足,是平衡飲食食譜的主要輔食。“五菜為充”則指葵、韭、薤、藿、蔥等蔬菜。這種“谷養、果助、畜益、菜充”的全面平衡膳食模式,對指導中華民族的飲食生活、增進民族的健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參照世界范圍內其它飲食模式,這種飲食方式無疑對當代人的飲食習慣有重要的啟迪意義。

4、 陰陽五行觀念影響的養生思想

(1)醫食同源、飲食有節。“醫食同源”的理念源遠流長,對飲食養生影響較大。《素問·五常政大論》 認為“藥以祛之,食以隨之”,《素問·經脈別論》認為“ 谷肉果蔬,食養盡之” ,這些食養觀念,對現代的藥膳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靈寶還魂丹方》序指出,“夫人生稟于五行,拘于五常,則為五味之所賊,八風之所攻,爰自飲乳至于髦年,莫不因風而喪命。”(《道藏》第22冊第537頁 )同時要求“熱無犯熱,寒無犯寒,從者和”;“用寒遠寒,用涼遠涼,用溫遠溫,用熱遠熱,食宜同法 ”(《素問·六元正紀在論》)。并要“食飲有節”(《素問·上古天真論 》) ,“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素問·至真要大論》)”司馬承禎亦認為“百味未成熟勿食,五味太多勿食,腐敗閉氣之物勿食,此皆宜戒也。”(司馬承禎《天隱子》)故“善養生者養內,不善養生者養外。”因此,飲食要合理得當,講究調和的方法,否則會對人體產生危害。

(2)食忌思想。《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 ;并認為要做到“五禁”即“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腎病禁甘,肺病禁苦”(《靈樞·五味》);還要做到“五裁”,即“病在筋,無食酸;病在氣,無食辛;病在骨,無食咸;病在血,無食苦;病在肉,無食甘。口嗜而欲食之,不可多也,必自裁也,命曰五裁 ”(《靈樞·九針論》);此外,還有“五禁”說,《素問·宣明五氣》指出:“五味所禁:辛走氣,氣病無多食苦;甘走肉,肉病無多食甘。酸走筋,筋病無多食酸。是謂五禁,無令多食”。同時,《素問·上古天真論》指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這一系列的飲食養生預防思想無不對現代人的飲食具有指導意義。

三、順應陰陽五行養五臟

人是天地萬物中之一種,人要在茫茫大自然中出生、成長、發展乃至延年益壽,也必須遵循陰陽五行運動規律。陰陽五行是隨著宇宙間的“五時”,“五方”進行的 。五時即:春、夏、秋、冬、長夏。五方即:東、南、西、北、中央。它相互依存在:東方屬木,木旺于春;南方屬火,火旺于夏;西方屬金,金旺于秋 ;北方屬水,水旺于冬;中央屬土,土旺于長夏。

大自然原來只有春、夏、秋、冬四季(四時),配以東、南、西、北、中,時令則少一季,故在夏末秋初各抽一個月立為長夏 ,屬五方之中,這樣陰陽五行各司其主,人體五臟必須順應這一大自然運行規律加以調養。

春季養肝。《尚書大傳》云 :“東方為春 ,春者出也,萬物之所出也。”《漢律志》上也說:“當審時氣,節應調攝,以衛其生。”就是說,春季養生,要根據春天氣候的變化規律加以調理。古人之所以把肝放在一年“五季”之首來調養,是因為肝主春,肝經在春天,條達舒暢。所以在調理肝臟時情緒要樂觀,胸襟要開闊,不能郁結,憂郁沉悶。肝又屬溫性器官,故在飲食上要以溫涼為主。春天陽盛,若過多吃燥熱食物,陽上加陽,陽長則陰消,造成陰陽失衡。春天氣候變化莫測,時冷時熱是春季的氣候特點,所以我們老年人在春天的生活起居中要潤燥防寒,陰陽同步,從免助長肝火而傷脾胃。

夏季養心。心主夏立于南。中醫學認為,夏季氣溫高,心氣易于耗,心屬陽 ,屬火 。 夏季是陽盛火旺季節 。 故在夏季養心 ,應注意助涼(陰)降火(陽),但也不能過多吃冷凍食物 ,寒盛會“熄滅 ”心火 ,致使心衰 。夏天的居室要保持舒適安靜 ,通風透氣 。外出時應防曬,防暑,衣著要透氣散熱 ,避免火氣攻心 。 睡眠要充足 ,飲食要以清淡為主,并應易消化,有營養。多食“清”、“補”、“涼”,多喝滋陰養心湯水。防止心火過旺。 火旺克金 ,心火太旺肺臟必然受損 。 只有寒熱適度 ,去火養陰 ,才能陰陽調和 ,心肺健康 。

長夏養脾。農歷六、七月為長夏季節,居五方之中。中央屬土,土主脾。脾性甘濕,故忌燥濕。長夏天氣雖然酷熱,但不能貪涼睡地 ,吃過多冰凍食物,以濕助濕,致使脾功能亢進,脾臟屬土,土盛克水,損傷腎臟 。但也不能過于溫燥,陽盛又會使脾臟受損。在長夏時令的飲食起居也應與夏季一樣,保持中和。

秋季養肺。肺怕燥火又怕酷寒 。燥熱促使肺火上升,肺火旺,金克木,影響肝功能健康,寒氣太盛,陰長陽消,又會抑制肺氣暢通 。所以在秋天吃東西 ,要以潤躁養陰以補肺為主。秋天睡眠 ,宜早昨早起 。早睡可順應陰氣收藏 ,早起可順應陽所舒展。陰陽氣數調和,肺臟自然康健。

冬季養腎。古人云 :“冬者終也”。我們通常說的“秋收冬藏”也是這個道理。腎屬水,水旺于冬,故宜在冬季養腎。“中醫學”告訴我們:“腎味屬咸,心主苦,宜咸勝苦。”就是說冬天的食物要適當咸一點 ,同時要增苦味。多食辛熱食物,以辛補苦,這樣心肺二臟得到宣達 。心肺功能健康,腎氣也就穩固了。冬季是陰盛陽衰的季節,老年人在冬天的起居宜早睡晚起 ,早睡可以養陽;晚起又可以養人體陰氣。冬季保暖護陽,經絡通暢,氣血充盈,才能促進健康。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有侵權/違規的內容, 聯系本站將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