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師是良醫,他的醫道非常高明,告訴我,他一生替人看病,他自己有把握,沒有一次說是用錯了藥,他有這個把握。
他做過法官,他說做法官判案子,判錯了會冤枉人,他說這個他沒有把握,很可能也會冤枉人。但是這一生行醫給人看病,他說確確實實從來沒有開錯方子的,他有這個自信心。
他跟我談中國醫學的目的。中國醫學非常發達,幾千年的歷史。《黃帝內經?靈樞》這里面所講的那個道理,是講醫學最重要的目標是講長壽。
根據中國醫理,說人的壽命至少要活兩百歲,這是正常的。你活不了兩百歲,是你自己把你自己身體糟蹋掉了。
換句話說,中國醫學講求的是人怎樣過一個健康的生活,這個健康順乎自然。
第二個目標在防止疾病,他不是講你生病,防止,預防,如何能教你在一生當中不生病,高明!這是第二等的。第三等,這是生了病,生了病怎么樣來治。所以醫生給人家治病,這第三等。第一等,長壽;第二等,不生病;第三等,治病。
治病里頭又分三等,第一等的醫生一看這個人的形色,聽他說話的聲音,就知道他是什么病;不用問,一看就明了,這個有道理。好比常常駕車的,我們同學現在都駕車,駕車有經驗的,有幾十年經驗,對于車的性能非常熟悉。你這個車馬達一發動,一聽聲音就知道哪個地方有毛病;這個我們相信,我們確實見過。經驗太豐富,一聽聲音就曉得哪個地方有毛病,這個毛病重不重要,要不要現在修理,還是再過幾個月,還是再過兩年?都能判斷得到。
那個高明的大夫給人治病,一看你的顏色,看看你的表情,聽聽你談吐說話的聲音,就知道你有什么病。而且還能夠知道什么?你現在沒有病,你再過十年、過二十年之后,你會得什么病。真的就跟那個玩車很內行的人,一聽馬達的聲音就曉得,這個車什么地方有問題,現在不要緊,再過幾個月,或者再開多少公里之后,那個地方會出毛病,判斷正確!高明的醫生是這樣的。
李老師給我講,古時候有大夫(他給我說名字,我記不得了,古代的名醫),能夠看一個人三十年之后你會得什么病,告訴你應該如何預防。你要真相信,真聽話,你三十年之后不會得這個病,你懂得預防。你要不相信,笑笑,認為這是開玩笑的,到那個時候之后,你再看看,你是不是得了這個病?
這個在行醫就是治病,一等的大夫不要問。第二等大夫要問問,「望、聞」,要跟你交談,要問你。三等,把脈,這第三等的大夫。所以李老師講,中醫把脈在中國醫學上是三等,三等治病;把脈是治病的第三等,我們常講三等三的醫生,這個外國沒有。中醫有效,效果緩慢溫和,沒有副作用。
外國醫生,外科手術是很痛快,直截了當,它有副作用。他們研究的理論沒有中國這么深,歷史沒有中國這么長,中國這個醫學真的是大學問。
現在眼看著也要失傳,這眾生沒福!學中醫,那與道德修養關系非常密切,心地清凈,真誠、清凈、慈悲。沒有這個道德修養,這樣高深的醫理你入不進去,你沒有法子領會。所以自古以來,中國名醫都是儒、佛都通,都有相當的涵養。
我記得我自己小時候去看西醫,那個醫生都對我講:你發燒感冒了,只要多喝開水、多休息,抵抗力一好就沒病了。他不給我開藥,也不給我打針,因為我也很怕打針,所以特別喜歡去看這個醫生。
但是后來就找不到這樣的醫生,一定都是能給你多一點的藥,能給你多打兩針,他一定奉陪到底。所以后來我們自己去理解到醫學的重要,其實中國古代讀過書的人基本上對養生都有涉獵、都有認識,因為我們現在都不讀這些古書,像不讀《黃帝內經》,不讀這些醫藥的書,所以沒有判斷力。
當一個人因為發燒、流鼻涕,感冒流鼻涕、發燒了,請問為什么會流鼻涕?原因在哪?我們要從因上去解決問題,不能從果上解決,果相上絕對解決不了根本問題,所以因為你有病毒入侵身體,你的身體是一個很精密的儀器,它馬上啟動身體的免疫系統,這些白血球,這些T細胞、殺手細胞都出來了。它針對病毒在抗戰,兩軍相爭就會有死傷,我們看古代武打戲,刀子跟刀子敲下去會發出火花,會發熱,所以你的頭會發熱,代表你的身體的免疫系統正在跟病毒打仗,這是一個現象。
再來,流鼻涕是因為病毒跟免疫系統打仗以后留下來的尸體,你看我們身體有傷口會化膿,那個膿都是免疫系統跟病毒、跟細菌的尸體,所以你看到鼻涕應該對它肅然起敬,那是你身體的英雄。
結果你現在看到它很煩,看到發燒了,它在奮戰,你也很煩,然后就針跟藥用下去以后,馬上鼻涕也不流了,頭也不發燒了,好像好了。其實這個藥吃下去以后不止把病毒殺了,身體所有好的細菌也都格殺勿論。
所以我們仔細去觀察一下,小孩子吃藥吃兩、三天會覺得臉頰凹下去,人看起來消瘦多了,胃口下降,因為這些藥也把腸胃里好的益菌也都破壞掉了。腸胃胃口不好,人又吃不到營養的東西,所以體質怎么樣?愈來愈差。
你從癥狀解決問題就會變得愈來愈糟,解決不了真正的問題。我們看西醫是愈開愈多,經濟再怎么蕭條,哪個行業都很興盛?醫院。
而我們中國當醫生的態度是什么?會不會病人看完以后對病人說下次再來?不會,會把整個養生的方法教給他,希望他不要再來,這才是一個醫生的一種態度跟良知。
假如醫院愈開愈多,那代表這樣的醫學方法并沒有辦法讓人的身體往好的方向去發展。所以諸位朋友,你有看到腎臟病人吃藥吃好的,有沒有?有沒有看糖尿病吃好的?幾乎都是愈來愈惡化。所以醫學強調快速,副作用特別大,我們要有一種理智,身體搞壞了,不是一天、二天的事,我們應該有耐性、有決心幫它修養好。
所以中醫強調的要道法自然,慢慢調養回來。
鑒于此,我們今天推出一套最長已有5000年歷史的中醫養生“四大名著”—《白話國醫養生經典套裝》,一套書把養生智慧都說盡了。
《黃帝內經》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奠定了中醫千多年來的理論基礎。
我們所熟知的食療、保養、針灸等養生之法,都源自于它。
不僅是讀醫生學者必讀,帶你學會了解自身、順應節律,療養自身。像孫儷這樣的養身明星枕邊書都是它。
她常按照時令給自己調整養生方法,例如用艾草泡腳驅寒、在微博里她還給大家推薦兒童推拿按摩的穴位和手法。
「黃帝內經」
圖解“醫之始祖”
上百種簡易療法幫你找到活得更好的方法。
全書共有十三章,包含了生命的周期、養生的原則、五臟六腑、奇經八脈、四季順養、神奇的針灸等諸多《內經》經典理論。
看完后,你便有了關于中醫理論的基本框架。
例如失眠、暈車、頭痛、便秘、感冒和痛經等100種生活中常見的身體不適,不僅從中醫角度解釋了原因還教你如何解決,非常實用。
▲感冒,中醫認為是風邪侵襲人體,肺氣失于宣降所致。可用中指、拇指指端按揉印堂穴、太陽穴、迎香穴、風池穴,每個穴位按1-2分鐘,局部產生酸、脹、麻為宜……
而且還糾正了生活常識的誤區,比如說忌口,一直以為只是忌辛辣油膩,但看過這本書我才知道中醫里忌口分為4種,并且飲食性味各不同。
因病忌口肝病忌辛、心病忌咸、尿毒癥患者忌高蛋白等....
因藥忌口中藥與食物同出一源,但所含成分不同,其性味與藥理作用也就各異;
因時忌口春季多濕,忌寒濕之品;夏季多暑,忌辛熱煎炒之食;秋季多燥,忌損津香燥之品;冬季多寒,忌食生冷寒涼之物;
因體型忌口壯熱之體忌肥肉多糖、咸食之品;陰霾之人忌寒濕之物;濕重之人忌油膩之食等。
全書共有300幅手繪插圖、250張示意圖,內容通俗易懂,幫助我們讀懂這本“醫之始祖”。
圖解「神農本草經」
中國人用了五千年的養療大典
我國現存最早的藥學專著,是中醫藥物學理論發展的源頭。
《神農本草經》提到:我們的身體可以通過“保養”和”滋補“的方法變得健康,從而達到長壽。書中記載的365種草藥,至今仍為臨床使用。
自古皇帝多短命,而乾隆皇帝的壽命長達89歲,據史料記載,這與他和御醫依據書中理論合理安排飲食,有密不可分的關系。
書中提到了日常食用可以延年益壽的食物,比如:生姜、蜂蜜、木耳、黑米等。
《論語》記載孔子說過:“不撤姜食,不多食”。在那個人均壽命不到40歲的時代,孔子能活到73歲,不可不說與其常年食用生姜有關。
《神農本草經》一書中也談到很多女性美容養顏秘方。如:大棗、蜂蜜、荔枝、枸杞的美容功效。
而《千金方》則是藥王孫思邈的著作,集唐代以前診治經驗之大成。
從基礎理論到臨床各科,理、法、方、藥樣樣齊備,可以說是中醫臨床百科全書。
書里有上千種藥方,包含了人體的每一個器官、癥狀。這本《圖解千金方》最大的好處就是告訴你養身該吃什么,隨查隨用。
圖解「千金方」
中國醫學養生方劑大全
200余條醫學錦囊,一看就懂、隨查隨用。
《圖解千金方》精選了《千金方》中實用易行的3175劑處方。
對大分類疾病進行了細分,如婦科、傷寒、胃腑、腎臟等,用白話文詳細解讀癥狀與方劑用法,便于我們對癥下藥。
其中有一些方子時至今日仍具有很大的實用價值。
每一藥方還標注了適用性別和年齡,以及服用后的效果展示,生動易懂。
200余幅精美的手繪彩色草藥圖、500余幅中藥實物照片,就如老中醫手把手教你配藥一般仔細。
編輯特意增加了“醫學錦囊”版塊,羅列了日常生活中人人都能用得上的養生醫學小秘訣,例如腎虛、食療養肺等。
▲腎虛小偏方:取小棗7顆、桂圓7顆、蓮子14顆、加入少許水煮沸,放涼后湯與食物一起服用。
懂得這些藥方,不僅僅是解決日常生活的困擾,對個人的閱歷見識也有好處。
從這套書里,我明白了其實幾千年的中醫理論對生命充滿了敬畏之心。
順時而養、進補適當,方能過的更好。
圖解「本草綱目」
影響世界的東方藥學經典
《本草綱目》是明代著名醫藥學家李時珍所著,精選1200種實用、有用的藥物,是中華醫庫中的一部食物養生學及藥物學巨著,被譽為“東方藥學巨典”。
近期,一些疾病進入了高發期。此時預防疾病和保養身體變得尤為重要,這些疾病在《本草綱目》中都有記載。
書中記錄有助于調理當下常見病的藥方2000余條,操作簡便,實用性高。
對于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如:咳嗽、頭痛、失眠、上火等常見病痛,可看書輕松應對。
第三章百病主治
白話圖解 通俗易懂
市面上的醫藥巨著由于年代久遠,內容繁多,結構復雜,文本晦澀難懂。對于不甚了解中醫的入門級讀者來說,想要讀通、讀懂,并為我所用,非常艱難。
原著中的插圖為古人手繪,對非專業研究者來說很難辨識。
這套書是白話圖解版,把晦澀難懂的古文翻譯成簡單易懂的白話文,更有圖片插畫詳解內容,適合各類人群閱讀,哪怕您一點兒醫學知識都沒有,也能學習掌握。
精選各類插圖超4000幅,其中包含2000余幅精美手繪彩色草藥圖,全方位展現品物,極具收藏價值。
更有500余幅中藥實物照片,以及超過600張療效部位示意圖表,圖文演示數百種中醫簡易療法,便于您輕松識別,隨用隨查,為您開啟看圖養生新時代。
短視頻:《國醫典藏》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有侵權/違規的內容, 聯系本站將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