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芬蘭、日本都在做的食育,爸爸媽媽知多少?

shiyingbao

“食育”一詞最早是由日本人提出的。1896年,日本著名養生學家石冢左玄在其著作《食物養生法》中提出這個詞,他指出“體育智育才育即是食育”。石冢左玄的觀點告訴我們,食育,不僅僅是“吃什么、怎么吃”的教育,它可以貫穿于孩子的生活中,體現在日常行為教育的各個方面,食育教育也可以實現體育、智育、才育的目標。

“食育”,是一種基于食物的教育方式,可以包括食物從土地到餐桌再回歸土地的過程。

食育主要是讓孩子親自參與完整的種植過程,親自參與食材的處理、烹飪、餐后收拾等行動,培養自己簡單的耕食生活能力,從而讓孩子們更清楚地了解食物的來源、增進他們對于食物的選擇能力、培養他們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

比如,帶領孩子們走入田間,讓孩子們體驗耕種、除草、除蟲、采摘、收割這些活動,既能培養他們對農作物的感情,從而對大自然感恩,使他們懂得珍惜糧食、不浪費糧食,另一方面又鍛煉了身體。

國際上的“食育”教育現狀如何?

其實國際上,已經有很多國家開展了食育工作,其他國家的做法也能給我們諸多啟示。

日本

日本學校非常重視對孩子生長發育和體格的鍛煉,體現到食物方面,則要求孩子,保證營養平衡的、正常而有規律的飲食生活、食品的安全、慢嚼細咽的飲食習慣。日本人相信,食育就是生命教育,教導孩子真正的食物原味,可-以承傳對自然的崇敬之心。

日本重視食育的程度已經率先對食育立法,從國家到國民自上而下推進食育,通過政府和民間舉辦各種豐富多彩的群眾性活動,使食育理念深入人心。

每年6月是日本的“食育月”,每月19日為“食育日”。 以家庭、學校、地域等為單位在日本全國范圍進行普及推廣,加強民眾對食物營養、食品安全的認識,以及食文化的傳承、與環境的調和對食物的感恩之心等。

荷蘭

芬蘭盛產各種漿果,其簡單的料理文化,能更容易融入孩子的基本教育。

操作簡單就易于實施,芬蘭料理很適合“廚房教養”因為當地料理最大特色就是“簡單”,食材選擇多是未經加工的食物,烹調方式少有大火快炒或高溫油炸。

荷蘭式食育,廚房六步驟

1. 布置環境

必須先移除廚房里過度危險的物品

并做好避免臟污的準備

2.進行說明

老師會先在廚房外

跟孩子們簡單說明步驟與操作規范

(別在廚房內說明,小孩們易分心失控)

3. 共同預備

老師與孩子一起洗手、準備墊腳的椅子

穿上圍兜或舊衣

4.主動示范

老師或家長先示范動作

再由孩子動手

5.檢討回顧

料理完成后

與孩子回顧剛才進行的流程

討論大家可改進的地方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有侵權/違規的內容, 聯系本站將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