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稱:“夏二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所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于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意思是說夏季三個月,是自然界萬物繁榮生長的季節(jié)。人應該順應夏季的特點,晚睡早起,不要抱怨白晝太長,不要惱怒或激動,而要使自己的情緒像自然界的植物一樣充沛旺盛,并且讓身體適量出些汗,使體內的陽氣及時得到宣泄。
中醫(yī)理論認為人和自然界是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自然界四季陰陽的消長變化,和人體的五臟功能活動相互關聯。心屬夏氣,也就是說,夏天這個季節(jié)心陽最為旺盛,功能最強大,同時也需要更多的保養(yǎng)。“心為一身之主”,“臟腑百骸皆聽命于心,故為君主”,“心藏神,故為神明之用”。這些說明了心臟的重要地位。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在中醫(yī)中既指“血肉之心”,又是“神明之心”,具有主血和藏神的功能。心臟的陽熱之氣,不但維持了本身的生理功能.而且對全身有溫養(yǎng)作用。
夏三月飲食宜清補。《呂氏春秋》指出:“凡食無強厚味。無以烈味重酒。”從營養(yǎng)學角度看,飲食清淡在養(yǎng)生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飲食不應該過成、過甜。夏季重在養(yǎng)心,心為“火臟”,少吃熱性的食物,多吃酸味、甜味的食物,以清熱解毒和消炎泄火,增加體內水分,補充身體消耗。中醫(yī)認為紅色食物,如番茄、西瓜等食物,可以幫助人體補血生血、清除血管內的淤滯。另外,夏天又是多雨季節(jié),暑濕當令,食欲不佳,可用健補脾胃、化除濕邪.又性質平和、補而不膩的食品。
《黃帝內經》還強調,夏季要“更宜調息凈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熱亦于吾心少減。不可以熱為熱,更生熱矣”。所以在炎熱的夏季要做到“靜心、安神、戒躁、息怒”,以保持良好的情緒。
夏季高溫悶熱,人體消耗特別大,各器官的衰老比其他季節(jié)更為明顯,而夏季進行適當的鍛煉呵以提高身體各器官的機能,有助手延緩衰老。夏季鍛煉的時間應選擇在早晚氣溫涼爽時進行,在有花有草,有水有樹,視野開闊,環(huán)境優(yōu)美,空氣清新,濕潤清爽的開放場所進行。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fā)現有侵權/違規(guī)的內容, 聯系本站將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