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問古人的養(yǎng)生理念哪一句最為根本,我想是《黃帝內經》上所說的“飲食有節(jié),起居有常”。大道至簡。
那么關于看似平常的“飲食有節(jié)”,古人都說了什么?
飲食不節(jié),脾胃乃傷
清初學者養(yǎng)生專家曹庭棟在他所著的《老老恒言》中對食物、飲食、藥粥等項,結合實踐經驗,給予了足夠的重視和提倡。他認為,飲食不節(jié),脾胃乃傷,并指出“脾胃為后天之本,老年更宜調理脾胃為要。” “胃陽弱而百病生,脾陰足而萬邪息。”
因此,節(jié)制飲食,調理脾胃是最根本的健康長壽之道。
在節(jié)制飲食方面,首重食量的適宜,贊成“量腹節(jié)所受”, “量腹”二字最妙,或多或少,非他人所知,須自己審量。 “凡食總宜少為有益……老年人不減足矣,加則必擾胃氣。”《抱樸子》也說:“食欲數而少,不欲頓而多”,少食以安脾也。
一日三餐,早飯可飽,午后即宜少食,至晚更必空虛。這又是為何呢?《白虎通》上說:“胃者脾之府,脾稟氣于胃,午前為生氣,午后為死氣,佛教上有過午不食之說,避死氣也。”《內經》上則說:“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虛。”
食物須經“三化”才易被吸收
老年人的牙口、胃口都不怎么好的情況下,適宜把食物煮爛了食用。
曹庭棟贊同華佗在《食論》中的論點,認為食物須經“三化”始易被消化吸收。所謂三化:一是火化(須爛煮),二是口化(宜細嚼),三是腹化(依靠脾胃自動消化)。并強調“老年惟藉火化”,這是因為老年人齒牙多有脫落,口化力減低,脾胃功能漸弱,腹化力下降故大多依賴火化的煮爛蒸熟。
胃喜暖,暖則散,冷則凝
關于食物的冷熱,應順從四時寒暑的自然變化,因胃的秉性是喜暖厭寒,故熱則害少,寒則害多。因此飲食寧過熱也不要過涼。《內經》上說“瓜果生冷諸物亦當慎,胃喜暖,暖則散,冷則凝,凝則胃先受傷,脾即不運。”
調理脾胃的最佳時機正是眼下這個季節(jié)。夏至以后,秋分以前,外則暑陽漸熾,內則微陰初生,最當調停脾胃,勿進肥濃。夏日伏陰在內,熱食得有微汗妙。《內經》也說:“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風虐。”汗由氣化,乃表里通塞之念也。
飯后百步走,真實不虛
老話說,飯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這句話從養(yǎng)生的角度說,真實不虛。
調理脾胃,不僅在于食量適中,冷熱適宜,還應“飯后”食物停胃,必緩行數百步,散其氣以輸于食,則磨胃而易消化。但 “飽食后不得急行,急行則氣逆,不但食物難化,且致壅塞。”
粥能益人,老年尤宜
粥是中國先民最先研發(fā)出的食物,喝粥的習慣保持幾千年而不衰,足見粥的營養(yǎng)益處。
飲粥養(yǎng)胃以期益壽,歷來被養(yǎng)生家所重視。曹庭棟認為“粥能益人,老年尤宜”,“每日空腹,食淡粥一甌,能推陳致新,生津快胃,所益非細。”甚至認為“有競日食粥,不計頓,饑則食,亦能體強健,享大壽。”他將所見到的的藥粥方一百多首輯錄成冊以傳后世,云可“備老年之頤養(yǎng)”,直至今天,我們從書中仍可見到這些粥方,真是前賢留下的無價之寶。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fā)現有侵權/違規(guī)的內容, 聯系本站將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