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冬令進補,上山打虎。”為身體排污的蒲公英青蔬糕、補氣血的五紅糕、恢復元氣的人參蜜片、補腎防脫發的芝麻丸、能減肥的酵素果凍、對抗熬夜的枸杞桑葚膏……在各大電商平臺上,根據人們的補氣、養血、減肥、生發、護胃等不同需求,總能找到對應的“養生零食”作為解饞替代品。數據顯示,今年“雙11”多個健康品類實現預售翻倍增長,上半年微養生零食銷售額達到13.51億元。這些“養生零食”真的能養生嗎?記者采訪醫生得知,這類零食能補充一定營養,但達不到養生效果,真正食用養生藥材還要講究量和搭配。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許倩倩 見習記者 王燦
?市場觀察
解饞+健康的“養生零食” 上半年銷售額超13億元
養生零食到底是個啥?它一般指依照營養學配制食材,以養生保健目的為主,從而加工成的直接食用食品。在小紅書APP上,“養生零食”相關筆記有8萬多篇,補腎養發、延緩衰老、補血養氣、養胃健脾等等功能不一而足,看起來誘惑力十足。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在電商平臺搜索注意到,某無糖黑芝麻丸月銷量8萬多件;一款聲稱可以美白的七白糕月銷量1萬多。此外,山藥、茯苓、薏米、芡實、桑葚等都能衍生成多種搭配,制成各種各樣的小零食。這種零食攜帶方便,免煮免泡,開袋即食,看起來既能解饞又能以簡單的食補方式增進健康,頗受消費者青睞。消費者的喜歡,自然帶來了銷量大增。根據魔鏡市場情報發布的《2022年微養生概念零食市場洞察》,2022年上半年,在整個線上零食市場銷售額和銷量同比下降的背景下,微養生零食線上市場實現逆勢增長,規模逐漸擴張:天貓淘寶平臺微養生零食銷售額達到13.51億元,相較去年同期增長22.26%。
南京白領丁女士就是“養生零食”的忠實消費者之一。即食炒黑豆、低糖芝麻丸、沙棘原漿、小罐輕食花膠粥、冰糖銀耳羹罐頭……她向記者展示的購物記錄中,各種養生小零食訂單有好幾頁。為了養好身體,她購買的“養生零食”堆滿了辦公室和家里,錢花出去了大幾千元。然而,最近去醫院就診時醫生告訴她,她的身體虛不受補,最好不要自己胡亂搭配著吃。“買了1000多元的花膠,結果連紅棗都不能吃。我自己算是明白了,吃東西還是要因人制宜,不能瞎補,身體不好還是要看醫生。”丁女士說。
?醫生提醒
“養生零食”更偏向零食屬性
養生還需專業指導
“藥食同源,一步到胃”“五谷食材,趕走疲態”……不難發現,這些養生零食的宣傳語足夠讓消費者認為可以“養生”,但它們能達到養生的實際效果嗎?南京明基醫院營養科主任周彤在接受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養生零食其實更偏向零食屬性,要靠食材養生,還需講究量和食材搭配。
養生一詞來源于中醫的相關理念。在周彤主任看來,枸杞、紅棗、人參這些被大家廣泛認知為養生補品的食材被做成零食之后,對人體更多的作用是吸收和補充了相應的營養,而經過多種工序的加工,它們的營養也會有不同程度的流失。“那些自稱無蔗糖的養生糕點,加上木糖醇,還是會讓喜歡吃甜食的人控制不住地多吃。而糕點這類面食本身就是碳水,吃多了依舊會導致升高血糖。”
“以黃芪舉例,30g的量可以降血壓,而15g的量卻會升血壓。所以想靠食材來達到養生的效果,一定要在專業醫生的科學搭配下,因人、因病而異,個性化辨證施治,才能做到真正的治病養生。”周彤主任建議,如果真有健康問題,首先應該去醫院就診治療,而非依靠各種掛上“養生”二字的食物隨意進補。網上所謂的網紅養生小零食,利用個別食材的功效,來增加其養生的作用,也許更多的是一種營銷策略,當零食吃可以,但不能靠它們治病,也不能大量食用。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有侵權/違規的內容, 聯系本站將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