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寒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十三個節氣,小寒的特點是天漸寒,尚未大冷,隆冬“三九”也基本上處于本節氣內。小寒的氣候特征是常有寒潮爆發,會帶來劇烈降溫,因此有“小寒勝大寒”之說。從中醫上講,嚴寒的冬天是人體“藏”的時候,需要在體內貯存一定的能量,為來年“春生夏長”做好準備。在小寒節氣,中醫通常建議適當采取一些進補措施來增強體質、抵御寒冷。
中醫認為,寒為陰邪,最寒冷的節氣也是陰邪最盛的時期,從飲食養生的角度來講,要特別注意在日常飲食中多食用一些溫熱食物以補身體,防御寒冷氣候對人體的侵襲。“陰邪會傷我們的陽氣,寒邪會導致氣滯血瘀,這也是為什么在這個季節心腦血管疾病特別多的原因。所以一定要注意防寒保暖。現在我們主要推崇兩個方面來進補,一是內服中藥,或是用一些藥食兩用的食材進行食療,二是通過泡腳、艾灸等外治方法。”云南省名中醫、圣愛中醫館坐診專家劉紅英介紹,古今名方中有一個特別經典的當歸生姜羊肉湯,功效主要以溫陽散寒為主,特別對于一些四肢不溫、面色蒼白、大便溏稀、腰膝酸軟的人群,都是非常好的。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黃芪枸杞烏雞湯,也因為口感好而受到大眾歡迎。
外治方法除傳統的艾灸之外,還可以用艾葉、干姜、花椒等材料煮水泡腳,效果也是非常不錯的。劉紅英提醒,以上方法都有一個療程,不能過多、過分地使用,對于陰虛火旺的人群來說也需慎用,如有不適,請立即到正規醫院進行專業的診治。
小貼士
1. 食療調養
在小寒時節,食物的選擇十分關鍵。建議食用一些溫熱的食物,如姜、蒜、羊肉、牛肉、韭菜等。這些食材有助于驅寒,提高體溫。此外,多食用一些溫熱的粥類食物,如蓮子粥、紅棗粥等,有助于溫暖身體,提供豐富的營養。
2. 多喝湯粥
建議在小寒時節多喝一些熱湯,如雞湯、牛骨湯等,以增加體內的熱量,補充必要的營養成分。
3. 多食富含維生素的食物
選擇富含維生素的水果蔬菜,如橙子、柚子、蘋果、胡蘿卜等。這些食物不僅提供充足的維生素,還有助于增強免疫系統的功能,提高抵抗力。
4. 避免生冷食物
盡量避免食用生冷食物,以免傷害脾胃,影響陽氣的升發。選擇溫熱的食物有助于維持體內的陽氣。
5. 適量運動
適量的運動有助于促進血液循環,增強體質。但要注意避免過度勞累,以免耗傷陽氣。
6. 保暖措施
在小寒時節要特別注意保暖,適時增減衣物。重點保護腰腹和腳部,以防寒氣侵襲,提高身體的抵御能力。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有侵權/違規的內容, 聯系本站將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