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謠八個常見的“養生”誤區 許多人都在做】現代人不再滿足簡單的衣食住行了,這時,養生開始得到越來越多人的重視了。也正是如此,不同的養生方法開始流傳于大街小巷,在追求養生的道路上,有人花了無數的金錢,也有人花了無數的時間,但這都不是關鍵,有些人卻為養生花掉了身體健康。因為,有很多養生的方法并沒有養生的作用,相反,還會傷害身體。今天小編就為大家辟謠八個常見的“養生”誤區,飯后喝酸奶可能真的不會助消化!
飯后喝酸奶能消食
不能消食,還會增加熱量。
酸奶本身是飽腹感較強的食物,飯后喝會覺得更飽。并且,酸奶所含的蛋白質等成分同樣需要在胃中初步消化,會增加胃腸負擔,還會增加額外熱量。
喝雜糧粉更健康
吃五谷雜糧,越少加工越好。
清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營養科原主任王玉梅2014年在接受采訪時指出,將五谷雜糧磨成粉末或者打成米糊食用,更易消化吸收。但慢性病患者要格外注意,如糖尿病人,過量食用雜糧粉容易造成血糖迅速升高。
此外,因為食物都含有微量的脂肪,打成粉后和空氣中的氧氣接觸面積大大增加,非常容易發生氧化,不僅營養價值降低,還會產生一些對健康不利的物質。建議盡量多吃五谷雜糧,越少加工越好。
清淡飲食=吃素、少吃肉
要口味清淡。
對于“三高”患者來說,醫生都會建議清淡飲食,但并不意味著就是吃素,魚、肉、蛋、奶一口都不吃。火箭軍特色醫學中心內分泌科主任李全民在2019年刊文:清淡飲食標準是少油、少鹽、少糖。“葷”是優質蛋白質的來源,也是B族維生素和重要微量元素的來源。如,魚、蝦和去皮的禽類的肉都屬于高蛋白、低脂肪肉類,很適合“三高”人群食用。
喝粥能養胃
養胃學問大,且胃功能“用進廢退”。
大概是因為白粥看著清淡,且常被煮成軟爛好消化的樣子,所以它被貼上了“養胃”的標簽。但胃不好和養胃是兩個很寬泛的概念,里面涉及到的細枝末節也錯綜復雜。因此,喝粥到底養不養胃,并沒有確定的唯一的答案。
如果你說的胃不舒服,是指胃動力不足、胃酸分泌少引起的食欲下降、消化不良這種胃部不適,那么喝點白粥有助于胃酸分泌,又容易消化。但如果是指胃酸過多或反流引起的胃痛、反酸等胃部不適,那總喝白粥反而會雪上加霜。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消化內科主任醫師令狐恩強2018年在一活動上談到,胃功能有“用進廢退”的特點,長期吃易消化的食物,胃的消化能力就會退化變差。
湯煮得越久越營養
湯煲太久,更易誘發痛風。
人們往往覺得湯煮得時間越長,食材中的營養溶出到湯里就越多,養生價值自然更高。然而并非如此。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營養科關陽2017年談到,湯的營養和煲湯時間沒關系。甚至煲久了可能還會有“負面效果”。
首先,從食材溶解到湯中的營養其實比較有限,而燉煮時間過長反而可能導致營養流失,如食材中的蛋白質會發生變性,影響人體吸收利用。更重要的是,無論是葷菜還是素菜都可能含有嘌呤,嘌呤可溶于水。隨著燉煮時間的延長,湯中的嘌呤含量也會隨著升高。尿酸是嘌呤代謝的產物。如長期大量地喝這種湯,可能會導致尿酸升高。而高尿酸又容易引發痛風、慢性腎炎、腎結石等疾病,對全身健康都有影響。所以,湯不是煲得越久越好,煮太久的湯,勸大家千萬要少喝。
雞蛋黃膽固醇高血脂高不能吃
適量吃不會導致高膽固醇。
蛋黃富含多種微量元素,也是有利降膽固醇的磷脂的極好來源,并能促進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同時還有膽堿(輔助降低血脂和預防動脈粥樣硬化)。很多人擔心蛋黃中膽固醇含量太高引起高脂血癥,目前已有多項研究表明,在我國成年人中,適量的雞蛋攝入(平均每天約1個雞蛋)與缺血性心臟病、主要冠狀動脈事件、出血性腦卒中等的風險降低有關。
食物相克
食物相克理論不存在。
菠菜和豆腐不能同吃,容易結石;海鮮和水果一起吃相當于吃砒霜……“食物相克理論”應該是流傳最廣的養生謠言之一。中國營養學會名譽理事長葛可佑在2011年接受采訪時表示,食物相克并沒有科學依據。那這些不能一起吃經驗是如何產生的呢?還有人會說:“我自己就曾吃了相克的食物,導致肚子疼!”其實,人們往往會把一些引起不適的飲食問題歸咎于“食物相克”,把個案輕易上升到普遍性規律,造成了大量錯誤的食物相克忠告產生。
如果你吃了某幾種食物后身體不舒服,那可以想想會不會是這些原因導致的:
食物不干凈,例如加熱殺菌不徹底;
食用方式不當,例如豆角沒做熟;
食物不耐受或過敏,例如乳糖不耐受的人喝牛奶會腹瀉;
腸易激綜合征,例如稍微有點刺激就拉肚子。
還有看似科學的分析實際上也不可靠。例如,砒霜,化學名三氧化二砷。營養成分表顯示,蝦蟹等海鮮食品的確含有微量砷元素,但主要為無害的有機砷,攝入后基本上會被原封不動排出體外。而當蝦蟹所含砷元素與水果中的維生素C結合后,會產生三氧化二砷(也就是砒霜),不過專家表示,要想達到中毒量,可能需要一次吃下300斤蝦。
喝純凈水可以變成酸性體質
酸性體質說法本身不可靠,如果體液真的“酸了”,水也解決不了問題。
人體體液不同地方的酸度并不相同,比如血液的pH約為7.35~7.45,不需要非靠吃點什么喝點什么,人體就能自行調節并讓血液維持在這個弱堿性狀態,所以健康的人存在“酸性體質”就是個偽概念,也就不需要“改善”了。
如果真的是體液“酸”了,那肯定是發生了疾病情況,如糖尿病、癌癥。這些情況都需要用藥物治療,不論喝什么水都沒有用。用改善酸性體質來忽悠你掏錢的商品,不論是水還是藥片,都是騙你沒商量。要知道,美國“酸堿體質理論”的創始人已經被法院判了,要求賠償一名癌癥患者1.05億美元,就是因為他在沒有行醫資質的情況下,用所謂的堿性療法給癌癥患者「治療」,耽誤了正規治療。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有侵權/違規的內容, 聯系本站將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