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體平臺是了解中醫養生知識的主要渠道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吳欣宇 記者 孫山
跟著中醫博主學養生、視頻網站上打卡跟練八段錦……如今,隨著中醫藥文化的普及,許多年輕人對中醫養生的興趣越來越濃厚。上周,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wenjuan.com),對1000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79.9%的受訪青年關注過中醫養生理念和療法,54.5%的受訪青年了解中醫養生相關知識,51.9%的受訪青年通過社交媒體平臺了解中醫養生知識。
85后關注中醫養生比例最高,其次是00后
11月的一個周末,北京交通大學天佑會堂里排起了長長的隊伍,幾位來自北京中醫藥大學岐黃愛心社的志愿者正在給來訪的同學量血壓、脈診,帶領他們體驗耳針、推拿等特色中醫項目。
“耳針這個方式還挺新奇的,之前沒有聽說過。”北京交通大學大二學生王習然平時就比較注重中醫養生,聽說學校要舉辦“中醫藥文化”進校園的活動,她一早就來排隊體驗。當小小的中藥貼片貼在她耳朵的穴位上時,她忍不住好奇向志愿者請教起了耳針的原理。
北京中醫藥大學岐黃愛心社的霍俊彤是負責此次活動中耳針項目體驗的志愿者,他表示,這已經不是第一次有同學對耳針感興趣了,“有一位同學加了我的微信,詢問了耳針相關的教材和書籍,打算在活動結束后,自己進行拓展學習。我覺得這就達到了我們傳播中醫藥文化的目的。”
北京交通大學理學院研三的陶勝平時由于長期伏案學習和工作,肩頸經常會感覺不適。他在現場體驗了肩頸推拿,在酸麻微痛的推拿體驗中,感受到了中醫藥文化的魅力。
北京中醫藥大學岐黃愛心社的志愿者方晗語覺得,如今的輕人在健康管理方面的意識在提升,日常生活中發現健康問題會主動尋找調理的方法。在志愿服務過程中,他能明顯感覺到大家對中醫有著強烈的興趣和探索欲,“他們對中醫保持著一種開放的態度,愿意去了解和嘗試中醫養生的各種理論和療法?!?/p>
不僅是學生,各行各業都有不少年輕人開始加入中醫養生的行列。來自山西的95后安津(化名)是一名職場新人,平時喜歡在網上瀏覽一些中醫養生知識,特別關注美容方面的養生指南。如今,刮痧、按摩已經成為了她的日常習慣。為了深入了解中醫,她還翻閱過《黃帝內經》,和朋友們一起探討中醫之道。
數據顯示,79.9%的受訪青年關注中醫養生理念和療法。從年齡來看,85后關注比例最高,為87.5%,其次是00后(79.4%)、95后(79.3%)、90后(75.3%)。從地區來看,一線城市受訪者關注比例最高,為83.9%,其次是二線城市(81.1%)、三四線城市(74.1%)、縣城或城鎮(70.6%)、農村(60.0%)。
作為一名中醫愛好者,王習然覺得自己還是比較了解中醫養生的相關知識的。在日常生活中,她會主動去學習一些藥材的藥性,針對自己的體質,給自己做做藥膳、泡泡花茶。
平日里,陶勝也比較注重中醫養生,會根據自己的體質去學習一些中醫養生的理論和方法,但陶勝仍然覺得對中醫的了解十分有限,“中醫藥文化博大精深,普通人很難學透”。
調查中,54.5%的受訪青年了解中醫養生相關知識。其中,12.4%的受訪青年表示“非常了解”,42.1%的受訪青年“比較了解”。
社交媒體是受訪者了解中醫養生的主要途徑
陶勝的發小是學中醫的,平時,他們經常會探討一些中醫養生的知識。發現自己的身體處于亞健康狀態時,陶勝也會主動尋求中醫的幫助,但他覺得,目前了解中醫的渠道還是比較匱乏。
“視頻網站就是我的第二‘大學’?!蓖趿暼槐硎?,自己對于中醫養生知識的了解大多數都來源于視頻網站,許多養生博主用視頻的方式記錄養生日常,科普中醫養生知識,也會分享中醫藥文化發展的動態。通過刷視頻,她不僅了解了中醫,還結識了一些志同道合的網友一起“打卡”養生。
在深圳上班的陳雪(化名)也是一名中醫養生愛好者,平時喜歡從社交媒體平臺獲取養生小妙招。她關注了幾名養生博主,通過他們的分享,陳雪“解鎖”了三伏天曬背、仙人揉腹等一些養生方法。“這些方法確實會給身體帶來一些變化,但是需要長期堅持才能看出明顯的效果?!?/p>
年輕人都通過什么途徑了解中醫養生知識?調查顯示,社交媒體平臺是受訪青年了解中醫養生知識的主要渠道,比例為51.9%。42.7%的受訪青年會通過網站了解中醫養生知識,38.8%的受訪青年則是通過電視來了解。除此之外,還有受訪青年會通過中醫藥專著或論文資料(35.9%)、朋友/同事(33.1%)、家人(29.7%)、中醫醫師(28.7%)等途徑來了解中醫養生知識。
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特色診療中心副主任醫師范肅發現,現在年輕人接觸中醫養生知識的途徑越來越豐富,一些以前在中老年人群中盛行的養生方法,如今在年輕人中也變得流行起來?!跋耢顫瘛⑺幨惩催@些概念已經被年輕人所熟知了,大家也更重視自我保健了。”
陶勝雖然平時也會在網上了解中醫養生知識,但他感覺很多信息真偽難辨,“中醫養生是一個辨證施治的過程,每個人的情況是不一樣的?!痹谒磥恚ヂ摼W上的信息不可盲目地相信,具體問題還是需要尋求專業中醫的幫助。
“在網上看到中醫知識科普的時候,也要有主動求證的意識。”安津表示,自己從短視頻平臺了解中醫養生知識時,為了不被虛假信息誤導,她通常會點開發布者的主頁確認身份,“如果是一個三甲醫院的醫生,我會比較容易接受一些?!?/p>
范肅表示,現在網絡中醫養生知識科普水平參差不齊,有的是專業中醫在做,有的則是企業營銷號。她感覺年輕人在面對魚龍混雜的科普信息時,還是有一定的分辨能力的,“相對來說,老年人反而比較容易被虛假信息所誤導”。
在北京工作的左曉晴(化名)身邊有一名朋友是“中醫迷”,由于關注了未經認證的自媒體賬號,他出現了許多荒謬的“養生行為”,“不喝水、不看病、也不均衡飲食,身體看上去越來越差?!?/p>
方晗語是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內科學中醫肺病方向的博士研究生,每月他會固定兩次線上義診,為山區或者不方便就診的患者提供在線咨詢和醫療解答。同時,他也會堅持推送中醫實踐、中醫科普等各方面的知識,“我會去糾正一些錯誤的觀點,告訴大家什么是對的,什么是更適合自己的”。
近年來,方晗語和霍俊彤所在的北京中醫藥大學岐黃愛心社舉辦了多場中醫藥文化進校園、進中小學、進社區的活動,吸引了許多年輕人關注中醫。“中醫藥文化的傳承應該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為出發點,把晦澀艱深的理論具象化、實體化?!被艨⊥f。
推動中醫藥文化傳承發展,政策也在持續發力。今年4月,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根據《“十四五”中醫藥發展規劃》,“十四五”期間實施中醫藥文化弘揚工程,方案通過打造中醫藥文化傳播平臺、廣泛開展中醫藥科普工作等,力爭到2025年,中醫藥文化傳播體系趨于健全,中醫藥文化傳播隊伍不斷壯大,公民中醫藥健康文化素養水平提升至25%左右。
受訪者中,00后占13.1%,95后占23.2%,90后占38.0%,85后占25.7%。一線城市的受訪者占33.6%,二線城市的占39.6%,三、四線城市的占22.4%,縣城或城鎮的占3.4%,農村的占1.0%。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有侵權/違規的內容, 聯系本站將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