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民健康意識逐漸提升,養生已經成為一種流行的生活態度。從保溫杯泡枸杞到熬夜水,中式養生的受眾逐漸呈現年輕化趨勢。中式養生的崛起與國潮的興起,加深了消費者對藥食同源的認知,使得藥食同源市場獲得前所未有的發展。
法規之下的“既食也藥”
在食品行業,習慣將按照傳統既是食品又是中藥材的物質稱為“藥食同源物質”。肖培根院士將“藥食同源”詮釋為“藥食同理”“藥食同用”“藥食兩用”等更為豐富的內涵。1987年,在《禁止食品加藥衛生管理辦法》的附表中公布了第一批《既是食品又是藥品的品種名單》,收載33種。1988年,原衛生部食品衛生監督檢驗所詳細公布了“藥食同源”第一款中的29種《既是食品又是藥品的品種名單》,增至61種(1種重疊)。1991年,原衛生部衛監發〔1991〕第45號文和1998年衛監發〔1998〕第9號文,分別增加8種,至77種。肖培根參考《神農百草經》中列為上品的中藥,重新擬定名單,由原衛生部在2002年3月發布“衛生部關于進一步規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通知公布了86種既是食品又是藥品的物品名單,此名單一直沿用至今。
之后,又陸續公布了兩次藥食兩用物質名單及試點,將藥食兩用物質增加到102種。2021年11月,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關于印發《按照傳統既是食品又是中藥材的物質目錄管理規定》的通知(國衛食品發〔2021〕36號)”規定,指出食藥物質是指傳統作為食品,且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以下簡稱《中國藥典》)的物質。該通知正式將食藥物質給予了定義。
前景廣闊的藥食同源原料市場
藥食同源原料在國內外都有著悠久的食用歷史。根據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發布的《中國膳食營養補充劑行業發展報告(2020)》顯示,2019年,我國植物提取物的出口額為23.8億美元,出口量86900噸,排名前10的熱點品種為甜菊葉提取物、薄荷醇、桉葉油、萬壽菊提取物、辣椒提取物、甘草提取物、柑橘幼果提取物、越橘提取物、蘆丁、銀杏葉提取物,總出口額達12.1億美元,占提取物出口額的51.2%。其中,甜菊葉提取物的出口額達到2.7億美元。
國內藥食同源原料的應用也非常廣泛,尤其是保健食品領域。2014年至2019年,我國獲得批準的保健食品有6006個,其中中藥保健食品(包括純中藥、含中藥或含中藥提取物)2820個,占比達到46.95%。藥食同源在其中占很大一部分。尤其是一些研究充足、功能驗證完善的原料更是得到了功能食品企業的廣泛應用。
不僅在食品領域,在化妝品領域,藥食同源物質也有非常好的應用。中草藥提取物具有作用溫和、刺激性小和安全性高等特點,特別是其中的藥食同源品種,具有良好的美白保濕、防曬、防衰老等效果,因此在化妝品領域也得到認可。
中式養生機會帶來的諸多思考
近幾年消費者對于養生意識不斷加強,滋補養生品類規模與人數高速增長,以傳統藥食同源為核心的食品品牌,既有歷史悠久的老字號,也有表現不俗的新面孔。產品更是五花八門,芝麻丸、熬夜水、龜苓膏、薏仁糕、阿膠軟糖等吸引了不少Z世代消費者。
隨著藥食同源的興起、更多新興品牌企業與老牌企業的參與,藥食同源產業也暴露出了諸多問題。
“口感”不佳。傳統中藥材給人的印象是苦、難喝,造成了消費者對此類產品興趣較小,難以形成復購,企業難以打造爆品。因此,需要更扎實的研發能力、感官評價方法與市場調研,開發出適合年輕消費群體的藥食同源產品。
標準欠缺、亂象叢生。藥食同源資源多來源于自然界,因此,其質量常受到生物遺傳物質基礎差異和不同外界環境因子等的多重影響。同時,原料、中間體和成品還缺乏完善的標準體系,易造成產品質量不穩定。
在Z世代“好看、好吃、好用”的需求下,零食化成為藥食同源原料的發展方向。初次使用天然產品的年輕消費者,對新穎的產品類型更感興趣。因此,可以以普通零食為主要形態,藥食同源資源為主要原料,開發出一系列功能化的藥食同源零食。
科學循證研究是正解。近年來,功能食品因為缺乏科學研究,產品虛假宣傳問題頻出,影響了功能食品在消費者中的口碑,但是藥食同源因為“藥用”的獨特性,消費者對藥食同源產品有一定的“功能”期待。建立完善的檢測標準、成分研究、功效評價,加上產品開發過程中缺乏中西醫科學的論證及科學研究,做好配方配伍及嚴謹的科學循證研究,藥食同源產品必定會迎來一個廣闊的市場。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有侵權/違規的內容, 聯系本站將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