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把這三種食材煮一煮,無濕一身輕!

shiyingbao

經常感覺困乏無力,無精打采;

早上喜歡懶床,頭臉油膩;

多吃點東西就消化不良;

早上刷牙的時候惡心干嘔.....

這些都是體內濕邪在作祟。

濕邪,是風、寒、暑、濕、燥、火六種病邪之一,有內濕和外濕之分。

內濕

是一種病理產物,常因臟腑正常功能失調所致。

如果你嗜酒成癖,或喜食生冷、暴飲暴食,或平日食用過多油膩、甘甜、厚味的食物,就會加重臟腑負擔,位于中焦脾胃肝膽最易受損,特別是脾最易受濕困,不能正常運化進而使機體“水濕內停”。

外濕

是由于氣候潮濕或居住房子潮濕,外來水濕入侵人體而引起的。

外濕束縛體表,脾運化功能受阻或脾運不健,水濕滯留,致使濕從內生。

所以,濕與脾臟的關系最為密切。

濕氣的三大典型癥狀

清明過后,雨量增多,空氣濕度增大,濕邪更易滲透人體。

尤其體質不佳的人群更容易因為潮濕而肝氣旺盛、脾胃虛弱,脾失健運,就會釀生內濕。

如何知道體內是否有濕氣?看癥狀。

1舌苔厚膩或者舌體邊緣有鋸齒

如果有厚膩的舌苔,那么可能就是濕氣重。即便沒有舌苔,觀察下自己的舌體,如果舌體胖大,邊緣有鋸齒,同樣預示著濕氣重。

2大便溏稀不成型,或隔三差五便秘

正常大便是金黃色、圓柱體、很通暢的,便后用一兩張手紙就能擦干凈。一旦發現大便稀薄、黏膩、不成形,粘連在馬桶壁上,很難沖干凈或經常便秘,說明體內有嚴重的濕氣。

3疲倦無力,無精打采,特別困乏嗜睡

有些人早上起床后,會覺得頭昏沉,易困倦,記憶力減退,而且痰多。

補虛先祛濕

戶外濕氣一大,就覺得胸悶氣短、身體沉、懶得動、不清醒,吃飯時沒胃口……這些癥狀都預示著體內有濕氣。

中醫認為“濕氣不除百病生”。

生活中很多人患上了皮膚頑疾,不規律的增肥長胖,脂肪肝,長痘痘、色斑等病癥,甚至是女性不孕不育、惡性腫瘤,這些都與濕邪有關。

而濕邪不去,吃再多的補品、藥品都如同隔靴搔癢,隔山打牛。

因此養生補虛,首先要除濕。

體內濕氣怎么除?

中醫說:體內濕氣首責之于脾。脾是蘊化水谷、蘊化濕氣的主要臟器,肩負著“化濕”的重要職責。

脾虛者容易濕氣重,而濕氣重常常有傷脾胃的表現。

所以,濕氣的根本原因在于脾胃的蘊化功能不足。

今天由廣東省中醫院臨床營養科負責人郭麗娜為大家介紹一款“祛濕神器”——土茯苓赤小豆煲鯽魚湯。

【功效】

健脾、祛濕、解毒

【組成】

土茯苓30g(鮮品200g)、赤小豆50g、鯽魚1條、生姜適量(3-4人份量)。

【烹調方法】

1、赤小豆洗凈后用溫水浸泡2小時,土茯苓洗凈待用;

2、鯽魚斬殺后去腮、去內臟、刮鱗、刮去腹腔內黑膜后洗凈,放至鍋里加少量油略煎至兩面魚身金黃色;

3、將全部材料(除魚)放入湯煲內加水,武火煲10-15分鐘后改文火,煲1小時左右放入鯽魚同煲0.5小時;

4、放入適量食鹽調味,即可食用。

【注意】

孕婦不宜、肝腎陰虛者慎服。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有侵權/違規的內容, 聯系本站將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