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立秋節氣的養生食物及養生方法

shiyingbao

每年8月7日或8日視太陽到達黃經135°時為立秋。立秋的“立”是開始的意思,“秋”是指莊稼成熟的時期。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立秋節氣的養生食物及養生方法,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立秋吃哪些養生食物

1、茄子

中醫認為,茄子性涼、味甘,有清熱止血、消腫止痛、祛風通絡、寬腸利氣等功能。除了含有豐富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外,還有一點與其他蔬菜不同,就是富含大量維生素P。維生素P是黃酮類化合物,有助保持心血管保持正常功能。

2、南瓜

這是由于入秋以后,氣候干燥,皮膚黏膜水分加速蒸發,身體容易出現燥熱情形。而南瓜具有潤燥的功效,同時能給人以飽腹感,認為吃了南瓜能夠儲備過冬的能量。當然南瓜的功效遠遠超過這些了,中醫認為,南瓜性溫味甘,入脾、胃經,具有補中益氣、消炎止痛、解殺蟲的功能。

3、潤燥安神的食物

秋季氣候干燥,夜晚雖然涼爽,但白天氣溫仍較高,所以根據“燥則潤之”的原則,應以養陰清熱、潤燥止渴、清新安神的食品為主,可選用芝麻、蜂蜜、銀耳、百合、乳品等具有滋潤作用的食物。

4、平補的食物

秋季為人體最適宜進補的季節,以在冬季到來時,減少病毒感染和防止舊病復發。秋季進補應選用“防燥不膩”的平補之品。具有這類作用的食物有茭白、南瓜、蓮子、桂圓、黑芝麻、紅棗、核桃等。

5、健脾胃的食物

苦夏的煎熬,有“入夏無病三分虛”的說法,這時人們脾胃普遍較弱,養生要注意調理脾胃,多食用清熱、利濕、健脾的食品,使體內的積存濕熱排出,以有利于脾胃功能的恢復。健脾胃的食物有山藥、扁豆、栗子、大棗、牛肉、山楂等。

6、赤小豆

赤小豆和紅豆不一樣,有一個說法,在立秋的前一天,一般要取7到14顆赤小豆,用清水吞服,吃的時候要面朝西,據說這樣可以保證一年不煩痢疾,當然這樣的說法是有點迷信了,但是赤小豆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食物,它可以去濕氣,在夏天吹空調后,很多人身上都會有濕氣,可以多喝點薏米水加入赤小豆,效果很不錯。

立秋養生方法

起居:重視起居調養,保持充足睡眠

立秋后,起居調養方面,當“早臥早起,與雞俱興”,順應陽氣收斂,卻又不是太過,使肺氣得以舒展。且季節變換之期,當隨冷熱變化,適度調整衣著,以利機體適應氣候變化,方得以避免受涼感冒。

“春困秋乏夏打盹”,立秋后不僅僅是困,還讓人覺得渾身乏力提不起勁。入秋之后不少人午休少了,加之工作生活壓力大,易熬夜,睡眠時間也就隨之減少。人困乏的最主要原因是缺少睡眠。大家應避免秋乏的現象出現,保持充足的睡眠,適當進行體育鍛煉,鍛煉的時候要循序漸進。

精神:注重精神調養,適應秋天容平之氣

“氣定則神閑,神閑則性靜。”秋季五臟歸屬為肺,肺氣虛則機體對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易生煩躁悲憂之情緒。秋季人們既有收獲的喜悅,也難免觸景生情,產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失落感。因此,在進行精神調養時,要堅持內心平靜,神志安寧。

收斂神氣,才能養氣。有時候,心神消耗的氣血,比身體勞作更多,因此不要讓自己的心思太辛苦。在情志上要忌悲憂傷感,遇傷感事則主動排解,以避肅殺之氣,收斂神氣以適應秋天容平之氣。不妨多去參加體育鍛煉,如散步、登山、旅游等,以消解憂郁、惆悵等不良情緒。

飲食:宜清淡飲食、滋陰潤燥

立秋時節的飲食養生,如《飲膳正要》所言,“秋氣燥,宜食麻以潤其燥,禁寒飲”。因此入秋宜注意滋陰潤燥,適當選食芝麻、糯米等柔潤食物,以益胃生津。

夏秋交替時節,身體內部各種營養物質特別是無機鹽大量消耗,再加上食欲不振,活動減少,整個人的身體狀況處于相對低下的水平,攝入減少而消耗增多。因此,注意補充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是維護健康的重要一環,可選擇一些富含維生素和鈣的食物,如西瓜、黃瓜、番茄、豆類制品等,也可以飲用一些果汁,如橙汁、檸檬汁、番茄汁等既可補充維生素,還可幫助消化、健脾開胃、提高食欲。

此外,立秋時節還應嘗試多吃一些清淡食物。清淡飲食能清熱、斂汗、補液,還能增進食欲。同時注重蛋白質的攝入,每日攝入量在70至90克為宜,且最好一半以上為魚、蝦、雞肉、鴨肉、蛋、奶和豆制品等易被人體消化和吸收的優質蛋白質。

防病:注意預防感冒和咽喉炎

經過長期高溫的襲擊,人體的免疫力已經下降。大氣相交,季節變化,勢必影響人的神經系統和免疫系統。中醫認為,小孩是幼陽之體,易寒易熱,容易受外因的侵蝕,從而導致感冒、咳嗽、發燒。因而,小兒要注意飲食起居,尤其是睡眠,無論是小孩還是成年人,睡眠都要放在第一位。

氣候上來看,秋季風干物燥,一旦勞累過度,容易誘發咽喉炎或是使本來已痊愈的咽喉炎復發。做好咽喉炎的預防,應注意勞逸結合,適當多參加體育鍛煉,增強自身免疫力,保持充足睡眠,積極防治感冒等呼吸道疾病。飲食宜清淡,避免辛辣、過冷、過燙、油炸、腌制等刺激食物。

秋季適當進補少辛多酸

秋季適當進補是恢復和調節人體各臟器機能的最佳時機。

立秋進補應當堅持“少辛多酸”的原則,盡量少吃蔥、姜、蒜、韭菜、辣椒等辛味之品,適合吃一些多汁、甘味、酸味的食物。甘味食物性質滋潤,具有緩急、和中、補益的作用;酸味食物有收斂、生津、止渴等作用。

當心“秋老虎”依舊傷人

立秋是一年之中氣溫由升溫向降溫的轉折期,此后濕氣逐漸減弱,讓人難以忍受的“桑拿天”也會逐漸減少。但立秋并不是真正秋天的到來。炎夏的余熱未消,處暑節氣也將在8月底接踵而來,“秋老虎”甚至還可能虎視眈眈,而天氣也逐漸轉向干熱。特別是立秋過后,還可能再處于炎熱之中,而這種炎熱氣候有時候也可能要延續到九月,天氣才能真正涼爽起來。因此,立秋后應當心“秋老虎”,小心中暑。

為預防中暑,市民最好要保證充足睡眠,注意補充水分,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不要長時間待在空調房里,以免因室內外溫差過大引起“熱傷風”。外出時,記得隨身備好藿香正氣、人丹等防暑用品,同時做好防曬工作。

與肉食相比,葉類、花菜和部分瓜果的平補功效更為突出,如鮮藕、蘋果、西蘭花、梨、冬瓜等,可適當食用。

立秋有什么講究

1、宜祛暑滋陰

立秋之后,晝夜溫差加大,在飲食上應堅持祛暑清熱,多食用一些滋陰潤肺的食物。醫學專家認為,秋季燥氣上升,易傷津液,因此,在飲食上應以滋陰潤肺為宜,可適當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蘿、乳品等柔潤食物,以益胃生津。另外,多吃豆類等食物,少吃油膩厚味之物。

2、調理脾胃

實際上立秋后很長一段時間,氣溫還是較高的,空氣濕度也較大。再經過苦夏的煎熬,很多人脾胃往往很虛,在這樣的氣候條件下,調理脾胃應該側重于清熱、利濕、健脾,以使體內的濕熱之邪從小便排出,促進脾胃功能的恢復。

脾虛的人常常食欲不振、肢體倦怠、面色萎黃,秋天不妨適度吃點健康和胃的食物,以促進脾胃功能的恢復,如芡實、山藥等。經過一個夏天后,人們的身體消耗很大,特別是一些老年人,大多脾胃虛寒。因此,在選擇食物時,不宜過于寒涼,如西瓜、梨、黃瓜等,要少吃。

3、心理調適

立秋了,意味著秋天的開始。立秋后雖然悶熱的暑氣依然存在,但人們一早一晚的感覺好多了。晝夜溫差的展開,會使人體新陳代謝和生理機能都受到抑制,導致機體功能紊亂,進而使情緒低落,注意力難以集中,甚至還會出現心里煩躁、多夢、失眠等一系列癥狀,即人們通常所說的“低溫抑郁癥”。

立秋節氣的養生食物及養生方法相關文章:

★ 2022立秋節氣的由來及養生秘訣

★ 2022立秋節氣的活動及養生秘訣

★ 2022立秋節氣的傳統美食及注意事項

★ 2022立秋節氣的傳統活動及飲食禁忌

★ 2022立秋節氣的飲食習俗及風俗活動

★ 2022立秋節氣的來歷和養生要點

★ 2022立秋節氣的傳統活動及養生技巧

★ 立秋的由來和起源是什么

★ 2021立秋養生如何防病提高免疫力

★ 2021立秋時節的飲食習俗及農事活動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有侵權/違規的內容, 聯系本站將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