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時人事日相催
冬至陽生春又來
圖 / 視覺中國
今日,我們迎來二十四節氣中的冬至。說起冬至,這是我國農歷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
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
過了冬至,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在我國民間,有“吃了冬至飯,一天長一線”的說法。
【節氣古詩詞欣賞】
邯鄲冬至夜思家
唐 白居易
邯鄲驛里逢冬至,
抱膝燈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還應說著遠行人。
辛酉冬至
宋 陸游
今日日南至,吾門方寂然。
家貧輕過節,身老怯增年。
畢祭皆扶拜,分盤獨早眠。
惟應探春夢,已繞鏡湖邊。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也是一個傳統節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過冬至節的習俗。
比如,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在這一天會吃餃子,而南方則吃湯圓吃南瓜的習俗。
圖 / 視覺中國
冬至吃餃子,是為紀念誰?
2021 WINTER
我們知道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你知道冬至吃餃子是為了紀念誰嗎?
故事還得從醫師張仲景說起。他是南陽稂東人,著作有《傷寒雜病論》,集醫家之大成,被歷代醫者奉為經典。東漢時他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大堂行醫,后毅然辭官回鄉,為鄉鄰治病。
其返鄉之時,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饑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嬌耳湯”醫治凍瘡。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里熬煮,然后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后,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只“嬌耳”、一大碗肉湯。
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
圖 / 視覺中國
冬至吃餃子,原來是不忘“醫圣”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冬至有啥天文意義?
2021 WINTER
現代天文科學測定,冬至這天,太陽運行至黃經270°(冬至點),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南端,太陽幾乎直射南回歸線(又稱為冬至線),陽光對北半球最為傾斜。
因此,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一日,并且越往北白晝越短,黑夜越長。冬至是一年里太陽最偏南的一天,是太陽南行的極致。
在北極圈以北,這一天太陽整日都在地平線之下,成為北半球一年中極夜范圍最廣的一天。
對北半球各地而言,冬至也是全年正午太陽高度最低的一日。冬至這天,北半球得到的太陽輻射最少,比南半球少了約50%。冬至過后,夜空星象則完全換成冬季星空,并且從今天起開始“進九”。而此時的南半球正值酷熱的盛夏。
值得注意的是,在冬至前后,地球位于近日點附近,運行的速度稍快,這造成了在一年中太陽在南半球的時間比在北半球約短8天,因此北半球的冬季比夏季要略微短一些。
數九寒天正在趕來
2021 WINTER
冬至并不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候,相反只是開端。
冬至這天起進入“數九寒天”,從冬至到小寒、大寒,各地進入最寒冷的階段。
就上海近日天氣來說,一股冷空氣已蓄勢待發。周四前后新一股冷空氣南下,弱降水再次歸來,大風和降溫也即將登場。本周末不僅市區最低氣溫跌破冰點,最高氣溫也僅在5℃以內。寒意越來越濃。
因此,大家要注意做好保暖,及時關注天氣變化。
圖/中國天氣網
冬至如何養生?
2021 WINTER
冬至還同時是冬季養生的一個重要的時間。“氣始于冬至”“冬至一陽生”,古人認為,從冬季開始,生命活動開始由衰轉盛,由靜轉動,是陽氣上升的開始。
因此,冬至還同時是冬季養生的一個重要的時間,那么,具體該怎樣做呢?
圖 / 視覺中國
注意防寒保暖
冬至是“數九”的開始,冬至養生的首要任務就是做好防寒保暖。在寒冬季節,對高血壓、動脈硬化、冠心病患者來說,要特別提高警惕,謹防發作。
建議大家要根據天氣情況及時增添衣服,衣褲既要保暖性能好,又要柔軟寬松,不宜穿得過緊,以利血液流暢。
其次,要進行適當的御寒鍛煉,如平時堅持用冷水洗臉等,提高機體對寒冷的適應性和耐寒能力。
另外,外出時注意保暖,老人在早晚氣溫較低時盡量少出門,適度保暖、適量運動。尤其是有晨練習慣的人也應當注意,最好不要天不亮就出門鍛煉,此時天氣陰冷寒氣重,而鍛煉后皮膚毛孔是張開的,特別容易受涼,誘發感冒和偏頭痛等疾病。
圖 / 視覺中國
早睡晚起勿過度操勞
冬至后,天氣寒冷、陽氣伏藏,順應這一變化,此時養生當注重于“藏”,早睡晚起,保持充足的睡眠,勿過度操勞。有利于陽氣潛藏,陰精蓄積。不可大汗淋漓。
同時保持精神暢達樂觀,不為瑣事勞神,不要強求名利、患得患失,避免急躁發怒,以免擾動閉藏在內的陽氣。
晚上泡泡腳
正所謂“寒從足下生”,在中醫的陰陽屬性上,寒邪屬陰,下半身屬陰,所以冬天腿腳的保暖尤為重要。對于血寒的人,可以每天堅持用熱水泡腳。
泡腳的時候,最好選用高一點的塑料桶或木桶。一是可以將整個小腿的下半段都泡到。二是水量比普通的盆大些,也不容易涼。如果頭部微微出汗是最好的。根據各人喜好,還可以加入幾片姜或些許鹽,也有助于驅寒和治療腳部皮膚等疾病。
此外,怕冷的朋友早上起來的時候,也可以喝杯姜糖水,能溫脈養血。
飲食以溫熱為主
冬至是冬令進補的最佳時節。因為冬至過后,人體內陽氣蓬勃生發,最易吸收外來的營養以發揮其滋補功效,所以在冬至這一天前后進補最為適宜。
在飲食上以溫熱為主,如食用糯米、大棗、桂圓、芝麻、韭菜、木耳等,少吃冷飲、海鮮等寒性食物。
冬至時陰氣已達到極盛,陽氣開始萌芽。順應這一趨勢,冬至養生亦應適當補養陽氣,可以適當吃一些羊肉、枸杞、韭菜等食物。
雞、甲魚、桂圓、荔枝、胡桃肉等食品,不但味道鮮美,且富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及鈣、磷、鐵等多種營養成分,不僅能補充因天氣寒冷而消耗的熱量,還能益氣養血補虛,對身體虛弱的人尤為適宜。
花生、核桃、栗子、榛子、杏仁等堅果,是大人小孩都喜歡的食物。由于堅果性味偏溫熱,在其他季節吃容易上火,而此時天氣較冷,適當多吃一點堅果有御寒的作用,還有助于增強體質、預防疾病。不過,吃堅果也要注意適量和因人而異哦。
圖 / 視覺中國
提醒:冬季別吃西洋參
為了養生,不少人泡枸杞、西洋參,茶杯內的養生食材五花八門,其中西洋參最常見。不過,這個季節并不適合吃西洋參。
這是因為,西洋參具有補陰益氣的功效,但最好的服用季節在夏天和秋天。相反,在冬季時,氣候寒冷,而西洋參本身就是涼性的,整日泡水喝反而可能誘發喉嚨疼痛、感冒等癥狀,不僅不補身,反而是在傷身體。
建議:晨起食熱粥
我國古代養生家多提倡深冬晨起食熱粥。譬如,《飲膳正要》中認為冬季宜服羊肉粥,以溫補陽氣;民間有冬至吃赤豆粥、臘月初八吃“臘八粥”、臘月二十五吃“八寶粥”的習俗。
通常認為,冬日宜食的粥有:養心除煩的麥片粥,消食化痰的蘿卜粥、補肺益胃的山藥粥,養陰固精的核桃粥,健脾養胃的茯苓粥,益氣養陰的大棗粥,調中開胃的玉米粥,滋補肝腎的紅薯粥等。
圖 / 視覺中國
冬季養生食譜
【麻油拌菠菜】
材料:菠菜1斤,食鹽、麻油適量。
做法:菠菜洗凈,開水焯熟,撈出入盤,加入適量食鹽,淋上麻油即可。
功效:通脈開胸,下氣調中,止渴潤燥。
【天麻燉烏雞】
材料:烏雞1只(約750g),天麻25g,川芎、白茯苓各10g,姜片5g,料酒10g,精鹽適量,香菜段少許。
做法:烏雞放入冷水中,燒開,焯去血沫;中藥洗凈,放入雞腹中,用線縫好口。把烏雞放人砂鍋內,加入姜片、料酒和適量水,燒開后用小火燉約1小時,放精鹽再燉約20分鐘至材料熟爛,撒上香菜段即可。
功效:烏雞舒經活血、調節內分泌等功效,對老年女性大有益處。天麻、川芎、茯苓對神經衰弱的頭昏、頭痛、失眠等,均有輔助治療之效,既能平肝熄風止痛,又能滋養鎮靜安神,與烏雞等配合,補虛作用頗為明顯。
【蓮藕豬脊髓湯】
材料:連骨豬脊髓500g,蓮藕250g,蔥段、姜片、料酒、精鹽各適量。
做法:將蓮藕洗凈,切成厚片;豬脊髓洗凈,入沸水中氽燙后撈出,瀝干水分。將豬脊髓與藕片同放入砂鍋,加適量清水,放入蔥段、姜片和料酒,用大火燒開后轉用小火慢燉約150分鐘至熟,撈去蔥段、姜片加入精鹽調味即可。
功效:滋陰補髓。適用于陳舊性腰肌勞損所導致的腰痛、腰膝酸軟、四肢乏力等癥的輔助食療。
【牛肉紅棗湯】
材料:牛肉250g,紅棗20g,精鹽、料酒、姜片、味精各適量。
做法:牛肉洗凈切小塊;紅棗洗凈。將牛肉塊,紅棗同人砂鍋,加清水適量,放人料酒、姜片,燉至牛肉熟爛,加入精鹽和味精調味即可。
功效:補中益氣。
圖 / 視覺中國
【銀耳羅漢果煲雞湯】
材料:銀耳40g,雞1只,羅漢果4個,南杏少許,紅蘿卜200g,姜2片,鹽適量。
做法:將銀耳洗凈,用清水浸透;雞洗好去內臟,焯水后用清水沖洗干凈;紅蘿卜去皮,切厚塊。加適量清水人湯煲煲開后,放入雞、羅漢果、南杏、銀耳、紅蘿卜及姜,煲開后,改用慢火繼續煲約3小時左右,加入調味料調味即可飲用。
功效:增強體質,延年益壽。
圖/視覺中國
“冬至”又稱“小陽春”
白雪皚皚的天地間
正厚積著生命的力量
冬天就這樣
悉心地孕育著春天
在這個歲末年初
讓我們整理好心緒
盤點收獲,再接再厲
讓所有的心愿
都能在未來一一實現!
注:本文系作者根據中國教育報、中國天氣網、家庭醫生在線、搜狐健康、美食天下等內容綜合整理,轉載請標注出自“上海升學”微信。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有侵權/違規的內容, 聯系本站將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