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低燒比高燒更可怕更難受?體溫的高低與疾病的嚴重程度并不成正比。低燒可能是各種疾病的信號,有時候比高燒嚴重多了,平時一定要注意,如果發出信號,你不理睬它,不去治療它,發展到嚴重的程度,就不可逆了。
低燒比高燒更可怕更難受的兩類人
其實,不能以發燒度數來判斷病情輕重。高燒不一定代表癥狀重,病情重,如果不發燒也不一定就是癥狀輕。年輕人抵抗力和免疫系統比較強,會和病毒作“斗爭”,身體里發生的炎癥反應,表現出來往往就是體溫燒得更高一些。
而老年人因為其免疫力有所下降,和病毒的“斗爭”沒有那么激烈,炎癥反應相對輕一些,表現在體溫上就沒有那么高,但溫度低并不代表不危險。還有就是寶寶,一旦發燒,即使是低燒,可能因很多方面的處理方式不正確,就直接會引起寶寶從低燒過度到高燒。老年人和兒童就是低燒比高燒更可怕更難受的兩類人:
老年人
很多老年人感染病毒后可能只是低燒,等到退燒后很多人就覺得身體沒事了,可以正常活動了。實際上老年人容易發生肺炎,尤其是到了病程的第4、5天,會出現肺炎的一些表現,如咳嗽加重、憋氣,活動后氣促等。有醫生稱它為“沉默的肺炎”,就是患者本身已經有肺炎了,但是沒有年輕人那種高燒、劇烈咳嗽等典型肺炎表現。
而之所以沒有高燒,是因為老人的體溫調節系統對病變的反應較為遲鈍,神經系統對發燒的感知反應力下降。因此老人可能會出現發燒燒不起來的低燒,或者自己感覺不到正在發燒的情況。所以當老人感到自己發燒時,往往已經病得很厲害了。
兒童
相比于高燒,其實醫生們對于那些“燒不出來”的低燒寶寶更擔心。因為發熱作為人體的自我保護機制之一,是人體在調動免疫系統來對抗感染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一種癥狀,所以體溫的高低與疾病的嚴重程度并不成正比。小寶寶由于自身特點,有時高燒,但精神狀態卻很好,能吃能睡,這種高熱就不見得很可怕了。
但有些體弱多病的小寶寶,由于自身免疫系統太孱弱,即便被病原體入侵,也無法組織起有效的“攻勢”,這時可能已經出現嚴重感染,導致體溫不高,甚至完全“燒不起來”。而這種“燒不起來”的情況,其實更加危險,也更嚴重。
此外,長期低燒不僅會影響機體的調節功能,還使寶寶消化液減少,消化酶活力減低,吸收功能下降,造成負氮平衡,自身的蛋白質分解增多。此時很容易出現虛弱、消瘦,免疫功能低下等不良狀況。因此,針對寶寶低熱身為父母要更重視起來。
低燒是大病的前兆
提起高燒和低燒,大多數人都會自然反應認為,高燒更嚇人。的確,在日常生活中,低燒確實沒像高燒那么讓人重視。但事實上,低燒看似“溫柔”,可很多大病都是從持續低燒開始的。
- 1. 所有的癌癥,惡性腫瘤的最早期癥狀就有低熱,當然不是癌癥病人100%都低熱,但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信號,很多癌癥早期除了低熱,沒有任何其它癥狀,所以,低燒是發現早期腫瘤的蛛絲馬跡,但如果你遲遲不干預,持續低熱,甚至常年低熱,慢慢的,就發展成中晚期了;
- 2. 一個人如果低燒了,也有可能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如風濕、類風濕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早期沒有明顯癥狀,除了低熱;
- 3. 慢性咽喉炎患者、慢性鼻炎、慢性乙型丙型肝炎患者都會出現低熱的現象,腎炎也會引起低燒,而且若不及時干預,可能發展成尿毒癥,一般來說,慢性炎癥都會導致發燒,37-38度之間,就是醫學上所說的中燒和低燒的范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