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名氣響亮的老濟南包子鋪
包子是濟南人愛吃的美食,過年過節,平常時日,都喜歡吃。其實,濟南人說的包子,指的是兩種食物,一種是水餃,另一種是蒸包。水餃和蒸包有相同的地方,又有不同的地方。相同地方是,水餃和蒸包都是面皮包餡;不同地方是,水餃用水煮著吃,蒸包用水蒸著吃。還有是形狀不同、大小不同,一個形如元寶、彎月,一個狀若菊花、蘑菇。再就是,吃水餃多是自己動手包,在家里闔家人聚餐,洋溢著團聚喜慶氣氛;吃蒸包則多是由包子鋪蒸制,在飯館里吃或買回家吃,因為沒被賦予特別寓意,吃起來卻也省事隨意。說來,這些都是多余的話,老濟南人怎能分不清水餃和包子!。
濟南人通常把水餃和蒸包統稱包子。這樣一來,就出現了有趣的事,有時候說吃包子,其實是吃水餃,有時候說吃包子,其實是吃蒸包,這讓一些外鄉人聽了犯糊涂,搞不清為何這樣。
我這里說的包子,是飯鋪里做的蒸包。在我七八歲的時候,奶奶帶我吃過一次特好吃的包子,那是看了趵突泉三股水后,在附近一家飯館里吃的。當時年齡小,記事差,直到多年后,才知道這家飯館是老濟南有名的“草包包子鋪”。“草包”包子好吃,只是名字起的不風雅。以前開商鋪,起名很講究,大都會取一個寓意好的名號,譬如店名里帶上昌、盛、恒、祥等吉祥字,寓意生意興隆、財源廣進、財路廣通。“草包包子鋪”店主給店鋪取了個“草包”名號,讓一些文化人大跌眼鏡,“草包”在人們的言語里,是愚笨無能的意思,有點文化、喜討口彩的人,不會取這樣的名號。不過,從另一方面說,“草包包子鋪”店主取一個不被人看好、俗里俗氣的名號,足以表明他有著獨到之處。
“草包包子鋪”店主,名字叫張文漢。1937年12月,日本侵略軍逼近黃河北岸,張文漢由濼口逃到了濟南城里。張文漢從小就在濼口繼鎮園飯莊干學徒,因生性憨厚、做事實誠,在飯莊做學徒時,師兄弟們戲稱他“草包”,他卻不介意,盡管實心實意干活。逃進城后,張文漢憑借自己的手藝,在西門里太平寺街南段路西租了一個鋪面,開了一家包子鋪。為了吸引顧客,他就用自己的綽號“草包”當了店名。“草包”包子用料道地、物美價廉,很快在濟南出了名,生意做得紅紅火火。一段時間,“草包包子鋪”曾遷至大觀園北門里西側,后來又遷到普利街冉家巷西口,一直經營到現在。值得說的是,1948年9月,濟南解放的第二天,國民黨軍機轟炸濟南,“草包包子鋪”相鄰的泰康食物店被炸,壓塌了包子鋪,張文漢一家六口除了妻子,五人罹難。后來,張的朋友何俊嶺接手包子鋪,重新開張營業,直到1956年公私合營。我吃“草包” 包子是在1970年代中期,沒有記住是哪一年,只記得包子鋪大致景象:一進店門是飯廳,最里面是兩個服務窗口,一個窗口賣籌子,一個窗口取包子。籌子是小木牌做的,上面寫著包子數量;包子放在白瓷盤里,盤子上鋪著荷葉,那包子下面染了一層淺淺的菏色。
去天津旅游的人,逛了旅游景點后,大多會去吃“狗不理” 包子,“狗不理”包子”和“天津大麻花”一樣,是天津的地方名吃。而在濟南,也有一家作“狗不理”包子的飯店,名叫“天豐園”,曾被譽為“濟南第一包子鋪”。“狗不理” 是天津的名吃,怎么“跑”到了濟南?還得說一下它的歷史。天津“狗不理”創始于1858年,店主是河北武清縣楊村人高貴友。高貴友是父親四十歲才有的兒子,為了求他健康平安,父親給他取了 “狗子” 乳名,希望他像小狗一樣潑辣、好養活(北方習俗,賤名好養活)。高貴友十四歲時來到天津,在南運河邊劉家蒸吃鋪做伙計,他心靈手巧、勤學好問,練就一手好活。三年后,他自立門戶,開了一家包子鋪,由于生意好、吃包子的人很多,忙得他常常顧不上跟顧客說話,吃包子的人知道他乳名叫“狗子”,于是戲稱他“狗子賣包子,不理人”。久而久之,人們都叫他“狗不理”,把他賣的包子稱“狗不理”包子。1943年,商人魏子衡在濟南大觀園開了一家“天豐園”飯莊,專門賣“狗不理”包子。與現在商家傍名牌不同,魏子衡不是只抄襲天津“狗不理”名號,而是專門從天津請來李文志等10名專做包子的名廚,包子在選料、配料及制作方法上都和天津“狗不理”相同。因此,天豐園“狗不理”包子一經上市,隨即聞名濟南,成為老濟南地方名吃。直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前,若是吃一頓天豐園“狗不理”包子,還是一件值得炫耀、非常開心的事。1990年代中期,我在天豐園吃了一次“狗不理”包子,記得是價錢很貴,20塊錢一斤,買包子要等好長時間。多年沒去大觀園了,不知道“天豐園”還在不在,還賣不賣“狗不理”包子。
除了“草包包子鋪”、天豐園“狗不理”包子鋪外,在老濟南還有一家有名的包子鋪,它就是位于經二緯十二路口西南首的“泰豐園”飯莊。“泰豐園”包子和“草包包子”、天豐園“狗不理”包子一樣,是豬肉灌湯包,用料和制作方法大同小異,是老濟南人喜歡吃的美食。我家離“泰豐園”近,曾去那里吃過幾次包子,它留給我的印象,倒不是包子如何如何好吃,而是店里曾發生的一件軼事。
上世紀四十年代,天豐園曾接待過一位“大人物”,這位“大人物”還和店主合了影,而這張合影曾一度掛在店門前,轟動了當時的濟南城。事情是這樣的,有一年,店主的一位朋友去張莊機場接一位“大人物”,不知出于什么緣故,朋友竟和“大人物”一起來到“泰豐園”,吃了一頓“荷香灌湯包”。這位大人不是別人,正是蔣介石。“大人物”吃了泰豐園“荷香灌湯包”,讓泰豐園及店主出盡了風頭,風光了一回,卻也讓飯莊和店主倒霉了一回、吃了大苦頭,在后來的政治運動中,一直是嚴重的政治歷史問題,不可避免的受到牽連。
老濟南人愛吃包子,把包子當作美食,把吃包子當作一大享受,除了那包子做得的確好,有老濟南特色——用荷葉蒸制、包裝外,再就是當時物質生活困乏,普通人家平日里很少吃肉丸包子的緣故。
現在,濟南街頭包子鋪不少見,只是老濟南特色的包子鋪少了,雖然“草包包子鋪”還在,可惜是“鳳毛麟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