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老子姓名姓什么名什么(老子姓李名耳關于老子這個稱謂)

shiyingbao

老子是我國先秦時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一部區區幾千字的《德道經》堪稱字字珠璣,盛傳千年不衰,很多學者為之皓首窮經,至今被翻譯成幾十種文字,是全球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歷朝歷代無不對其推崇備至,就連我國古代最強盛的封建王朝 — 李唐王朝也要借重老子來彰顯自己的正統,追認老子為李姓的始祖。唐高宗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宋真宗更是給老子加號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老子一輩子“不爭”,沒想到死后會被追封為九五之尊。

關于老子這個稱謂,想必很多人心中都有疑惑,為什么老子明明是姓李名耳,卻叫老子,而不叫李子呢?先秦時代的思想家,儒家創始人、至圣先師孔子名叫孔丘,亞圣孟子名叫孟軻,后圣荀子名叫荀況;道家學派莊子名叫莊周,列子名叫列御寇;墨家學派創始人墨子名叫墨翟;法家的韓子名叫韓非,申子名叫申不害;兵家的孫子名叫孫武,由此可見先秦時代的“子”都是用他的姓來標號的,為什么就獨老子例外呢?

最靠譜的一種說法就是老子并沒有例外,“老”就是老子的姓或氏,所以稱為“老子”是沒有任何問題的。先秦時姓和氏是分開的,姓氏合一是秦漢廢分封行郡縣以后的事,具體姓和氏是怎么獲得的,我們可以從《左傳·隱公·隱公八年》中的一段記述中看到 :

無駭卒。羽父請謚與族。公問族于眾仲。眾仲對曰:「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諸侯以字為謚,因以為族。官有世功,則有官族,邑亦如之。」

大概意思是說魯國大夫無駭去世了,羽父這位大夫就請求魯隱公給無駭的族人賜氏,但是魯隱公不知道這件事該從何下手,恐怕于“禮”不合,所以去請教眾仲。這時候眾仲就說了“天子選立有德之人立為諸侯,會先根據這些人的出生地來賜予姓,之后分封土地之時,又會再賜給他們氏。而諸侯的后人如若沒有封地的話,會借祖輩的字(或謚)來為本族定族氏。另外,如果某個家族在某一官職上連續做出了成績,也會以官名做族氏,如果這個家族又獲得封邑了,便會用封邑做族氏了。”

舉個我們大家都比較熟悉例子“嬴姓趙氏”,秦始皇究竟該叫“嬴政”還是“趙政”呢,正確說法應該是“趙政”,因為秦趙兩國都是一個祖先“造父”。造父的先祖被舜帝賜姓贏,而造父是周穆王的御者,因功被封于趙,所以族氏為趙,《史記·趙世家》載:

“穆王使造父御,西巡狩,樂之忘歸。徐偃王反,穆王日馳千里馬,攻徐偃王,大破之。乃賜造父以趙城,由此而為趙氏。”

大概意思是說周穆王到西方巡狩樂而忘歸,這個時候徐偃王造反了,造父駕車日行千里馳歸,使周穆王及時平息了叛亂,因此受封于趙,從此以趙為氏。再比如戰國末期楚國著名的大詩人、政治家屈原就是羋姓屈氏,楚國著名的三大家族屈、景、昭和楚國王姓“熊”一樣都是出自羋姓,所以那一句著名的“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可不是指楚國只剩下三戶人家,而是說只剩下屈、景、昭這三大家族。

胡適就認為老子是姓老氏李,而大多數學者認為是姓李氏老,如果這個推斷成立,那古人敬稱老聃為老子也就順理成章了。

還有一些比較荒誕的說法,如宋《太平廣記 神仙 老子》載:

或云,母懷之七十二年乃生,生時,剖母左腋而出。生而白首,故謂之老子。

居然說老子母親懷胎七十二年才生下老子,而且是從腋下生出來的,生來就是白頭發,所以叫做老子,這完全是按字面意思進行的荒誕推理,完全不可信,腦回路不是一般的清奇。(歡迎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