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一、二歲的小孩子,在外面看到陌生人逗他,會用小手去打別人的臉。這是試探和外界相處的過程,無論是模仿大人行為的結果,還是自發式的攻擊,都需要糾正。耐心地跟孩子講不可以打別人,給孩子足夠的關注和陪伴,減少他們這種攻擊行為。02孩子在幼兒園經常主動打別人,被老師找家長,每天去接的時候,家長們也跑來投訴。這時候孩子基本形成了和外界相處的模式,但還可以矯正。需要幫助他,了解攻擊行為的原因,然后學會用別的方式和小朋友相處。03讀小學的孩子經常動手攻擊別人,要么打、要么撞、要么咬、要么扔別人的東西。老師找家長,挨打的孩子家長也找家長,帶著人家孩子去看病吧,還得忍受家長們不好的臉色和并不善意的話。(誰家的孩子都是親生的,人家挨了打,家長不心疼?)小學階段的孩子行為模式和思維模式還可能通過耐心分析原因和陪伴,矯正他們的行為。
所以當我們看到孩子的攻擊行為,就要想到孩子行為模式的形成是有原因的,剖析這些原因是什么,我們就要有針對性的從源頭去改變。
原因之一,孩子在家里面經常受到言語或者肢體的攻擊
家長的很多行為模式會在不知不覺中傳遞給孩子,讓孩子從小就根深蒂固的有一種認識,那就是解決問題的方式就是去打、攻擊。用語言攻擊或者用肢體去攻擊,這樣就能夠達到自己的目標。孩子形成這樣的認知,是因為在家庭中被這樣對待。
原因之二,孩子自身的觸覺反應敏感
當他的觸覺比較敏感的時候,別人稍稍碰到他一點,他就會認為別人是故意的撞他或者打他,然后他的反應就比較激烈,看上去就好像他主動攻擊了別人。
所以我們要看到現實原因,好好的詢問孩子的感受是什么樣子的?觸覺敏感的孩子,一般他會很委屈的說:我在做什么的時候,突然被別人怎樣怎樣撞到或者是打到。事實上,他所稱打他的那個人只不過不小心碰了他一下而已,這個時候,孩子的感受是和別人不一樣的,我們要注意這個現象。
原因之三,孩子自身的安全感不足
他會認為事情很糟糕,那么索性攻擊一下好了,也許這樣能夠達到我想要的目標。也就是說,在事情發生的當時,他認為很可怕、很恐懼,但他不知道該怎么做的時候,他就選擇豁出去了,打吧。這就是安全感不足的攻擊型孩子的行為原因。
針對以上三個原因,我們說:具有攻擊性的孩子,他們的思維模式、情緒模式、語言和行為模式,都亟須改變,改變這些需要提升他們的心智水平。
首先,我們需要給這個孩子無條件的接納和愛
做父母親的如果不能夠給孩子無條件的接納,這個孩子,就會對外界產生各種的不信任,不安全的感覺。
于是,在他的情緒感受長期被忽略、被壓制、被有條件接納的時候,他就會認為一定要為自己爭取什么,才能夠讓自己感覺安全。這個時候在外面遇到他認為不安全事件的時候,他就會選擇伸手去攻擊別人。
家長給孩子無條件的愛,是對他最大的支持,支持孩子的心智模式成長,更耐心、更安靜,理解力更強,他們的攻擊性就會出來的更少。
其次,給孩子做充分的觸覺訓練
在對很多孩子進行兒童心理發展評估的工作中,我們看到很多高智商的孩子、剖腹產的孩子、爬行缺失的孩子,都有可能觸覺敏感的現象。
這樣的孩子由于早期帶養方式的不同,導致觸覺敏感,所以他是不自覺的。
我們家長朋友需要一方面接納孩子這個特點,同時多多的給他做觸覺訓練。觸覺訓練是有針對性的解決孩子的觸覺敏感或者觸覺遲鈍的活動。很多小游戲都可以做到,大家可以在網上查找一下。
最后,家長以身作則
最后我們要說的方法就是:家長在家里面對待孩子的時候不要采取攻擊的方式。
我經常講一個幾乎萬能的絕招,那就是:積極、正向的回應孩子,慢慢的孩子的行為模式和思維模式就會轉換過來。同時家長能遇到事情多跟孩子討論,鼓勵他講出自己的情緒感受,多多的包容他們,讓他們能夠主動的提升自己的心智水平,改變自己的行為模式。
孩子的問題,是提示我們該多關心他們了,請家長朋友們一定不要嫌棄孩子、責打孩子,那些方式對于孩子的成長,長期看來是無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