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孩子脾氣暴躁易怒怎么辦(家長和孩子要記住的兩件事)

shiyingbao

現在的孩子們最大的問題在于缺失“缺失”。

基因和環境是學習心理學、遺傳學、醫學要具備的最基本的兩個常識。

原生家庭特指“父母關系對孩子的影響”。

01

沒有受過邏輯學訓練,不具備用語言勸服別人的能力

我有本書叫《和媽媽一起學邏輯》,就是因為家長和孩子的邏輯素養都不夠,沒有邏輯訓練,最后所有的青春期教育都變成父母和孩子的爭吵。

不管是你們跟孩子的溝通還是夫妻之間的溝通都會這樣,家長們在外面學了很多所謂的家長課堂,什么語言情商、愛的幾種語言,還有什么親子共情。

當你們面對自己的青春期孩子的時候,有用嗎?

面對已經擁有自主意識的孩子,家長感到的是無力,孩子感到的是痛苦。

家長們過去受了很多假冒偽劣心理學的欺騙,所以看問題、分析問題的立足點都不對。

02

青春期孩子養育的關鍵要素

首先,孩子要和孩子一起,有大量的同伴玩耍經驗,他們的性格才能互補,才能彌補自身的缺陷不足,才能成長。

但很多家長從小就隔離了孩子和同伴在一起大量的人格互動時間,導致孩子長大后變成了偏執、偏激的樣子。

第二,我們現在的學校教育缺乏最重要的哲學、邏輯學知識,哲學上不通透,邏輯學上看不到自己的問題。

第三,孩子們學的全部都是功利性的學習內容,學習僅僅是為了應付考試而存在的。

我在夏令營里看到12歲左右的青少年,普遍都說臟話,面對自己的父母,沒有絲毫的尊重。有些當著家長的面罵,有些是在家長不在的時候說臟話罵父母。

這就是很真實的現狀,但家長們還是滿腦子985、211。

03

沒有同伴互動的孩子是孤獨的

孩子們成長過程中一直缺少和同齡人互動的機會,人格就會慢慢變得極端化和偏執。

我整天跟家長們說同伴影響有多重要,你們不聽,非要用父母的影響,你能影響什么?

我推薦你們看《基因藍圖》這本書,這是一百萬樣本的遺傳學研究成果,是整個行為遺傳學的基石研究,你們不看也不相信。

這些真正的科學研究說得清清楚楚,對于青春期的孩子成長的要素,60%是基因,35%是家庭外影響,家庭內影響僅剩5%。

但家長們在孩子成長的關鍵階段,把孩子變成一個拴著鏈子的恐龍,讓他們孤獨長大。

04

恐龍人格

我們第一年微大學其中一個系列課叫做《恐龍人格》,簡略介紹一下。

這個課講的是電影《侏羅紀公園》里面的一個例子。他們克隆了一頭恐龍,但是因為克隆的數目少,所以這恐龍被鏈子栓在一個小院子里面長大。

在它人格成長的關鍵時期,每天只有飼養員和他互動,所以后來這個恐龍的性格就變得非常怪異。

缺乏同伴互動,只能看到自己會成為什么樣?

因為同伴互動是校正自己偏執、偏見性格最重要的一個要素,如果一個人在人格成長的關鍵時期缺少同伴,這個人就只能看到自己。

一個人如果眼中只能看到自己,你們想想他的性格會變成什么樣?會進入到大概三種狀態:

第一種是自卑;

第二種是適應自卑引發的自戀;

第三種是脾氣暴躁兩極化思考;

為什么會兩極化思考?因為沒有人互動只能極左極右。

人的成長必須要有一面鏡子去照見自己,如果沒有鏡子你怎么知道自己長什么樣呢?

在青春期階段我們就是通過同伴才能看到自己,錯過了跟同伴大量的互動時間人們就會習慣孤獨。

這個時候任何人只要靠近這頭恐龍,就可能會讓它暴躁。

因為它有怨恨,它怨恨的不是世界上所有的男人,也不是世界上所有的女人,那只是一個代詞。

代詞的背后有其真正的主人公,就是你們父親和母親。

05

如果你是一只孤獨的恐龍,也會詛咒全世界

即使到了青年時期,同伴玩耍仍然有價值。我每次給你們強調同伴影響的重要性,總有人說不好實操。

你在關鍵的時候沒有給他提供這種實操,那未來也只有承受現在的結果。

如果你們從小像那頭恐龍一樣被養大,每天只有學校和家里,就像被拴在了一個限定活動空間鎖鏈里,每天的人生意義只有考試。

如果你是一只孤獨的恐龍,也會詛咒全世界。

我在頭條上發的視頻講過,孩子被邊緣化有多么可怕,但很多家長都不相信。

很多人在評論區留言還認為邊緣化根本就無關痛癢,遲早有一天這些父母都要付出代價的。

為什么我強調同伴影響,因為孩子們在學校里多數都會因為考試這個單一的評價標準而被邊緣化。

我在頭條上剛開始講邊緣化,現在強調同伴影響,都是一種成體系的教育方法和理念。

但是很多家長都太功利心了,只想要藥片來解決問題。絕大多數父母總想給孩子灌輸一套理念。

人一定要在青春期那個階段什么都嘗試一下,孩子不能靠觀念去理解這個世界。關于男人女人包括理解父母,孩子得靠體驗去理解世界。一個人長大首先是感性經驗然后才是理性經驗。

青春期階段缺少了必要的同伴經驗,就相當于沒有了感性經驗。沒有感性經驗,長大之后在網上看了一大堆網文和各種極端的價值觀,就會變得暴躁、偏執。

你們從小把孩子拴上鏈子養成了一頭孤獨的恐龍,然后等到他二十多歲又突然決定讓他去交配,給你們再生一個小恐龍,你們覺得這些想法是不是很幼稚。

你覺得孩子憑什么會在二十多歲按照你們的安排去正常結婚生子工作呢?

這就是如今為什么結婚率斷崖式下跌的原因,而未來孩子的出生率更會是斷崖式下跌。

06

和孩子打交道,不要辯論某一種價值觀是對是錯

孩子堅持某一種觀念,家長要問他有沒有跟這個觀念有關的經驗。

你會發現孩子在成長的關鍵時期,已經被剝奪了獲得感性經驗的機會。

孩子從小到大都沒有感性經驗的機會,不管是好吃還是不好吃都是別人塞到他嘴里的。

孩子連自己喜歡和不喜歡都已經分不清楚了,甚至都沒有喜歡不喜歡了。

我們只尊重每個人自己的感性經驗,不管孩子持有什么樣的與父母不同的觀念或者價值觀。

但如果孩子沒有這些觀念和價值觀所對應的感性經驗,他的觀念和價值觀就是沒有意義的。

很多青春期的孩子說自己不會結婚生子,甚至還有的孩子說自己是同性戀。

作為家長,我們不能簡單地去和孩子辯論這些價值觀。但我們要讓孩子有真實的感性體驗。

讓他們通過自己和不同的男性、女性和異性交往的經驗中去了解男人是一種什么樣的動物,女人是一種什么樣的動物。

要告訴孩子所有的理念必須來自于自己的感性經驗,而不是來自于你從網上看到的一篇文章。

07

家長和孩子一定要記住的兩件事

  • 第一,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認真學邏輯學,否則到了青春期之后,所有的討論、爭論最后都會成為吵架,而且毫無意義,只會傷害親子關系。

  • 第二,鼓勵孩子去體驗這個世界上所有你有機會接觸到的事物,不管它是美好的還是讓你厭惡的,只有有了真實的體驗,你才有資格去評價一件事情的好壞。

同時一定要讓孩子們有更多同伴玩耍的經驗,不管是男生還是女生。只有通過大量的同伴經驗,才能知道自己錯在哪。

錯過了人生最重要的同伴經驗時期,等到你的孩子進入社會之后,沒有人會指出你的錯誤。

因為社會的游戲規則是:不指出你的錯誤,讓你無知,就是對你最大的懲罰。

無知的青年越多就越容易被培養為韭菜,這句話對于家長也是適合的。無知的家長越多就越容易培養為韭菜。

好的知識沒有人主動送上門的,得你自己去求,你求了別人都不一定給。

08

現在的孩子們最大的問題在于缺失“缺失”

你們好好想一想,什么叫做缺失“缺失”?

總怕孩子餓著,而就是因為喂飽了,所以才不想吃了。一個小孩長這么大都分不清餓和飽,可想教育是失敗了的。

知道為什么當年要上山下鄉嗎?年輕人肚子不餓,怎么會增長智慧呢?

父母從小到大,再加上爺爺奶奶,每個人都想喂這個孩子,你說這個孩子會不會想要吐?更不用說進入學校后,每天長達十個小時往他們的大腦里面塞東西。

你們想想現在一個孩子從小長到大要被別人喂多少道理進去?

一個小孩從來沒有真實觸摸過這個世界,他所有對世界的理解都來源于大人喋喋不休的灌輸,每天活在夢中,一般分不清東西南北,從胎教喂到二十多歲。你說孩子每天會有多么憤怒和對父母的厭惡。甚至有些孩子產生了對這個世界的厭惡,或者對自己的厭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