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賦最早見于誰的文章(國人莫言道路以目的目)

shiyingbao

賦最早見于誰的文章(國人莫言道路以目的目)

只要是在手機抖音,百度搜索《寒窯賦》就會出現呂蒙正,“千古奇文”這樣的標簽。亦或者是德云社演員表演的大段貫口,不得不說,德云社的演員貫口表演的挺不錯的,但因為德運社的表演,一些人就把《寒窯賦》吹捧成千古奇文那就有點過了。

 


既然說到賦,我們就聊聊什么是賦,賦大致分為短賦,騷賦,辭賦,駢賦,律賦,文賦。賦最早出現在諸子百家之中,稱為短賦,春秋戰國時期由屈原為代表的騷體稱為騷賦,后來漢代規定賦的標準為辭,稱為辭賦,魏晉時期發展為駢賦,到了唐代,賦體有了格律,稱為律賦,到了宋代以后,賦的發展接近散文,稱為文賦。賦是一種有韻的文體,有別于詩和散文之間,講究韻律,文筆,借景抒情,有詩的美感,而又具有散文敘述表達的特點。

 


屈原


而《寒窯賦》就不具備賦的特點,沒有律文的韻律,沒有駢賦的對杖,更沒有文賦敘事言志的特點,恕我直言,這篇文章更像是告訴你一些直白的大道理,更像是民間藝人為了招攬生意,告訴一些百姓順天知命,絕不像是嚴格意義上的賦,更談不上什么“千古奇文”。

那些吹捧“千古奇文”的人玻璃心碎了嗎?別急,咱們先不管文章體例,接著談一談《寒窯賦》當中的內容錯誤。

首先第一句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這句話的出處,這句話出自元代無名氏《合同文字》第四折。請問北宋的呂蒙正寫怎么知道元代的事呢?這年代也不對啊。其次文章寫到“張良原是布衣,蕭何曾為縣吏”。而《史記》留侯世家明確記載“留侯張良者,其先韓人也。韓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財求客刺秦王,為韓報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韓故”。張良家族五代為韓國丞相,家童三百人,家里又有財產,有權有勢。怎么就身為布衣了。《寒窯賦》又寫“晏子身無無尺,封作齊國宰相”這就又不對了。《史記》卷六十二:“妻曰:晏子不滿六尺,身相齊國,名顯諸侯。”要不能因為晏子矮,就又把他身高去掉一尺不是,那也要問晏子愿不愿意。

呂蒙正,字圣功,河南洛陽人,北宋初年名相,其父呂龜圖與其母親劉氏不和,把他們母子趕了出來,自此生活窘迫,到三十多歲才考中狀元,那他一定非常刻苦,經史子集肯定無一不通,試問一個狀元之才得人怎么會犯這個寫作的低級錯誤,這非常不合理。

 


而我說民間藝人是借呂蒙正之口寄托自己的感情,這是有傳統的。

 


豫劇《呂蒙正討飯》


南宋末年就有關于呂蒙正的戲曲,后來失傳,元雜劇《呂蒙正風雪破窯記》就寫過呂蒙正被宰相之女相中,被拋中繡球,但被老丈人看不起,和千金小姐一起被趕到破窯,后來高中狀元,金榜題名的故事。而豫劇也有《呂蒙正討飯》《彩樓記》等類似的故事。而京劇《狀元媒》也有關于一些呂蒙正的演義,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下。

 


《彩樓記》

 


《狀元媒》中呂蒙正


呂蒙正如果僅僅是《寒窯賦》這種水平,那真的要懷疑狀元的水分了。同時宋朝人,大家可以看看蘇軾的《赤壁賦》的寫作水準和文采,才符合宋朝文賦的特點,也相當于一個佐證吧。

所以《寒窯賦》絕不是所謂的“千古奇文”,而更像民間藝人加工的文章,借呂蒙正之口,表達自己的情感。而《寒窯賦》稱為千古奇文,則要感謝德云社演員的貫口宣傳,以及如今這個網絡的傳播。寒窯賦作為一篇安慰自己短暫的困境的文章,在自己低谷的時候可以看看安慰自己,但不應該對它過分吹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