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的親戚年輕時非常焦慮,特別是面臨重大考試、當眾講話或者和他認為重要的人物打交道的時候,他總是擔心會出錯。但他越是擔心,就越是緊張,從而出現面紅耳赤、心跳加速甚至虛脫的情況。為了解決自己的問題,他選擇學習心理學專業,一直讀到博士。而他的這些癥狀也在不知不覺中消失了。
生活中很多人都會出現自己感覺無法控制的情況,當然沒必要都去學習心理學專業,但讀心理學書籍是一個很好的解決辦法。比如心理學家陳婕君的《可塑的我》,就是一本能幫助人們重新掌控自己生活的書。
本書作者陳婕君,受訓于波士頓精神分析高等研究院。她有14年臨床咨詢經驗,并創辦了自己的心理咨詢中心,咨詢時長超過1萬小時。曾被壹心理評為2017年中國最具影響力50位心理學家之一。
作者在工作中發現,很多認為自己的生活失去控制的人,他們的問題是由于心理方面的營養不良造成的,是積少成多的結果。作者寫《可塑的我》這本書的目的,就是幫助那些生活中有著諸如情緒失控、生活失控等各種失控場面的人,重新獲得對人生的掌控力。
《可塑的我》這本書共有7章35節,它以發展心理學為藍本,分析了人生發展過程中經常遇到的問題,并且提出了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能夠幫助我們搞定職業、人際、情緒、家庭、情商及人生規劃等關鍵的人生課題。
陳婕君指出,自我的發展是一個從平衡到失衡,要再從失控到重新掌控的過程。要想重新獲得掌控力,主要有以下三個步驟:
第一步,學會繪制心理地圖。
第二步,全面篩查心理基因。
第三步,用工具改變心理基因。
接下來,我們就來分別學習這三步。
要想重新獲得掌控力,先要學會繪制心理地圖
心理地圖是指以時間線為基準,回顧自己個人成長史上的重大事件以及其帶來的影響,并且把它們繪制在紙上。這樣做的好處是能清楚看到自己曾經走過的路,擁有哪些資源、怎么使用,未來有什么目標,缺少哪些心理營養,以及怎樣獲得這些營養等。
繪制心理地圖,其實就是對人的心理層面進行一次徹底梳理,它有以下三個步驟:
第一步,回答下面這四個與自我發展密切相關的基本問題,對照這四個問題察覺內心的第一反應。
你有安全感嗎?
你被愛與愛自己嗎?
你有什么賴以生存的能力?
你的能力邊界在哪里?
在被問到這樣的問題時,你內心第一個浮現出來的答案是什么,那就是你潛意識里面最真實的想法。這些就是影響你的想法、情緒與行為的最深層原因。
第二步,從成長角度分析這四個問題的影響。
這四個問題,就如同四塊基石,是個人成長過程中面對挑戰時的底氣,那些感到人生失去控制的人,就是這幾個方面出了問題。
在馬斯洛心理需求層次理論中,安全感是僅次于生理需求的最基本需求之一,當生理需求與安全感均滿足以后,才會有更高層次的需求——愛與歸屬感的需求。在這個層次,對情緒關系的需求驅動著人們的行為。
缺乏安全感的人,通常不太相信別人,總擔心別人占便宜,或者內心有很多情緒,覺得自己無法處理。而缺愛的人,很容易形成討好型人格。對自己的能力及能力邊界缺乏正確認識的人,要么自信心不足,要么認為自己什么都不行。
第三步,評估在過去的時光里,自己對事業和生活的掌控有多少?
曾經有收費站的工作人員,在被迫下崗的時候哭訴:我的青春都交給收費站了,我現在36了,啥也不會!也沒有單位要我們了。有很多遭遇中年危機的人,對生活沒有大的目標,年紀輕輕就安于呆在舒適區,放棄了學習,放棄了成長,隨波逐流。
有了對自我正確的認知,才能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價值與存在的問題。
要想重新獲得掌控力,通過描繪心理基因看清自己的依戀循環模式
心理基因就是人們在處理問題時的心理反應,是通過父母的養育以及周圍環境影響逐步建立起的底層邏輯。
換句話說,就是人們在處理一些事情時潛意識中那些“自動應答”的部分,也就是不需要經過思考,自然而然就會采用的行為方式。
人們與父母之間的依戀關系,是心理基因形成的重要因素。
依戀循環是依戀治療師弗里曼博士提出的臨床模型,包括四個步驟:需求—表達—滿足/不滿足—心理結果。
需求分為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生理需求,分別是食物、接觸和運動。心理需求也有三種:即愛的需求、聯結的需求和情感流動的需求。
良性的依戀循環模式是,人直接地表達自己的正當需求,當需求被滿足時,人就會感到充足的安全感和信任感,自尊和自信也由此產生。
一旦需求不能被滿足的時候,人往往會產生憤怒、抑郁、成癮等扭曲的心理。比如,那些嬰兒期突然離開母親的孩子,有些會特別依戀某件物品,稍微離開一下就會焦躁不安。
“心理扭曲”這個詞聽起來很可怕,但實際上每個人在需求層面都會有一定程度的心理扭曲,只要一步一步把這些過去搭錯的線重新理清楚即可。
人們對自己的依戀循環模式有了清楚地了解,明白自己在哪個步驟出了問題,就可以有針對性地去改變自己的行為,以便建立良性的依戀循環模式。
要想重新獲得掌控力,學會使用“心理健身房”這一工具
“心理健身房”是一種為了鍛煉人的心理體質而采用的練習工具。作者相信,人的心理都是具有可塑性的,只要采用正確的方法訓練,并且能夠堅持去做,就可以讓失控人營養不良的心理變得強壯,從而有能力重新掌控自己的人生。
心理健身房練習主要從自信、自尊、安全感這些最基礎的能力著手。
第一點,從小事入手,培養人的自信心和安全感。
一個人只有相信自己完全有能力做到的時候,才會感到自信,從而產生安全感。他能夠做到的事情越多,信心越足,安全感也越強。
比如,一天能寫1000~2000字,就會相信自己能夠寫作,不會覺得自己一天連500字都寫不了。
第二點,在做出反應前,先考慮自己真實的想法。
自尊就是尊重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自尊也意味著一個人不會因為周圍的環境、周圍的人而隨便否定自己。
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建立自尊的第一步,就是在做出本能反應之前,先停頓20秒。在這20秒里,首先告訴自己:“我尊重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這樣做的目的,是用這20秒的時間把自己和環境隔離開,思考內心真實的訴求和當下的情感。
我曾經就是一個討好型人格的人,很難拒絕別人的要求,但事后自己又不開心。當我有意識地做出改變時,判斷的標準就是別人向我提出要求時,我開不開心。開心的話,我就答應別人,不開心,我就拒絕。最開始時拒絕別人以后,自己會很不好意思,但是習慣以后,感覺到很輕松。
第三點,需要培養分析能力。
分析能力有助于我們解決生活中出現的問題。分析能力需要刻意訓煉,可以用思維導圖的方式每天分析生活中的一件事情。當一個人思路清晰地做事,也會重新擁有掌控的感覺。
比如,用思維導圖分析目前最困擾你的一件事情,逐漸理清這件事情的來龍去脈以及影響因素,這樣做起來就會有頭緒。
人的改變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所有這些練習也需要每天堅持,才能帶來根本上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