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別人眼中我是幸福的:我是企業高管,丈夫經營一個工廠,兒女也較優秀。我有三套市中心的房產,都在出租。
我擁有好職業和財務自由,擁有優秀的丈夫和兒女,但我卻常常情緒低落,抑郁寡歡。
我出生在窮苦農村家庭,因從小自卑,我明白要靠努力來改變命運。
高考時,我放棄了喜愛的藝術,選擇了讀師范。畢業后我順利地留在城市里當老師。
幾年后,朋友邀請我去企業工作,考慮到更佳的前景和收入,我離開了學校。
雖然工作壓力有些大,但我非常努力,逐步升到了高管,收入翻了好多倍,但此后卻漸漸覺得工作很沒勁。
親子關系上,我給孩子們報了許多藝術類興趣班:鋼琴、畫畫、設計,可他們都學不好,也不喜歡,我感到很無奈。
我與丈夫的關系尚算和諧,但看著自己日漸衰老的容顏,我的內心十分焦慮,也花了不少錢去做醫美。
而丈夫的事業蒸蒸日上,卻讓我很擔心,總覺得會失去他。
有時,看到舞蹈表演和畫作,我的內心還是會有些觸動。但為了工作和家庭,我把對藝術的熱愛都深藏在了心底。
我不缺錢,對待工作習慣性地追求完美,也為企業創造了很大的經濟效益。
這樣的我,得到了許多人的羨慕和認可。我以為這就是我想要的一切,但我為什么就是快樂不起來呢?
鄭啟老師解答:
唐女士的人生選擇,仿佛也在尋找找快樂:放棄藝術之路讀師范學校、努力升職賺錢、抵抗衰老留住愛、給孩子的未來鋪路………
很多人有類似的想法,覺得追求到成功和錢,我就能更快樂;追求到理想的愛情,我就能更幸福;作出大眾認為“對的”選擇,我就能更心安。
但這些都得到以后,依然不快樂!
因為,當把快樂的標準與外界事物綁定時,如金錢、事業、他人的認可等,你不可能得到快樂。
因為這些條件恰恰就是不快樂的來源。被條件限制的感受是不自在的,也就意味著,外界事物沒得到滿足之前,都是不快樂的,即使得到,快樂也是短暫的。
從生物學的角度,人體有一個機制叫“享樂適應”,從外界獲得較多的快樂時,神經系統就會進行調控,讓快樂的感受弱化,以保持機體穩定,從而讓人把注意力調動到其他新事物上,有利于生存。
比如升職、買房后,獲得了短暫的快樂,就歸于平靜。就像唐女士有了成功之后,還想更成功,她要被人羨慕、留住青春才能快樂。
外界事物帶來的快樂,對神經痛來說,都是短暫的。而產生快樂源泉,是在每個人的內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