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這一輩子,最重要的就是活得清醒,看得通透,要有足夠的毅力和決心。
這個世界本就屬于強者,弱肉強食,優勝劣汰,倘若你不夠強大,那你遲早都會被淘汰。
永遠不要妄想著依靠別人的力量存活,他們的強大都是自己的本領,與你沒有任何瓜葛。
人生是你自己的,沒有人愿意為你收拾爛攤子,別人始終都是靠不住的。最美好的生活,不是模仿別人的幸福,而是珍惜自己擁有的快樂,每一個人的幸福都是不同的,我們無需艷羨別人,也無需克隆別人的生活。生活,就像買一雙鞋子,它不是好看就好,而是舒心合適為重。
為什么我們是“炎黃子孫”而不是“黃炎子孫”?
人早就習慣了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思維模式。但我縱觀華夏文明史,發現強弱之間并不是簡單的強者存活,弱者消亡,其間相互的糾纏非常復雜而多樣。
比如,我們習慣稱呼自己為炎黃子孫,說起來很順口,但稍微思考一下,就覺得有問題。我們都知道,歷史書上說黃帝在阪泉之戰中打敗了炎帝,吞并了他的人口和地盤,按照人們對排名的理解,黃帝應該在炎帝之前。可為什么是炎黃子孫,而不是黃炎子孫呢?
這事要從遠古說起。
上古人物的關系錯綜復雜,不同的記載可以得出完全不同的人設。比如關于黃帝和炎帝的家庭,就有很多不同說法。
《國語·晉語四》記載:“昔少典娶于有蠕氏,生黃帝、炎帝。”
《史記·五帝本紀》也說:“黃帝者,少典之子。”
西漢賈誼的《新書·益壤》說:“黃帝者,炎帝之兄也。”《新書·制不定》又說: “炎帝者,黃帝同父母弟也。”
根據這些記載,可以得出,黃帝和炎帝是親兄弟,父親是少典,母親是有蠕氏,黃帝是炎帝的哥哥。
兩人都天生不凡,黃帝一出生就會說話,到15歲無所不通,是天生的帝王之才,繼位之后更是文治武功無所不能,黃帝熱表于對外征服,戰無不勝,滿懷雄心壯志,致力于建立一個大大的王朝。但真正讓黃帝一戰成名的,還是與蚩尤的涿鹿之戰。
蚩尤是九黎族部落首領,相傳兄弟八十一人,個個三頭六臂,銅頭鐵額,刀槍不入,不吃不休……簡直就是個機器人軍團。九黎族的勢力范圍原本在山東地區,勢力壯大后,就想向西邊的中原擴張。
蚩尤首先遇到的是炎帝部落。炎帝擅長內政,不擅長打仗,三下五除二,就被蚩尤打個落花流水,地盤被占了。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炎帝趕緊向黃帝求救。黃帝開始也不想去,但再一想,唇亡齒寒,兄弟要是被徹底滅了,不就輪到自己了嗎?
于是黃帝就組織人馬,雄赳赳氣昂昂去支援炎帝,可沒想到九戰九敗,根本不是人家對手。不過,黃帝最終還是戰勝了蚩尤,《山海經·大荒北經》對戰爭的結果做了介紹:
有系昆之山者,有共工之臺,射者不敢北向。有人衣青衣,名曰黃帝女魆。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畜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魁,雨止,遂殺蚩尤。
大荒之中有系昆之山,其上有一座高臺,叫共工之臺,因為這里居住著一位天女,所以就連射獵的人也不敢向北引弓。她穿著一襲青衣,名叫女題。此時,人世間正在發生一場慘烈的戰爭,主角是黃帝與出尤,在應龍與風伯、雨師斗法時,天地之間狂風暴雨。最后,黃帝請來天女魅助陣,于是風停雨驟,殺死了蚩尤。
《詩經·小雅·棠棣》里說“兄弟閱于墻,外御其侮”,那么外御其侮結束了,就該兄弟閱于墻了。蚩尤死后,他空出來的地盤就成了炎黃兄弟倆爭搶的對象。這也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一點兒都不比戰蚩尤更容易。
《大戴禮記·五帝德》記載:“黃帝……教熊黑貔豹虎,以與赤帝(炎帝)戰于版(阪)泉之野,三戰然后得行其志。”
《列子·黃帝篇》記載:“黃帝與炎帝戰于阪泉之野,帥熊羆狼豹驅虎為前驅,雕鵑鷹鳶為旗幟,此以力使禽獸者也。”
這一仗干得驚天地泣鬼神,黃帝還派出了自己的特種部隊,以熊、狼、豹、虎等猛獸為前驅部隊,半空中還有雕、鷹等猛禽掠陣。
三場大戰以后,炎帝落敗認輸,表示愿意聽從黃帝的命令,把自己的部落合并入黃帝部落。黃帝仁義,并沒有因為自己是勝利者而得理不饒人,反而對炎帝部落一視同仁,讓自己的妻子親自教他們養蠶繅絲,把自己掌握的造車、造船技術也教給他們。
投桃報李,炎帝也把自己擅長的耒相等農業工具和自己嘗百草后總結的醫學經驗與黃帝部落共享。雙方相處得非常融洽。
雙方組成的新部落,被稱為“黃炎部落”,而在發展過程中,唯一的正統性讓炎帝的身份越來越被削弱,以至于后人都把黃帝尊為中華民族的始祖,自稱“黃帝子孫”。
一直到清朝末年,面對列強入侵,清政府的軟弱已經讓人對朝廷喪失了信心,必須發動全國人民聯合起來,自強自救。這就需要一個可以代表中華民族的詞,讓大家產生身份上的認同感。于是,“炎黃子孫”的說法誕生了。
為什么是“炎黃”,不是“黃炎”呢?
因為黃帝代表的是漢族,但是北方少數民族都認為自己是炎帝后人。漢族知識分子統戰意識很強,為表示對少數民族的尊重,就把炎帝放在了黃帝之前。
歷史的有趣在于,勝者和敗者、強者與弱者之間是一種共生關系,并非簡單的打敗、征服和取代,而是一種更深層次的認可和繼承,也是一種文明延續所必須具備的批判的“沿襲”。
至正十五年(1355年),濠州紅巾軍首領郭子興突然病死,此時距他起兵只有三年多。
失去領導是件很大的事,它意味著濠州紅巾軍出現了權力真空。
郭子興死后,有資格成為這支隊伍新任首領的有三個人:郭天敘、張天佑和朱元璋。
郭天敘是郭子興長子,但他無兵無將;張天佑是郭子興手下重要將領,手下有一萬余人馬;朱元璋的身份是干女婿,手下有三萬多人。
選誰當老大是個比較頭疼的問題。郭子興擁有名義上的繼承權,但無實力可言;張天佑有一定話語權,兵力不及朱元璋;朱元璋掌握最多軍隊,可要想服眾也有難度。
和州城內眾人無法達成統一意見,只得派張天佑前往亳州請示韓林兒,龍鳳政權任命郭天敘為都元帥,朱元璋為左副元帥,張天佑為右副元帥,確立了以郭天敘為領導核心的新一代領導集團。按照尚右為尊的習慣,朱元璋成為和州第三號人物。
三人的分工是這樣的,郭天敘是統帥,張天佑主抓政治,朱元璋主管軍事。所以,盡管只是老三,朱元璋實際掌握了至關重要的軍權。
接下來擺在大家面前的一個問題是,郭子興死后,孫德崖等人依然對和州虎視眈眈,和州城小無法長期供養軍隊,如果不圖謀發展,這支部隊會被困死在和州。
當時的和州就是今天安徽省馬鞍山市和縣。和州東面緊靠長江,與江南隔江相望,江對面是元朝一個重要區劃:太平路。
太平路治當涂縣(即今安徽當涂縣),領當涂、蕪湖、繁昌三縣,隸屬江浙行中書省。太平位于產米區,糧庫里堆積著小山一樣的糧食。若能攻下太平,糧食供應就有了保障。
而更大的意義在于,攻下太平,濠州紅巾軍就跨入了江南,正式成為一支擺脫地域限制的軍隊,獲得更廣闊的的戰略空間,這比之前占領的滁州、和州都要靠譜多了。
面對困境,領導層一致決定,南渡長江,進攻太平路。按職責分工,這個重要任務自然由軍事主官朱元璋負責。
恰在這個時候,老天又給朱元璋送來了兩名將星。
一個是來自虹縣(今安徽宿州泗縣)的鄧友德,此人勇武過人,16歲就跟著父親和哥哥起兵反元。父兄先后陣亡后,年僅18歲的鄧友德接過了指揮權,他聽說朱元璋胸懷大志,特地帶兵來投。朱元璋將其任命為管軍總管,賜名鄧愈。
另一個人孤身而來,身份還有點尷尬,他是個強盜。
強盜姓常名遇春,鳳陽府懷遠縣人(今安徽省懷遠縣),自幼力大過人,學武有成,精于騎射。
元末天下大亂,常遇春為了吃口飽飯,投到綠林大盜劉聚麾下,成為一名攔路搶劫的強盜。
當上強盜的日子可以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常遇春頗覺新鮮。可是半年多下來,常遇春就厭惡了這種過一天算一天的生活,他覺得人生不能就此荒廢,好男兒應成就一番事業。經過一番比較,他選擇前來投奔朱元璋。
見了這個大個子,朱元璋皺了皺眉頭:你是不是挨了餓,想到我的隊伍中找飯吃?
常遇春回答:我在劉聚手下打家劫舍,并不愁衣食,只是劉聚只知搶掠和盜竊,并無大志。我聽說將軍是位賢明智者,因此前來投奔,為將來的前程愿效死力。
朱元璋見常遇春身材魁梧,體魄健壯,便問:“你能跟我過江打仗嗎?”
常遇春出語忠懇:“將軍指到哪里,我愿打到哪里,渡江之日,愿為先鋒。”
朱元璋眼里有電光一閃,振奮道:我軍渡江在即,正是用人之際,你若果能建功,他日定不負你。
這句話后來果然實現了。
朱元璋起家有淮西二十四將,這24人有近半戰死或病死,沒能活到大明立國那一天。隨著他 ,更多的將領露頭建功,成為軍界代表。
朱元璋后來在洪武三年第一次大封群臣,將功勛最高的六人封為公爵,被稱為“開國六國公”。來自二十四將的只有魏國公徐達一人。而在這六人里面,就有鄧愈(衛國公)和常遇春之子常茂(鄭國公)。
常茂的功勞遠不足以封公爵,朱元璋完全是給他爹面子。當時常遇春已薨逝,但念到他的功勞,朱元璋塞也要塞給常家一個公爵。
至正十五年六月,朱元璋大集諸將,水陸并進,在太平府城西北三十里處的采石登陸,順利攻克沿江堡壘,一舉占領太平路。隨后又出兵攻克溧水、溧陽,迫近集慶路。
朱元璋人生重大轉機,亦在此時出現。
拿下太平路后,朱元璋改太平路為太平府,設太平興國翼元帥府,出任“太平興國翼大元帥”。
雖然仍是三位元帥一起辦公,朱元璋兵力進一步增長后,已實際成為太平府第一人,以濠州紅巾軍左副元帥的身份運籌決策。
如果說在之前,朱元璋還只是郭子興手下一個高級打工仔,一門心思打好他的仗就行。那么在郭子興突然去世后,時代就把朱元璋推到了一個比較特殊的位置。
“天下事,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
天下之大,有人因為利益和貪婪行事,有人因為無奈和悲憤行事,
共同點在于,他們都是被時代推著走的人。
亂世中只有強者才能存活,弱者只有被拋棄的份兒。任你是誰,也不能逃脫這一定律。
#真知新坐標#
人不狠,站不穩!真正的“狠人”,往往有以下三個特征,錯不了
真正的狠角色,往往有著越挫越勇的精神和永不服輸的斗志,在他們眼里沒有什么可以打倒自己,不管自己處于何種環境下都不會投降,他們堅信只要殺不死自己,自己就會更強大!
“人不狠,站不穩”!身上具備了這三個特征的人,一般都是“狠人”!
1,必勝的信念
月圓之夜,一聲長嘯,將狼的自信完美展現,狼天生就自帶自信,從不畏懼,心里有的只是必勝的信念,哪怕是撤退,也都是有戰術性的,是為獲得更大的勝利而做的鋪墊!
真正的“狠人”和狼一樣,也有超強的自信和必勝的信念,他們從來不被命運所左右,他們相信“我命由我不由天”,更堅信事在人為,一切都要靠自己努力獲得成功,并且掌控著自己的命運。
必勝的信念讓他們做事的時候才無畏無懼,敢于挑戰一切,有了想法就立馬行動,毫不猶豫!
狼也有失敗的時候,也有凄慘悲涼的時候,但它從來不會自卑,始終保持自信和必勝的信念,“狠人”也一樣,既是遇到重創,也不會變得自卑和膽怯,會很快調整自己的狀態再次迎接挑戰!
2,永不服輸的斗志
小說《狼道》中有一段狼的自述(擬人):假如挫折,逆境和失敗不可避免,那就來幫過,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在我們的字典里,永遠都沒有“服輸”二字!
在百萬年的歷史發展中,地球環境惡劣,生存條件極差,狼多次面臨毀滅,但他們從不服輸,靠堅韌的斗志,頑強地存活下來,所以狼是一種強者的代言!
3,有強烈的野心
在狼的世界里“野心有多大,腳步就能走多遠”!狼的野心是天生的,它們敢挑戰一切險惡的環境,一心想成為食物鏈頂端的強者,而不是蠅營狗茍存活。
真正的“狠人”必然也有強烈的野心,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和目標而拼盡全力,不到最后時刻絕對不會放棄,更不會做平庸之輩,只求一個溫飽而已。只有擁有強大的野心,才能有向上的進取之心,才會狠狠地逼自己一把,讓自己成為最優秀的那個人!
狼唯一的軌道,就是向著目標前進,真正的狠人,也是將強烈的野心轉化成了自己的目標,先鎖定目標,找到自己的優勢,發揮出最強的能力,讓自己站在最高峰,無人能打敗自己!
一直以來,大家都把狼認定為一種陰險,狡詐的動物,遇到獵物喪心病狂,但你讀了《狼道》這本書后,你會發現真相并不是我們看到的那樣,人們因為丑陋的人性只看到狼的生存本能,而將它的堅韌,忠誠和犧牲都拋之腦后。
《狼道》中還介紹了狼的特性,借狼來教會我們如何在逆境中生存,如何擁有強者的思維,以弱勝強,以退為進,展示了團隊的無窮力量!
除了《狼道》還有另外四本書,比如《鬼谷子》讓你看清人性的殘酷;比如《人性的弱點》,用人的本質引出人性的弱點,指引我們認識自我,識別人心,搞定人際關系。
而《墨菲定律》則是心理學書籍,很好理解,通過200多個心理學法則為我們答疑解惑,搞懂了背后的原理,消除了當下的煩惱,規避即將到來的風險。
《羊皮卷》被很多人誤認為是教人賺大錢的書籍,但那是錯誤的,書中除了有獲取財富的方法外,更多的是為我們的生活提供計策,讓我們過上幸福的生活。
這五本書,都曾被大家吐槽說是心靈雞湯,但當你讀完之后會發現,你看待問題的角度發生了改變,處理問題也可以多方面考慮,自己的認知也得到了提升。
所以,這5本書是會改變我們思維的好書,當你迷茫不前的時候,或者準備充實自己的時候,不如看一看,或許會收獲人生智者的智慧,找到揭秘人生密碼!
點擊下方,即可購買
生活中,這3種特征在吃過大苦的成功人身上,很突出!
你吃過的苦,都會漸漸撐大你的格局,增長你的情商,使得你的言行舉止更加充滿大智慧。因此,馬云先生說:“所有智慧者,都是吃過巨大的心理或生理上面的痛苦,才走出來的。智商很高的人,未必吃過苦,情商很高的人,一定吃過苦!”吃過大苦的人,具有真正的大格局,往往都有這3個特征,也擁有這三種做人的境界。看看你身上有沒有,你若有一個,就是好事。
一:不卑不亢
何為“不卑不亢”?就是指說話辦事有恰當的分寸,有禮有節,既不低聲下氣,也不傲慢自大。
在孟子看來,這種人就是“大丈夫”,因為他們“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面對富貴、貧賤、威武等不同人生境遇時,都能堅持“仁,義,禮”的原則,進退自如。
吃過大苦的人,把人生看得更透徹,把名利得失看得清淡。于是他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寵辱不驚,去留無意;既往不戀,當下不雜,未來不迎。
他們為什么不卑?因為他們從苦難中走出來,有堅定的人生信念,自信“有志者事竟成”;他們為什么不亢?因為他們見過人生起伏,深知“天欲其亡,必令其狂”的道理,一旦驕狂嘚瑟就會招致失敗。
吃過大苦的人,遇到人或事情,淡定而坦然,既能恭敬待人接物,又能內心世界平靜,真正做到“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吃過大苦的人,不卑不亢,言行舉止都有自己的節奏和特色,不愿意輕易被外界事物打擾,因此他們身上多了一份沉著與穩重。所以說,不卑不亢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二:內心更堅強
“真正的強者,他們在年輕的時候經歷了滄桑,化解了迷茫,學會了堅強,懂得了療傷。他們哪里都能活,哪里都是舒適區,哪里都是自己的天堂。”
堅強從來都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生活中,經歷了一次次的磨難后,才逐漸讓自己的內心變得堅強,讓自己有能力去保護想要保護的人,讓自己有資格過上想要過的生活。
但生活中,總有一些人,習慣了成為弱者,無論遇到任何事情,他們都覺得自己是天底下最悲慘的人,于是,日日以淚洗臉,將自己的苦當作是惹人悲憐的資本。
誠如,魯迅筆下的祥林嫂,在面對苦難時,她沒有想辦法自救,而是將痛苦無限放大,一次次講給外人聽,一遍遍將傷口殘忍地撕開,終于,在她的悲哀被別人嚼爛過后,她帶給人們的就只剩下厭煩了。
面對苦難,唯有自己學會堅強,才能看到希望,找到出路。
吃過大苦的人,他們的內心更堅強,從此,他們不再怨天尤人,不再傷春悲秋,蹉跎歲月,反而,他們會更加珍惜當下的時間,更加努力去爭取想要的東西。
三:日子再苦也能熬住
生活的磨難,最能磨礪人的意志。行至最低處,體驗過最差的生存環境,于是從那之后,再苦的日子也不過而已。
想想從前,那么落魄的光景自己都熬過來了,再看一看眼前的不容易,便覺得沒有什么。從苦難里走出來的人,心雖是悲涼的,卻也有一種知足常樂的通透。
這種境界,會讓你在今后面對困難的時候,更加懂得自我調節。事業上遇到困難了,你便會想起從前沒工作的時候;經濟上不夠闊綽了,你便會想起從前吃不飽飯的時候。
對比當初的自己,你的日子明顯好過了,所以你也有信心應對當下的困難。旁人再貶低你,再打擊你,你根本無所謂。你從內心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經得住生活的風風雨雨。如此,苦也算是沒白吃。
吃過大苦的成功人士,境界會提升,格局會拔高,往往都有這3個特征。而這3種寶貴的特質也會助力他們更快獲得成功,收獲滿滿的好福氣。大家可以自我對照一下,看看你身上有沒有以上說的3種境界,你若有一個,很了不起!
帝國的前夜
帝國制度和時代,有著漫長的前夜。
沒錯,春秋戰國,共501年。
這也未免太長了。要知道,從西周到春秋,大約是三百二十多年,秦漢加在一起也只有四百四十一。但,如果明白春秋和戰國其實是兩個時代,就不會覺得匪夷所思。
那么,二者的本質區別是什么呢?
戰國,才真正是帝國的前夜。
春秋,則是邦國時代最后的輝煌。
最后輝煌的代表人物首推孔子。這不僅因為《春秋》的經文止于孔子去世,更因為從此以后,再也沒有人當真維護周制度和周天下。墨家和道家趁亂而起自不待言,就連孟子也都放棄了“吾其為東周”的想法,變得面對現實。
現實就是:諸侯紛紛稱王,天子名存實亡。
所以孟子能做的,也就是盡量勸說那些獨立王國的元首實行仁政,并不指望能回到舊時。孟子甚至說: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周已經七百多年,早就過了天定之數。輔佐行仁政的一統天下,才是該做和可做的。
但,孔子那會兒,周就還有希望嗎?
也沒有。就算有點,也早就被鄭莊公一箭射沒了。等到兩百年后孔子出來游說諸侯,便只有洪水滔天。這可是孔子心里清楚的,就連子路都說:道之不行,已知之矣。[3]
所以,孔子是知其不可而為之。
這是一種精神,春秋是有精神的。孔子四歲那年,齊國大夫崔杼(讀如柱)殺了國君莊公,太史便秉筆直書:崔杼弒其君。崔杼勃然大怒,便把太史也殺了。沒想到當時太史是世襲的,他的兩個弟弟也不怕死,接任后照寫不誤。等到他們的四弟繼承遺志時,一連殺了三位太史的崔杼只好聽之任之。另一位史官聽說太史快被殺完了,立即拿著寫好“崔杼弒其君”字樣的簡趕來,見塵埃落定才放心地離去。
類似的事情早就發生過,在半個世紀之前,只不過太史叫董狐,被殺的是晉靈公,責任人則被認定為趙盾。實際上晉靈公死有余辜,也不是趙盾殺的——當時他被晉靈公執意暗殺,正在逃亡的路上,怎么能說“趙盾弒其君”呢?
董狐卻要這樣寫,還要在朝堂上給別人看。
趙盾說:不是這樣的。
董狐說:先生是正卿,逃亡不出境,回來不討賊。那么請問,該對這件事負責任的,除了你還有誰?
趙盾只好自認倒霉。
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這就是文天祥《正氣歌》中首先舉出的例子。他的詩中,也沒戰國什么事。畢竟,戰國得名于《戰國策》一書,顧名思義就知道那是講戰術和謀略的時代。強者要擴張,弱者要存活,為了達到目的,都可以不擇手段。精神追求和道德堅守?對不起,還是算了吧!
幸好,戰國也有風骨和血性,比如安陵國和唐雎。
安陵在今天的河南鄢陵縣西北,方圓僅五十里,當時是魏的屬國。韓和魏滅亡之后,秦就盯上了這個小不點。問題在于,如此蕞爾小邦,如果也動用軍事力量去征服,實在是殺雞用了牛刀,勝之不武。因此秦王嬴政便提出,用五百里地跟他們做交換,滿心以為安陵國君只能唯唯諾諾。
沒想到,安陵君拒絕了,并派唐雎使秦。
秦王見了唐雎,劈頭蓋臉就問:安陵君不從寡人,究竟是何原因?想那韓國和魏國都被我滅亡,你們卻以五十里地得以幸存,不過因為寡人敬重安陵君是忠厚長者,不打他的主意而已。如今不肯以小換大,是看不起寡人嗎?
唐雎說:怎么會!只因為受地于先王,守土有責。哪怕許諾千里之地也不敢拿去交換,何況五百里。
秦王勃然變色,問道:先生可曾聽說過天子之怒?
唐雎說:不曾。
秦王說:天子之怒,伏尸百萬,流血千里。
唐雎反問:大王可曾聽說過布衣之怒?
秦王撇了撇嘴,輕蔑地笑了。
他說:不過摘掉帽子,光著雙腳,把頭往地上撞罷了。
唐雎說: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天只怕就是這樣。
說完,他拔劍出鞘,站了起來。
秦王立即挺直了身子,向唐雎道歉說:先生請坐,何至于此!韓亡魏滅而安陵以五十里存,只因為有先生。
這確實讓人為之一振,卻不是主旋律。戰國時代吃得開并左右逢源的,是蘇秦之類的賭棍,張儀之類的騙子。就連刺客,春秋與戰國也成色不同。像豫讓那樣,僅僅因為主公以國士待之,就秉承“士為知己者死”的理念,拼死拼活也要為之報仇的,是春秋之風氣,戰國便只有買兇殺人。
然而戰國的刺客如聶政,技術水平絕對一流。只要看他決定行動之時,何等膽大如斗、心細如發、從容不迫和有條不紊,就知道他完全具有職業殺手的心理素質。[8]
兩個時代的不同,又由此可見一斑——
春秋:貴族精神。
戰國:專業主義。
區別集中體現于戰爭。春秋的戰爭意在爭霸,因此多半規模不大且時間不長,分出勝負便各自收兵。勝利方原則上不會對戰敗國趕盡殺絕,追擊敗北的也以五十步為限。戰爭過程中,遇到對方的國君會下車行禮。結束后,也可能派人到敵營勞軍。總之,遵守規則,見好就收,不為已甚。
這可真是夕陽無限好,盡管好景不長
#21天圖文打卡挑戰(第二期)#母嬰產業本輪轉型升級、行業大洗牌的結果又是什么呢?很簡單,該死的一定要死,該活的一定能活,該誕生的一定會誕生。本質上就是一個適者生存、優勝劣汰、更優更強者誕生的自然法則,沒有什么難以理解和大驚小怪之處,因為這是一個再正常不過的產業周期性變化和結果。
明年樓市行情,大概率是轟油門行情。
肯定會出臺一系列政策,支持剛性和改善住房需求。
改善群體會得到最大利好,預計限貸有機會部分放松。
其次,開發商市場會進一步洗牌,強者恒強剩者為王。
保交樓是大前提,只有國企和優質民企能存活,其他房企都破產或被兼并。
洗牌出一個更健康的市場,這當然是件好事。
最后,房住不炒還是主旋律,但更關鍵是要向新模式平穩過渡。#房地產#
一位旅居云南的大姐說:
"我不想這樣旅居,天天吃飯睡覺拉S,感覺就是在等死,啊,多么珍貴的生命呀,我不知道還能活幾年,更不知道還有多少億年才能再有一次生命,或許永遠沒有了…"
也就是在這難得的(生命)的最后幾年,她不想就這么吃喝等死,她要繼續享受生命的精彩。
她還能動,她來云南先一次性租了5年出租屋,在這5年里,她準備在云南一直行走,累了就回出租屋,休息好了再出發,反正不能閑著,反正得對得起這次生命,活一次不容易,誰知道以后還能不能再活,這也是她第一個五年計劃,如完成就繼續走,而且她說:“這輩子,只要我還能動,我就不天天躺吃躺玩打牌,我要一直走,一直走到我走不動,走到我動不了為止,我很貪婪,因為活一次不容易,早早等死太浪費了,我要想盡一切辦法賺夠本!”
好佩服這個姐,你大姐就是你大姐,而你大爺已經在躺吃躺喝,好在這個大姐年輕時就是個背包客,有體力,有雄心,有情懷,只要還有一口氣,目標就還是星辰大海,這是一個生命的強者,也是一個不斷與生命抗爭且懂得如何最大化享用生命而發出的堅強而高貴的聲音。
她還說,哪一天我動不了了,但是我還可以讀書,我會一直讀書,只要眼睛不瞎,我就一直讀書…
她還愛畫畫,她說畫畫不需要太多力氣,只要還有思想,有激情,還能捏得住畫筆,她就一直畫,直引哪一天,她體力不支,畫筆從手間滑落,她仰面倒下,再也不會醒來。
…
好樣的大姐,雖然她身體老了,但是心態永遠年輕,健碩,思想像年輕人一樣熱血沸騰,滾滾奔涌,夕陽,正如火一般燎繞血紅…
她說她看到了文集中許多她及去過的地方,感覺到遠方的呼喚,準備買一套慢慢看,慢慢學,慢慢走,有生之年爭取全部去到,我說姐您不用買,您的精神激勵我奮進,我送你一套,她說你咋送,你自己發上去不也是要買嗎?我說好辦,我把每次的底稿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