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以史為鑒。
北京故宮作為世界文化遺產,也是全世界最著名的皇家宮殿,是全世界游客最關注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在這全世界最大最雄偉的木制宮殿群中,巍峨高聳的太和殿(金鑾殿)又是整個故宮的中心,太和殿長64米,寬37米,建筑面積2377.00㎡,高26.92m,連同臺基通高35.05m,為紫禁城內規模最龐大也是等級最高,體量最大的建筑。
來到太和殿前,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金碧輝煌的琉璃瓦以及太和殿上面巨大的吻獸,這件吻獸可以說是故宮中非常有名的一個寶貝,它身上可藏著一個秘密。
鴟吻也叫龍吻,大吻,是古建筑中為了避火防雷而專門修建的建筑構件,最早可以追溯到漢武帝時期。相傳漢武帝建柏梁殿時,經常遇到火災,于是有越國巫師建議說,在大海中有一種魚,虬尾似鴟,出入伴隨著大雨大浪,如果把這種魚的形象放在屋頂,就可以起到防火消災的作用了。于是從那時開始,便塑鴟尾的形象在殿角、殿脊、屋頂之上。
“海有魚,虬尾似鴟,用以噴浪則降雨。漢柏梁臺災,越巫上壓勝之法。起建章宮,設鴟魚之像與屋脊,以壓火災,即今世鴟吻是也。”
而故宮這對鴟吻,每只高達340cm,寬268,厚32,重約4.3噸,由十三塊琉璃件構件組成。大吻表面裝飾有龍紋,四爪騰空,龍首怒目張口吞住正脊,背上插著一把寶劍,威嚴異常,這對大吻不僅能起到裝飾作用,更是屋脊頂端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而且這對鴟吻還是目前全國現存古建筑中最大的一對鴟吻構件。
以太和殿來說,這對鴟吻的位置正好處于屋頂前后兩坡和山面一坡琉璃瓦的交匯處,這個部分是最容易漏雨的。而巨大的鴟吻安裝在這里正好嚴密的封住了三面坡,使得雨水無法滲透。
另外,因為從明成祖朱棣修建紫禁城開始,紫禁城就一直飽受火災的困擾,而鴟吻因為其防火、鎮火的寓意,備受明清皇帝的重視,甚至當鴟吻燒制成功準備安裝的時候,要派一品大員前往窯廠親自迎接,在安裝鴟吻時還要舉行盛大的焚香跪拜儀式。
根據《大清會典》記載。“康熙八年,敕建太和殿,……又迎坤寧宮吻。”還有“乾隆三年……太廟后殿迎吻時,遣官致祭琉璃窯神。”可見官方對于鴟吻的重視。
大家都知道在中國建筑中,聰明的匠人們把實用、美觀、級別等各種功能都通過一些細節體現在外,如同剛剛說到的鴟吻,不僅僅是為了好看,還把防雨、防雷等功能集于一身。
脊獸也是一樣,除了能夠反映建筑物等級以外,還有一個重要功能就是能夠對固定屋脊磚瓦的鐵釘起到遮風擋雨的保護作用,是脊壟上節點構造的衍化物。
而太和殿鴟吻下面排列的全國獨一份的十個脊獸,更是體現了故宮太和殿超越其他建筑的權威、規格所在。
太和殿上這十個神獸,除去領頭的騎鳳仙人,和最后常見的垂獸,其他都是嚴格按照順序排隊的,脊獸越多,建筑的規格就越高,級別也也越高,除了故宮太和殿有十個脊獸之外,其他各殿都是從最后向前刪減。這一規矩就導致了全國古建筑上只有故宮太和殿上有一個特殊的垂獸,就是排名第十的神獸“行什”!
我們先來看看這十個脊獸都是誰?
上面這張圖說的很清楚了,古建筑上第一個出現的是大概率都是騎鳳仙人,據說這位仙人就是春秋戰國時期的齊國國君,在一次戰爭中,他被敵軍追到大河邊馬上走投無路了,這時候突然飛過來一只大鳥,齊國國君得以騎著大鳥脫離險境。在屋脊上第一個出現騎鳳仙人就是寓意著逢兇化吉。
騎鳳仙人之后就是著名的十只脊獸啦,他們分別是:
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狎魚、狻猊、獬豸、斗牛、行什!
龍、鳳大家都知道,這是代表祥瑞,也是至高無上的帝王皇后。龍同時具有攜水鎮火之意。
獅子是百獸之王,又是佛教護法神獸,把獅子排在后面寓意是勇猛威嚴,群獸懾服。
天馬和海馬,一個上天,一個下海,象征著皇權通天入海,暢達四方,還有傲視群雄,開拓疆土的含義。
這四個神獸可以說是吉祥如意的祥瑞象征,而后面的神獸跟多的是有著防災避禍,鎮邪護宅的作用。
排名第五的狻猊(suān ní)形似獅子,但是是龍生九子之一,據說狻猊能食虎豹,性好香火,所以在寺廟香爐等上面常見狻猊的形象,放狻猊的形象在屋頂更多的是取其能吞火的含義。
狎魚(xia)傳說是海中的異獸,能興風雨、噴水柱,滅火防火。
狻猊和狎魚一個吞火,一個噴水,堪稱十只脊獸中的消防員。
緊隨其后的獬豸(xiè zhì)是法律的象征 象征公正無私,又有壓邪之意。排名第九的斗牛不是牛,而是虬龍,他在殿脊之上有鎮邪、護宅之功用。
而第十個神獸,就是全國古建筑中都獨一無二的行什!
行什得名據說就是因為他排行第十,所以叫行什,他的形象完全不同于前面九種脊獸,而是人身猴面鷹喙,兩顆獠牙外露,背生雙翼,手有十指,持金剛寶杵,腳部卻為四趾,造型似鳳似鷹,非常奇特。
行什的出現,大致是在清代,在記載明朝宮殿規制的一些文獻中,難以找到關于行什的描寫,而在清代的《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卷八百七十六?工部?物材?琉璃對象價值》中關于脊瓦琉璃飾件的規定排序為:“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押魚、獬豸、斗牛、行什”這里明確的出現了行什,而且規定它排名第十。
關于行什的原型,有專家考證主要有下面這幾種說法,第一個是雷震子說。
這種說法里提到民間傳說中的雷震子形象非常類似于行什,都是背身雙翅,人身猴面鷹喙,而且雷震子更是掌握著雷電,是雷部眾神之一,大家都知道雷電是古代造成火災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修建一個專門的雷神用于避災防雷也是說得過去的。
第二個說法是羽人說,中國古代很早就有羽人的傳說,而且講究長生不老、成仙成道也是歷朝帝王夢寐以求的,而且在宋代的建筑上,就有和仙人類似的嬪伽形象,行什背身雙翅,腳掌為鳳爪,也極有可能是羽化登仙的仙人象征。
還有第三種說法,有專家認為行什極有可能是佛教中所說的四大神猴之一的六耳獼猴,因為六耳獼猴的主要功能就是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后,萬物皆明。這也完全符合太和殿的政治需要。
您認為故宮太和殿上的這位神獸行什是什么來頭呢?歡迎留言討論。
文/以史為鑒
圖/網絡
參考資料/
《行什考窺》
《太和殿殿頂上的大吻及小獸》
《考窺太和殿上的壓尾獸——行什》
《清朝仙人與宋朝嬪伽之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