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大批帛書和竹簡,在反映漢初文字的隸變情況方面最具代表性——簡幅較寬,書寫時便于發(fā)揮書法特性。
這組簡,從筆畫上看,書寫者頗能隨心所欲地將剛柔不同的筆畫揉合在一起。 結構上,其中宮緊湊,四周舒展,左右避讓,上下呼應,顧盼有情。特別是其波挑披拂之處,極盡波磔俯仲之能事,有一種變化奇麗的特殊意蘊。再從整體布局上看,其一簡之內的黑白布局隨意自然,疏朗有致,毫無匠氣而顯得神彩飛揚。
賢女帖 漢 崔瑗
【釋文】
賢女委頓,積日治此,為憂懸憔心,今已極佳,足下勿復憂念。有信來數(shù)附書知聞, 以解其憂。
【簡介】
崔瑗(78-143),字子玉,涿郡安平(今河北)人。擅草書,點畫精微,神變無礙。王隱謂之“草賢”,以工草書于前代。其草書師法杜操,甚得筆勢,結字工巧而略疏,與杜操齊名,后世稱之為“崔杜”。
宣示表 魏 鍾繇
【釋文】
所以博示。逮于卿佐,愛同骨肉,殊遇厚寵,圣意所棄,則又割意,必冀良方出于阿是。芻蕘之言可擇廊廟. 況繇始以疏賤,得以至今日。再世榮名,同國休戚,敢不自量。竊致愚慮,仍不敢獻聞。深念天下,今為已平,尚書宣示孫權所求,詔令所報,為前恩。橫所盱睨,公私見異, 日達晨,坐以待旦,退思鄙淺。
【簡介】
鍾繇(155-230),字元常,河南長葛人。官至太傅,世稱鍾太傅。善書,其書法與以后的王羲之并稱“鍾、王”,為后世所宗。本帖無論在筆法或結體上,都顯出一種較為成熟的體態(tài)和氣息,點畫遒勁而顯樸茂,字體寬博而多扁方。充分表現(xiàn)了魏晉時代正走向成熟的特征。本帖與鍾繇其他書作《薦季直表》、《力命表》等,都是我國早期楷書的杰出代表,垂范后世。
墓田丙舍帖 魏 鍾繇
【釋文】
墓田丙舍,欲使一孫于城西,一孫于都尉府,此繇家之嫡正之良者也,兄弟共哀異之。哀懷傷切,都尉文岱自取口痛,賢兄慈篤,情無有已,一門同恤,助以悽愴,如何!
【簡介】
《墓田丙舍帖》又稱《墓田帖》或《丙舍帖》,全帖共六行,計七十字,歷來傳為鍾繇書法中的名作。在鍾繇所書各帖中,《墓田丙舍帖》的特點在于筆致閑雅、構體風流,一種生動流轉、點畫顧盼之情溢于字里行間。由于在風格上,《墓田丙舍帖》的風流閑雅,有異于《薦季直表》、《宣示表》的古拙樸茂,所以米芾《書史》題為王羲之晚年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