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個師有多少人(中國的旅為什么取消的)

shiyingbao

抗戰時期,中國軍隊采用軍、師、旅、團的編制,日軍則為軍、師團、旅團和聯隊;后期為了指揮更加方便,中國軍隊師一級大多取消旅級;日軍師團則大多取消旅團級。以往,很多人往往將日軍的師團與我們的師相對應,旅團、聯隊、大隊、中隊則分別對應旅、團、營、連。



實際上,日軍的同級部隊,人數和武器往往都要超過中國軍隊。


如日軍一個滿編步兵大隊兵力高達1100人,接近或相當于中國部分地方軍的步兵團人數;日軍一個步兵聯隊兵力為3800人。而日軍一個滿編師團兵力為22000到25000人,其兵力要超過中國絕大多數的軍。


一個中國步兵軍的兵力通常都趕不上日軍一個野戰師團?那么當時中國軍隊中一個軍到底有多少人呢?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時,國軍一共有49個軍,182個步兵師,46個獨立旅,9個騎兵師,6個騎兵旅,20個騎兵團,陸軍總兵力約180萬人。


 



這時的軍所轄部隊理論上是2到3個步兵師,但無論中央軍還是地方軍,其實力相差都是非常大的。以中央軍為例,嫡系部隊第18軍下轄11師、14師、67師、98師,其中3個師是基本完成改編的調整師,也就是俗稱的“德械師”,總兵力達5萬余人。


當時,大部分中央軍的軍是下轄2個作戰師,作戰師通常為兩旅四團編制,兵力超過1萬人,因此絕大多數中央軍的軍兵力為2萬余人。除了有明確軍所轄之外,還有大量中央軍的師為獨立狀態,全面抗戰爆發后,有的合編為新的軍,如51師和58師合編來的74軍;還有的則是將原師長提升為軍長。


 



當時國民革命軍的軍師級番號由南京政府授予,有的地方軍雖然掛著軍的番號,但實力則遠遠超出。如駐防平津地區的29軍,所轄37師、38師、132師、143師及大量獨立旅、保安部隊,總兵力竟達10萬人之眾。


平津作戰失敗后,29軍為國民政府控制,其擴編為了第1集團軍,部隊則改編為了59軍、68軍、77軍三個軍,平均每個軍約有3萬人左右,兵力依然雄厚。


東北軍和晉綏軍的軍通常下轄2個師,兵力在2萬多人;桂軍、川軍、滇軍很多部隊是戰時授予番號編組的,每個軍下轄2到3個師,兵員在2到3萬人左右,有的可達4萬人,如滇軍第60軍。



另有一些地方實力派授予的番號,其實力不及編制。如西北軍龐炳勛部,號稱一個軍團,但只有一個40軍,而這個軍又只有一個39師,實有兵力僅1萬余人。當時的步兵師普遍為四團制,而且無論中央軍還是地方軍編制還較為充實,因此以2到3個師編成的軍在兵力上與日軍的師團相當或略有超過。


到1938年底,先后打了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蘭封會戰、武漢會戰,中國軍隊損失了上百萬部隊,很多軍殘破不堪,因此一邊作戰一邊調整補充成為常態。為了應對大范圍作戰,除了征兵補充原有部隊缺額外,還成立了大量新部隊。


 



到1938年初,國軍已擴編到了84個軍,219個步兵師,35個獨立旅,10個騎兵師、6個騎兵旅,陸軍總兵力超過200萬,兵力比戰前還要多些。隨著軍師數量的增多,編制調整勢在必行。


1938年11月南岳會議后,確立軍施行甲、乙兩種編制,甲種軍轄3個步兵師、乙種軍轄2個步兵師,其中步兵師調整為三團制,編制總兵力為9000余人,加上軍直屬隊的話,理論上甲種軍有約3萬人,乙種軍約為2萬人。



但實際上此時國軍各級吃空餉現象嚴重,軍直屬隊大多也形同虛設,還有不補充或少補充雜牌軍的規則。即便是中央軍中,除18軍、74軍等嫡系部隊能接近編制數外,其余部隊也大都難以滿編,更何況是地方雜牌軍了。如張自忠將軍的59軍,成軍時兵力達3萬余人,但到張將軍戰死的1940年時,該軍僅有1萬余人。


 



當時國軍中兵力最充沛的是第5軍,該軍除了3個步兵師外還有大量坦克、炮兵部隊,是中國軍隊中唯一一支真正意義上編齊了軍直屬部隊的軍級作戰單位,其總兵力為42000人,實為特例。但即便是第5軍,在昆侖關戰役中重創日軍第21旅團后,自己傷亡也高達17000余人,戰斗兵員幾乎打完。


 



到抗戰晚期,國軍曾擴充到了124個軍、354個師、81個獨立旅、122個獨立團,加上大量附屬部隊,賬面實力比戰前擴充極大。但此時,國軍部隊實際實力卻遠不如賬面上那么光鮮,一些雜牌師實有兵員僅三四千人,一個雜牌軍滿打滿算就萬把人的情況普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