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拉尼娜是什么意思(拉尼娜名詞解釋)

shiyingbao

早在2021年4月份,知乎上有個很熱的話題,問的是2021年天氣為什么那么反常,都到4月中旬了還要穿厚衣服保暖,當時各種回復也是眾說紛紜,當然最經典的莫過于等到7~8月份,老天爺就會讓你見識到什么才叫做“熱”,而且還是酷熱!

 


然而到了5月底,中國南方提早一周以上進入了汛期,雨水比往年高很多,而此時的美國加州卻已經開始了和和極度干旱季,而在6月中旬后北美出現的高溫著實把大家給嚇著了,美加西部接近50℃的高溫令人目瞪口呆。

 


同時期的中東和北非也是高溫肆虐,熱暈在路旁的駱駝被送上了熱搜,實在令人感嘆!而隨著梅雨季節的結束,中國南方開始入伏,當大家覺著高溫季即將來臨之時,發現高溫并沒有如期而至,反而迎來了臺風,而在8月份氣溫展望仍然沒有出現去年熱死人的那種高溫!

 


中國的高溫究竟哪里去了?

長三角地區今年確實比較涼爽,而且往年不一樣的是,今年7月份就遭遇了如此強臺風實屬罕見,而且它移動緩慢,降水極其豐富,破壞力極大。

 


而且現在又有雙臺風胚胎91W和95W生成,可以預計這臺風影響下,多少又會帶來雨水,這氣溫難道就高不起來了嗎?

 


其實完全不是,翻開中國氣溫分布地圖,你會發現高溫都集中在西北的新疆和南方廣東廣西等地,大都在35~37℃,局部還有37~40℃的高溫,而江浙滬一帶的平均氣溫都在28~32℃左右,準確地說這個溫度在7-8月份,那是相當舒適了。

 


而在更北的東北地區,未來長期氣溫展望卻是高溫,比如在東北沈陽7月27日下午氣溫爬升到34.7度,逼近35度高溫線,中央氣象臺稱東北可能迎來新一波高溫。

 


基本上就是出現南北都熱,但中東部卻不熱,和去年的狀況大相徑庭,對于江浙一帶的民眾來說卻是好消息,畢竟可以過一個舒適的涼夏,而對于南方,還是可能會遭遇臺風暴雨,時不時地降個溫,日子還能過,但令人很好奇的這北方高溫又是哪里來的?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奇怪的景象?

其實從副熱帶高壓的分布就能看出北方為什么高溫了,今年的副熱帶高壓一直在北方徘徊,基本達到了往年最北的記錄,為什么會那么高?究其原因,還是受到了北美“熱穹頂”事件的上下游效應影響,副熱帶高壓提前大幅北抬。

 


然而熱穹頂的形成卻和去年一直延續到今年的拉尼娜現象脫不了干系,它帶來的天氣效應和厄爾尼諾現象相反,盡管拉尼娜現象已經結束,但它形成的大氣環流滯后現象仍將持續一段時間,北美西部干旱和熱穹頂與之密切相關。

 


從拉尼娜現象形成的效果圖上來看,我國南方的偏涼是有原因的,當然對于小伙伴來說似乎是一件好事,不過就經驗來看,即使是35℃以下,高濕天氣也會形成黏答答的感覺,讓人很不舒服,所以各位千萬別被這個涼夏給欺騙了,可能帶來的是悶熱感覺,要是形成的干涼天氣,那就是大家夢寐以求的地中海氣候啦,各位想多了。

 


地球未來會變成怎樣,為什么會有怎樣的奇怪天氣

今年的天氣至極端,各位應該有所見識了,北美干旱到赤地千里,美國氣象史上都沒有出現過如此干旱和高溫,而歐洲和中國的暴雨同樣超越歷史記錄,既然事件已經發生,那么究竟是怎么回事,這地球還有救嗎?

 


當然各位會猜測這是全球變暖引起的,確實沒錯,全球各國的氣象專家甚至聯合國氣象組織也將其歸結為全球變暖帶來的效應,那么究竟是怎樣形成的呢?

 


其實不難理解,因為全球變暖是因為地球大氣層中過多的溫室氣體吸收了大量的熱,這些額外增加的能量總會有個發泄的余地,其結果就是水汽增加,或者大尺度的大氣環流變化,最終導致的結果可能是暴雨或者極度干旱,比如在北美上空形成持續將近一個月的“熱穹頂”。

 


它的形成是局部的上升熱氣流在下降的副熱帶高壓封住,形成類似高壓鍋模式的“熱穹頂”,這種罕見的現象要大尺度海洋面積比較高的溫度才能形成,而副熱帶高壓帶本身就存在。

 


而到了冬季這些過多的水汽則會變成雨雪,還可能沖擊穩定的環北極渦,從而讓北極冷空氣深入低緯度形成極端低溫,比如2020年冬天橫跨全國的寒流襲擊。

 


未來的天氣會怎樣?短期內應該是極端天氣增加,但長期會如何,誰都不知道,有資料稱中國北部水汽增加,將迎來8000年來少見的北方溫暖濕潤期,這并非不可能,畢竟從大尺度環流模式看,這個可能性還是存在的,當然與其等著全球變暖拯救北方,不如從現在就開始努力,因為地球的承諾經常會跳票,比如曾經的撒哈拉大沙漠曾經是撒哈拉大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