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在這里強調的是“真知”,而并非是自以為的“知道”。舉個例子,在馮小剛的電影《私人定制》里有個橋段,馮小剛作為畫外音問葛優,“如果您有一百萬你愿意捐出來嗎?”葛優有點不情愿地回答:“愿意。”
馮小剛接著問:“您有一千萬呢?”葛優回答地很干脆:“我愿意。”
馮小剛又問了:“您有一個億呢!?”葛優回答:“十個億都行。”
電影人物
馮小剛又問:“那如果您有一輛汽車,您愿意捐給別人嗎?”葛優回頭看了一眼,沒說話,但是一直搖腦袋。
馮小剛表示很奇怪,“您有十個億您都愿意捐,為什么車就不行了?”
影片的最后,葛優回答道:“因為,我真有一輛汽車。”
這個段子其實是解釋知行合一的一個典型案例,葛優所扮演的人對于有車就是一種確實存在的“知”,而有一百萬這件事對他而言就是一種虛假的“知”,當你真正的對于某事有了真正的體會,那么你自然會做出合適的行為。
一直以來,哪怕是現代社會,知和行都被大部分人區分開,認為知是知,行是行,要么思維指導行為,要么行動影響意識,而王陽明所提出的觀念則是,知和行本身就是一體的,請注意,這個知行合一強調的并不是時間意義上的先后順序,而是強調二者之間的必然聯系,這是一種方法論,而不是對于世界本原的探討。
在《傳習錄》里,王陽明多次對于知行合一的正確性進行了論證,其中在徐愛所錄部分還舉了一個很恰當的例子:有人向他質疑,“你看,現在大多數人都知道父母得孝順、弟兄得和睦,但是很多人卻根本做不到啊,這么看知和行應該是兩回事兒吧?”王陽明反問了一句,“那是不是戲臺上的演員都是特別孝順的人呢?”(“若只是那些儀節求得是當,便謂至善,即如今扮戲子扮得許多溫情奉養的儀節是當,亦可謂之至善矣。”)答案不言而喻。從行為上來看,演員的確是做出了守孝道盡禮節的事情,但是這并不能表示他真的孝順,只有他自己知道應該如何對待父母了,并切實地做出來,他才是真正的懂得孝道。就像知道疼,肯定是這個人正在感覺疼;知道餓,肯定是已經覺得餓了;知道病痛難受,肯定是正在得病。所謂的知行分開,深層次看就是內心世界和外在世界不統一了,王陽明認為這是被人為的割裂開了,也就是被“私欲”隔斷了。而“知行合一”才能夠體現出來,這個人在這件事上已經打通了內部和外部的滯礙,達到“真知真行”了。
這里我們再做一個總結,關于知和行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定義方式;“知”和“行”是一個人發生作用的兩個方向,“知”作用于內部,“行”作用于外部,基于“心即理也”的世界觀,內部和外部是統一的,因此知和行也是存在著必然的聯系。人心是一個基礎的鏡子,而知行合一就是一個方法,教我們如何來磨亮這面鏡子。
總之,王陽明認為知行本就是一體的,這是一套“成功學”方法論,而為了完成一個儒生“為往事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最高理想,就需要引出他的第
04第三個核心觀念:致良知。
有關于“良知”,在傳習錄中有這么一個段落,“草木瓦石都有人的良知,天地萬物都有人的良知,如果沒有,它們就不是草木瓦石,不是它們自己了”(“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若草、木、瓦、石無人的良知,不可以為草、木、瓦、石矣。豈惟草、木、瓦、石為然,天、地無人的良知,亦不可為天、地矣。蓋天、地、萬物與人原是一體,其發竅之最精處,是人心一點靈明,風、雨、露、雷,日、月、星、辰,禽、獸、草、木,山、川、土、石,與人原只一體。”),乍看起來,似乎王陽明在強調,這良知就是天地的本源,而這個本源就在我們的內心之中。聽起來我們都會覺得,太主觀了,太荒謬了。我們來解讀一下這段話,剛才在解釋心外無物的時候,我們引入了佛家的觀念,這里呢,我們就引入道家觀點來看待這個良知是什么的問題。
道德經第一章里曾經提到“無名,天下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關于這句話,有個被人廣泛認可的一種說法,那就是,在天地之初,事物都是沒有各自的名稱的,也就是石頭不是石頭,水不是水,而他們卻的確存在,這就是無名的狀態;而萬事萬物有了自己的名字,石頭就是石頭,水就是水,這就是有名的狀態。而兩者之間的不同,就是人是否參與到自然的發展變遷之中。我們回頭再看這句“草木瓦石皆有人的良知”,是不是就比較好理解了呢?在這里“良知”就是人對于客觀事物的定性總結,也就是客觀事物的特性,而并不是我們理解的道德層面的“良知”。“致良知”強調的核心就是,對于整個世界有一個科學客觀的認識,這樣,我們就可以很好的區分善惡美丑。
“致良知”是一件大事,在王陽明看來也是最終目的,在實踐“知行合一”的前提下,如果一個人能夠達到“良知”的狀態,這就是成為了圣人。
解釋過了“致良知”,我們來看看王陽明具體是如何教導這些弟子“致良知”的,因為篇幅所限,我們篩選出五個比較實際的觀念來進行介紹:
第一個,道德高于學術。王陽明舉例說,之所以是千足金,是因為它的成分純,而不是份量大,所以想做個圣人,要從“天理”上入手,而不是拼命地學習各種技能。這里王陽明強調的一個觀念是我們常聽道的那句“要做事,先做人”,不過,王陽明的要求更為嚴格。(“蓋所以為精金者,在足色,而不在分兩。所以為圣者,在純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
第二個,勿助勿忘。王陽明說,致良知的念頭就像種樹一樣,埋好了苗踩好了土,只要不拋之腦后,也不揠苗助長,它自然會日夜生長,枝繁葉茂,他強調凡事應循序漸進,既要努力向上,也要認清事實不強求一蹴而就。(“如樹之種,但勿助勿忘,只管培植將去,自然日夜滋長,生氣日完,枝葉日茂。”)
第三個,拋開執念。心中不能留有執念,如果有,就如同眼睛里進了沙子,哪怕是一粒,也什么都看不清了,而且,哪怕是我們認為好的念頭也不應該留,就像眼睛里進了金子,也一樣睜不開眼。王陽明強調心如明鏡,不應留有執念去做事,也就是不刻意為善,那樣就如同戴上了有色眼鏡,有礙于透過現象看到的事物的本質。(“心體上著不得一念留滯,就如眼著不得些子塵沙。些子能得幾多?滿眼便昏天黑地了。這一念不但是私念,便好的念頭亦著不得些子。如眼中放些金玉屑,眼亦開不得了。”)
第四個,先繼承再創新。王陽明指出,很多人在為學過程中,舍本逐末,古人會的東西還沒學明白就要去學古人完全不知道的領域,這是不對的。(“今學者之學圣人,于圣人之所能知者,未能學而知之,而顧汲汲焉求知圣人之所不能知者以為學,無乃失其所以希圣之方歟?”)放在今天來看,古人的很多理論的確存在著錯誤,但恰恰是繼承者們對于以往知識的突破才成就了新的知識,如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它的確是突破了牛頓的經典力學,但卻并不是憑空想象出來的,而是基于已知物理學的基礎上發現了不可解釋的部分,這才催生了相對論。
第五個,立圣人志。王陽明說,在“修行”開始之前,必須要立下一個遠大的目標,并且時時刻刻鞭策自己,王陽明特別用了“一棒一條痕”來強調自我的鞭策力度,反思自我令自己感到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大部分人會選擇逃避,而往往痛苦之后,就是自我的重建,當重建完成,一個更好的自己就會應運而生。(“諸公在此,務要立個必為圣人之心。時時刻刻須是一棒一條痕,一摑一掌血,方能聽吾說話,句句得力。”)
不難發現,王陽明在與弟子的交流之中始終秉承著“致良知”的價值觀,即使是教學工作,他也在滲透著為人為學的理念框架。他闡明道德觀念遠比學術水平重要得多,應為自己立下一個最高理想,而在求學過程中應排除雜念,時時刻刻反思自我,既不要一曝十寒,也不要揠苗助長。在這個理念里,也體現出了我們前文說道的“修行”概念,他反對急功近利,強調步步為營。
現在,我們把“致良知”這部分做一個總結,王陽明所說的“良知”不是我們現在認為的那個道德層面的良知,可以當作“很好地了解”來講。這其實是人對于外在世界的定性總結,有了這個“良知”,石頭才是石頭,水才是水。“致良知”是讓人對于客觀事物有一個明確的認識,分辨什么是善惡美丑,而評判的標準,在于自身。
05《傳習錄》其余部分理解
《傳習錄》其余部分更多的是在對于四書五經進行重新解釋,總體上和理學強調的“存天理、滅人欲”、“格物致知”有著相同的地方,這里我們說一下,所謂的天理并不完全等于我們所說的客觀規律,中國的哲學比較瑣碎,不像西方那般成體系,在宋明階段,儒學家們對于天理的理解更傾向于至高的道德。對照來看,“天理”正如弗洛伊德提出的“超我”,屬于道德規范;而“人欲”則對應著弗洛伊德的“本我”,屬于自我欲望。格物,正是“自我”從“本我”邁向“超我”的過程,也就是拋卻私人欲望邁進道德殿堂的一個前提條件。
王陽明在1527年上任兩廣總督之前曾經給弟子留下四句非常有名的“四句教”,記錄在《傳習錄·黃省曾錄》中,作為他對于自己畢生研究的高度概括和總結。很多人對于此句話有著不同的見解,不外乎王陽明說過,有慧根的人和資質一般的人對這句話看法不一樣。然后我們這幫后人們為了證明自己有慧根曾經一度差點打了起來,遠沒有王陽明老先生那般“求我不求人,求內不求外”的灑脫勁,因為這四句話很好理解,不涉及到古漢語障礙,為了不引起歧義,這四句話就好好的擺在這里,供你品評,如何來理解,就看你自己了。這四句話是:
“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好,整本書的內容就是這樣,作為一本集冊,它所蘊含的內容高度碎片化但卻始終把握著核心,敘述的內容零零散散卻一以貫之。我們來簡單總結一下《傳習錄》的三個核心概念,第一,“心外無物”,是強調審視自我更為重要,因為“心”本身就映照著世界。第二,“知行合一”,我們需要實現內部與外部的統一。第三,“致良知”,我們需要通過審視自我,來認識、區分這個世界的善惡美丑。而它們三個的關系,“心外無物”是給了你一面鏡子,“知行合一”是打磨這面鏡子的方法,“致良知”是在明鏡照出世界之時,能夠明確什么是好和壞。
文中提及的段落為方便理解均做過直接翻譯,原文附于文中及下方。
原文:
1、“圣人之心如明鏡,只是一個明,則隨感而應,無物不照;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
2、“明鏡之應物,妍者妍,媸者媸,一照而皆真,即是生其心處。”
3、“圣人心如明鏡,常人心如昏鏡。近世格物之說,如以鏡照物,照上用功,不知鏡尚昏在,何能照?”
4、“若只是那些儀節求得是當,便謂至善,即如今扮戲子扮得許多溫情奉養的儀節是當,亦可謂之至善矣。”
5、“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若草、木、瓦、石無人的良知,不可以為草、木、瓦、石矣。豈惟草、木、瓦、石為然,天、地無人的良知,亦不可為天、地矣。蓋天、地、萬物與人原是一體,其發竅之最精處,是人心一點靈明,風、雨、露、雷,日、月、星、辰,禽、獸、草、木,山、川、土、石,與人原只一體。”
6、“蓋所以為精金者,在足色,而不在分兩。所以為圣者,在純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
7、“如樹之種,但勿助勿忘,只管培植將去,自然日夜滋長,生氣日完,枝葉日茂。”
8、“心體上著不得一念留滯,就如眼著不得些子塵沙。些子能得幾多?滿眼便昏天黑地了。這一念不但是私念,便好的念頭亦著不得些子。如眼中放些金玉屑,眼亦開不得了。”
9、“今學者之學圣人,于圣人之所能知者,未能學而知之,而顧汲汲焉求知圣人之所不能知者以為學,無乃失其所以希圣之方歟?”
10、“諸公在此,務要立個必為圣人之心。時時刻刻須是一棒一條痕,一摑一掌血,方能聽吾說話,句句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