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gbf是什么游戲(碧藍幻想wiki)

shiyingbao

《少女前線》聯動《賽博朋克酒保行動》CG。

雖然游戲與劇本有著難分難解的緊密聯系,在日本的游戲行業內,游戲劇本長期只是一個頭銜,并沒有成為一個專職崗位。而《鎖鏈戰記》(下簡稱CC)、《碧藍幻想》(下簡稱GBF)、《FGO》三大爆款的出現,改變了這一格局。

日本輕小說家師走徹盤點了三大爆款給手游帶來的五大改變。

游戲劇本擔綱的混亂

從80年代至今,游戲劇本一般遵循“讓想做的人來做”這一原則,并沒有專職的劇情文案。因此,由項目企劃等崗位兼任劇本的情況比較多。有時,因為團隊內沒有能寫劇本的人,游戲導演不得不負責劇本的情況也不鮮見。讓沒有經驗的人執筆寫作,雖然也有可能發掘出一鳴驚人的神作,但也會出現許多讓人無法接受的作品,使得游戲劇本變得魚龍混雜。

師走認為,開發團隊不讓專職劇本家來負責游戲劇情大體有兩個原因。

1.游戲劇情崗位的特殊性。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游戲劇情不落地,所有其他工作都不能展開,如果說一個項目的工期是一年,前半年劇情部分就要全部完成,如果安排專人負責劇情,那么他后半年就處于無事可做的狀態。

2.游戲開發的特殊性。大家可能會想,既然專職會發生崗位閑置的問題,那么,索性把劇情外包給劇本家不就行了嗎?畢竟動畫的劇本也常常不少公司嘗試過這一做法,但是滋生了不少問題。比如說,很多動畫的劇情就是外包給劇本家創作的,比如說人稱“愛的戰士”、《沙耶之歌》的劇本家虛淵玄就擔任過《魔法少女小圓》、《Fate/Zero》的劇本。但是這兩個作品的系列構成另有其人,不能當做原創IP來看待。

事實上,被大家稱為“大魔王”的Key社劇本家麻枝準,正好可以作為一個反例。他作為一個擅長游戲劇本的作家,嘗試擔任動畫劇本時遭遇了不少惡評。比如動畫劇情才漸入佳境,就要匆匆收尾。這是因為游戲能夠提供的信息要遠遠比動畫詳細、豐富,他無法習慣動畫的敘事節奏,從游戲劇本到動畫劇本時就遭遇了滑鐵盧。

 


麻枝準負責劇本的動畫《夏洛特》,被評展開突兀、細節失當、篇幅過短。

啟用游戲行業外的人,往往會出現劇本家采取了不適應游戲的創作結構。比如說,登場人物太多,動作過激、有些感情表現無法通過游戲演出展示等等……

不過在90年代,隨著RPG與ADV的流行,項目企劃、游戲導演等職位已無法兼顧劇本寫作之職,開發團隊越來越頻繁地外包劇本或者臨時雇用劇情文案。而00年代乙女游戲與偶像游戲的出場,催生了一些專門負責游戲劇情的公司與自由作家。

這一循環在手游開發中也上演了一遍,而第一個改變業界的游戲,就是《CC》。

《CC》爆紅,帶給玩家新的付費動機

2010年,游戲業界迎來劇變,隨著多功能手機普及,手游進入大眾視野。《探險托里蘭托》、《怪盜Royal》、《龍收藏》等游戲火遍日本。然而這些游戲都并不重視劇情。雖然一方面存在手機硬件的限制,但玩家本身對于游戲劇情不感冒是決定性的原因。開發團隊甚至產生了“10次點觸限制”這樣的規矩,因為玩家在一段劇情中需要點擊屏幕超過10次的話,用戶留存就會大幅降低。但是,玩家之間仍會因為手游而產生熱烈的討論。這成為了后來手游宣發的重要基礎。

而在其后的三年內,智能手機的推廣,使戰局風向徹底改變。更大的屏幕、更高精度的圖像,使得劇情演出的方式、文字顯示的效果都大大提升。此刻,《CC》迎來了其歷史使命——將重劇情的手游帶給手游玩家。《CC》作為影響后來許多游戲的里程碑,開創了周期性的活動系統、章節式敘事、片尾曲等等,其UI風格也印象了眾多游戲。

 


其中,最具有劃時代性的標志,是《CC》為手游帶來了新的付費動機。

當我們提到手游時,第一反應都會聯想到抽卡機制,在《CC》之前,玩家們的抽卡動機無外乎三點,強度;活動當期卡;立繪漂亮。而《CC》因其出色的角色劇情,驅使讓玩家沖著角色的個人支線抽卡,制造了新的付費動機。不僅在游戲性方面,更通過劇情與角色魅力吸引了玩家。《FGO》更是后來在角色刻畫方面的翹楚。

《GBF》大熱,推動各公司常設劇情文案

可以說《GBF》(2014年春上線)就是《CC》(2013年上線)的直接競品,兩者難分伯仲。不過《GBF》最大的功勞卻并不是在劇情創作上,而是在團隊架構里。以Cygames(下簡稱Cy)在《GBF》中采用專職劇本為信號,雇用專職的劇情文案成了業內的熱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