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熱文:中國首次發掘北魏皇家祭天遺址

shiyingbao

近日中國首次發掘北魏皇家祭天遺址登錄上了百度熱搜,受到廣大網友們的關注,那么關于目前的中國首次發掘北魏皇家祭天遺址相信小伙伴們都是想要了解到最新的信息吧,小編也是在網上進行了一些整理,收集到了一些與中國首次發掘北魏皇家祭天遺址相關的文章,那么下面就來分享給大家一起來了解了解吧。(以下內容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站長進行刪除)



中國首次發掘北魏皇家祭天遺址


記者從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了解到,考古人員近日對位于呼和浩特市武川縣境內的北魏皇帝祭天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據了解,這是我國首次發掘北魏皇家祭天遺址。


這一遺址在呼和浩特市區北面的大青山蜈蚣壩頂上,分布范圍約1萬平方米。這處遺址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被發現,但一直未被發掘。自2019年開始,考古人員對遺址進行正式考古發掘,目前已初步明確遺址形制和結構,并對其性質有了較為明確的定位。


考古人員在遺址中部發現一座皇帝祭天的圓形房屋遺址,房址內徑約15.5米,外徑約32.5米,東南部留有寬約1米的門道,房內出土少量祭祀用的陶罐。在圓形房屋外圍有內外兩道放羊、馬等祭品的環壕,從中出土少量馬和羊的肢骨等。圓形房屋外邊還發現內外兩個垓,即皇帝祭天時文武官員陪祭站立的平臺。


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張文平說,雖然史書上與北魏皇家祭天相關的記載很多,但在此次發掘之前沒有發現過北魏皇家祭天遺址。


據了解,此處皇家祭祀遺址在形制上結合了中原王朝祭祀禮制和北方游牧民族祭祀傳統,年代上早于西安隋唐圜丘和北京明清天壇,為研究我國古代皇家祭天發展史、北魏祀天禮儀制度提供了珍貴實物證據。


據史書記載,北魏孝文帝494年遷都洛陽之前,“行幸陰山,觀云川”,即來到陰山祭天。張文平說,初步判斷,孝文帝“觀云川”就在這個地方。根據對出土文物的年代鑒定,初步推斷這一遺址使用時間大體在公元430年至490年之間。


北魏(386年—534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統一黃河流域的封建王朝。



中國10大考古發現公布:中國古文明考古有了重大突破


1,陜西南鄭疥疙洞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


疥疙洞遺址位于漢中市,是中國第一次在秦嶺山區發現的舊石器時代遺址。遺址距今10萬—1.5萬年前,分為4層,發現了人類活動面、石器加工點、火塘等遺跡,出土人類化石、石制品、燒骨、動物化石等遺物萬余件。疥疙洞出土距今3萬年左右的早期現代人化石,還發現有豐富的、共生關系清晰、且連續發展的小石片工業系統的石器,首次系統的展現了中國境內早期現代人的石器工業技術。


該遺址最大的意義就是證明了中國并不存在10萬到5萬年前的人類活動空白期。


2,黑龍江饒河小南山遺址——東亞玉文化的曙光


小南山遺址位于黑龍江省饒河縣烏蘇里江左岸。該遺址發現于1958年,曾經有過幾次小規模的考古發掘。2019年,這里進行了連續發掘,取得了很大的突破。該遺址出土了大量的玉器、石器和陶器,其中玉器最引人注意,如匕形玉佩、觿形玉佩(彎條形器)、玉管、玉珠、玉璧、玉環、玉錛和玉斧等。


小南山遺址的發現再次證明了古代的東北并未文明的荒漠,在上古時代,這里是中國玉文化的發祥地之一。中國古代的王朝,至少有商朝、北魏(鮮卑)、元朝、清朝都是來自于東北的民族建立的。


3,陜西神木石峁遺址皇城臺——皇皇巨城 巍巍高臺


皇城臺位于陜西省神木市高家堡鎮,分內、外兩重石砌城垣結構,面積為400萬平方米,建設年代不晚于前2300年,大約在前1800年廢棄。根據考古學家的推測,皇城臺是一個首都性質的建筑,反映了石峁的居民開始進入了國家門檻。這里出土了石雕、陶鷹、卜骨、口簧、玉器等文物。


根據其中的口簧來看,這座遺址和上古時代的游牧民族有十分密切的聯系。目前,許多學者認為石峁遺址是黃帝的都城。


4,河南淮陽平糧臺城址——中國古代城市規劃建制的始源


平糧臺古城遺址,位于河南省淮陽區東南4公里的大朱村西南方。這里距今已經有了4600年的歷史。這座史前城市遺址是中國最早的有規劃的城市,城址嚴整規劃的方正格局,有中國最早的“中軸線”。除此,這里還首次發現了完整的排水系統和道路系統。這座遺址的出現,有利于研究中國文明的起源。


小編認為,這座城市的地理位置十分特別,是陳國之地,可能和有虞氏(舜)有聯系,對于夏朝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幫助。夏朝后裔的封國——杞國也在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