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蝙蝠的資料簡單(蝙蝠的資料和圖片)

shiyingbao

1、蝙蝠是翼手目動物的總稱,翼手目是哺乳動物中僅次于嚙齒目動物的第二大類群,現生物種類共有19科185屬962種,除極地和大洋中的一些島嶼外,分布遍于全世界。

2、蝙蝠主要依靠回聲來辨別物體,有一些種類的面部進化出特殊的增加聲納接收的結構,如鼻葉、臉上多褶皺和復雜的大耳朵。

3、蝙蝠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象征“福氣”。

4、蝙蝠也是文學作品描寫的對象.讀音:biān fú,注意“蝙”讀biān,不讀第三聲!   蝙蝠從種數講,僅次于嚙齒類,除南北極及一些邊遠的海洋小島嶼外,世界上到處都有蝙蝠,在熱帶和亞熱帶蝙蝠最多。

5、幾乎所有的蝙蝠都是白天憩息,夜間覓食。

6、蝙蝠的顏色、皮毛質地及面型千差萬別。

7、蝙蝠的翼是在進化過程中由前肢演化而來,是由其修長的爪子之間相連的皮膚(翼膜)構成。

8、蝙蝠的吻部像嚙齒類或狐貍。

9、外耳向前突出,很大,而且活動非常靈活。

10、蝙蝠的頸短,胸及肩部寬大,胸肉發達,而髖及腿部細長。

11、除翼膜外,蝙蝠全身覆蓋著毛,背部呈濃淡不同的灰色、棕黃色、褐色或黑色,而腹側顏色較淺。

12、    蝙蝠是唯一一類演化出真正有飛翔能力的哺乳動物,有900多種。

13、它們中的多數還具有敏銳的聽覺定向(或回聲定位)系統。

14、狐蝠和果蝠完全食素。

15、大多數蝙蝠以昆蟲為食。

16、因為蝙蝠捕食大量昆蟲,故在昆蟲繁殖的平衡中起重要作用,甚至可能有助于控制害蟲。

17、某些蝙蝠亦食果實、花粉、花蜜;熱帶美洲的吸血蝙蝠以哺乳動物及大型鳥類的血液為食。

18、這些蝙蝠有時會傳播狂犬病。

19、蝙蝠呈世界性分布。

20、在熱帶地區,蝙蝠的數量極為豐富,它們會在人們的房屋和公共建筑物內集成大群。

21、   蝙蝠的體型大小差異極大。

22、最大的狐蝠翼展達1.5米,而基蒂氏豬鼻蝙蝠的翼展僅有15厘米。

23、蝙蝠的顏色、皮毛質地及臉相也千差萬別。

24、蝙蝠的翼是進化過程中由前肢演化而來。

25、除拇指外,前肢各指極度伸長,有一片飛膜從前臂、上臂向下與體側相連直至下肢的踝部。

26、拇指末端有爪。

27、   多數蝙蝠于兩腿之間亦有一片兩層的膜,由深色裸露的皮膚構成。

28、蝙蝠的吻部似嚙齒類或狐貍。

29、外耳向前突出,通常非常大,且活動靈活。

30、許多蝙蝠也有鼻葉,由皮膚和結締組織構成,圍繞著鼻孔或在鼻孔上方拍動。

31、據認為鼻葉影響發聲及回聲定位。

32、   蝙蝠的脖子短;胸及肩部寬大,胸肌發達;而髖及腿部細長。

33、除翼膜外,蝙蝠全身有毛,背部呈濃淡不同的灰色、棕黃色、褐色或黑色,而腹側色調較淺。

34、棲息于空曠地帶的蝙蝠,皮毛上常有斑點或雜色斑塊,顏色也各不相同。

35、蝙蝠的取食習性各異,或為掠食性,或有助于傳粉和散布果實,從而影響自然秩序。

36、吸血蝙蝠對人類就是一個嚴重的問題。

37、食蟲蝙蝠的糞便一直在農業上用作肥料。

38、   整個蝙蝠群的性周期是同步的,因此大部分交配活動發生于數周之內。

39、妊娠期從6、7周到5、6月。

40、許多種類的雌體妊娠后遷到一個特別的哺育棲息地點。

41、蝙蝠通常每窩產1至4仔。

42、幼仔初生時無毛或少毛,常在一段時間內不能視不能聽。

43、幼仔由親體照顧5周至5個月,按不同種類決定。

44、   幾乎所有蝙蝠均于白天憩息,夜出覓食。

45、這種習性便于它們侵襲入睡的獵物,而自己不受其他動物或高溫陽光的傷害。

46、蝙蝠通常喜歡棲息于孤立的地方,如山洞、縫隙、地洞或建筑物內,也有棲于樹上、巖石上的。

47、它們總是倒掛著休息。

48、它們一般聚成群體,從幾十只到幾十萬只。

49、具有回聲定位能力的蝙蝠,能產生短促而頻率高的聲脈沖,這些聲波遇到附近物體便反射回來。

50、蝙蝠聽到反射回來的回聲,能夠確定獵物及障礙物的位置和大小。

51、這種本領要求高度靈敏的耳和發聲中樞與聽覺中樞的緊密結合。

52、蝙蝠個體之間也可能用聲脈沖的方式交流。

53、有少部分蝙蝠依靠嗅覺和視覺找尋食物。

54、   盡管它們有翅膀,看上去很像鳥類。

55、但它們沒有羽毛,也不生蛋。

56、它們是哺乳動物的原因:雌性產下幼仔,用乳汁哺育。

57、         某些種類的蝙蝠是飛行高手,它們能夠在狹窄的地方非常敏捷地轉身,蝙蝠是唯一能振翅飛翔的哺乳動物,其他像鼯鼠等能飛行的哺乳動物,只是靠翼形皮膜在空中滑行!夜間, 蝙蝠靠聲波探路和捕食。

58、它們發出人類聽不見的聲波。

59、當這聲波遇到物體時,會像回聲一樣返回來,由此蝙蝠就能辨別出這個物體是移動的還是靜止的,以及離它有多遠。

60、長耳蝙蝠在飛行中捕食昆蟲,它也能從葉子 把蟲抓下來。

61、它的大耳朵使它能接受回聲。

62、   吃什么的蝙蝠種類都有:包括果實、魚類、花粉、甚至血。

63、大部分蝙蝠在夜間飛行時捕食昆蟲,每只蝙蝠都能辨別出自己發出的聲波,這說明即使與其他蝙蝠一起捕食,它也不會被別的聲波所干擾。

64、   人們常用“飛禽走獸”一詞來形容鳥類和獸類,但這種說法有時卻并不一定正確,因為有一些鳥類并不會飛,如鴕鳥、鴯鹋、幾維和企鵝等;同樣也有一些獸類并不會走,如生活在海洋中的鯨類等,而蝙蝠類不但不會像一般陸棲獸類那樣在地上行走,卻能像鳥類一樣在空中飛翔。

65、   蝙蝠類是唯一真正能夠飛翔的獸類,它們雖然沒有鳥類那樣的羽毛和翅膀,飛行本領也比鳥類差得多,但其前肢十分發達,上臂、前臂、掌骨、指骨都特別長,并由它們支撐起一層薄而多毛的,從指骨末端至肱骨、體側、后肢及尾巴之間的柔軟而堅韌的皮膜,形成蝙蝠獨特的飛行器官—翼手。

66、中國古代也有關于蝙蝠的記載說他們也生活在鐘乳洞里,名叫仙鼠,那里的蝙蝠因為能夠喝到洞里的水得到長生,千年之后他們的身體顏色也有了巨大的變化,從原來的黑暗的顏色變成了通身雪白,我想這就是他們為什么被稱為仙鼠的原因吧.   蝙蝠的胸肌十分發達,胸骨具有龍骨突起,鎖骨也很發達,這些均與其特殊的運動方式有關。

67、它非常善于飛行,但起飛時需要依靠滑翔,一旦跌落地面后就難以再飛起來。

68、飛行時把后腿向后伸,起著平衡的作用。

69、   蝙蝠一般都有冬眠的習性,冬眠的地方大都是在洞里,冬眠時新陳代謝的能力降低,呼吸和心跳每分鐘僅有幾次,血流減慢,體溫降低到與環境溫度相一致,但冬眠不深,在冬眠期有時還會排泄和進食,驚醒后能立即恢復正常。

70、它們的繁殖力不高,而且有“延遲受精”的現象,即冬眠前交配時并不發生受精,精子在雌獸生殖道里過冬,至翌年春天醒眠之后,經交配的雌獸才開始排卵和受精,然后懷孕、產仔。

71、   蝙蝠是用波來判斷前方是否有障礙物,用此來改變飛行道路。

72、從前很多人說蝙蝠視力差,其實是一個天大的誤區。

73、最近已經有不少科學家指出,蝙蝠視力不差,不同種類的蝙蝠視力各有不同,蝙蝠使用超聲波,與它們的視力沒有必然聯系。

74、   蝙蝠是哺乳類中古老而十分特化的一支,因前肢特化為翼而得名,分布于除南北兩極和某些海洋島嶼之外的全球各地,以熱帶、亞熱帶的種類和數量最多。

75、它們由于其貌不揚和夜行的習性,總是使人感到可怕,外文中名字的原意就是輕佻的老鼠的意思,不過在我國,由于“蝠”字與“福”字同音,所以在民間尚能得到人們的喜愛,將它的形象畫在年畫上。

76、   蝙蝠類動物全世界共有900多種,我國約有81種,是哺乳類中僅次于嚙齒目的第二大類群。

77、它們可以大體上分成大蝙蝠和小蝙蝠兩大類,大蝙蝠類分布于東半球熱帶和亞熱帶地區,體形較大,身體結構也較原始,包括狐蝠科1科。

78、小蝙蝠類分布于東、西半球的熱帶、溫帶地區,體型較小,身體結構更為特化,包括菊頭蝠科、蹄蝠科、葉口蝠科、吸血蝠科、蝙蝠科等十余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