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五十六個民族服裝及特點(民族服裝特色介紹)

shiyingbao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絢麗多彩的民族服飾文化。中國少數民族服飾絢麗多彩,精美絕倫,各具特色。它是各民族優秀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服飾是人類特有的勞動成果,生活習俗、審美情趣、色彩愛好,以及種種文化心態、宗教觀念,都積淀于服飾之中。中國服飾如同中國文化,是各民族互相滲透及影響而生成的,在中國這個廣袤的大地上,56個民族勞動創造,生生不息!

服飾制作從原料、紡織工藝,以至樣式、裝飾都保持著鮮明的民族和地區特色。以捕魚為主要經濟生活的赫哲族早年曾以魚皮為衣,曾長期從事狩獵的鄂倫春、鄂溫克等族狍皮獸筋縫制衣服。經營畜牧業的蒙古族、藏族、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裕固族等,穿戴多取諸牲畜皮毛。從事農業的少數民族則以當地出產的棉麻絲為原料,紡織布帛絲綢,縫制衣服。

少數民族的紡織、鞣皮、搟氈等工藝,有著悠久的歷史。如黎族的木棉布、藏族的氆氌、維吾爾族的愛得麗絲綢、鄂倫春的皮毛制品等素負盛名。

中國少數民族服飾款式紛繁,各自有異。大體上有長袍和短衣兩類。穿袍子的民族一般戴帽蹬靴,穿短衣的民族多纏帕著履。袍子形式也多種多樣,有蒙古、滿、土等民族的高領大襟式,有藏、門巴等族的無領斜襟式,有維吾爾等族的右 斜襟式等,還有坎肩式長袍。短衣有褲和裙之別。

裙子款式有百褶裙、筒裙、短裙、連衣裙等。無論是袍、衣、裙、褲,不同的民族在結構、工藝、風格等方面都有差別,同是高領大襟袍,有開叉和不開叉的,有前后開叉的,有前后開叉和周圍鑲邊的、黎、傣、景頗、德昂等民族婦女都穿筒裙,但黎族為棉制錦裙、景頗族為毛織花裙、德昂族為橫條紋裙,而傣族多為市購布料裙。

民族服飾不僅民族與民族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區別,就是在民族內部,不同支系、不同地區也都有明顯的差異。省與省之間,縣與縣之間,以至寨與寨之間都有差別,如百花齊放,千姿百態。服飾是民族最顯而易見的標志,歷史上曾因服飾不同賦予乎很多民族各種地方性的名稱。

在中國這樣一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社會發展不平衡的國家里,由于經濟生活、文化素養和自然環境,地理氣候的差異,從而導致民族服飾的多種多樣,應該說這是民俗服飾的特點之一。 中國少數民族的刺繡、蠟染等工藝相當發達,并廣泛用于服飾裝飾上,是民族服飾的又一特點。 刺繡是各民族普遍喜愛的工藝,一般運用在頭巾、腰帶、圍裙以及衣襟、環肩、下擺、袖口、褲腳、裙邊等易損部位,既起裝飾作用,又有實用價值。刺繡包括桃花、補花、繡花等多種工藝,繡花的手法有平繡、編繡、結繡、盤繡等,花紋圖案有自然景物,吉祥圖案和幾何紋樣等。

民族服飾不僅民族與民族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區別,就是在民族內部,不同支系、不同地區也都有明顯的差異。省與省之間,縣與縣之間,以至寨與寨之間都有差別,如百花齊放,千姿百態。服飾是民族最顯而易見的標志,歷史上曾因服飾不同賦予乎很多民族各種地方性的名稱。

中國少數民族的服飾文化具有下列五個方面的一般性特點:

第一,我國少數民族種類繁多,分布廣闊,且廣大少數民族地區長期以來交通不便,互相交流困難,因而民族服飾多姿多彩,服飾文化內容豐富,有取之不盡的服飾資源。

我國55種少數民族,居住在全國兩千多個縣中百分之七十的縣,分布廣闊。在這些少數民族中,有些民族又具有眾多的支系,如苗族分為紅苗、黑苗、白苗、青苗、花苗五大類,其中的花苗又包括了大頭苗、獨角苗、蒙紗苗、花腳苗等,皆以不同的服飾劃分。這樣一來,不但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服飾,就是同一民族內也因支系的不而具有不同的服飾,使得我國少數民族的服飾顯得格外豐富。

第二、由于自然環境的差異和民族風俗習慣、審美情趣的不同,中國少數民族服飾顯示出北方和南方、山區和草原的巨大差別,表現出不同的風格和特點。 中國的自然條件南北迥異:北方嚴寒多風雪,森林草原寬闊,生活在其間的北方少數民族多靠狩獵畜牧為生;南方濕熱多雨,山地盆嶺相間,生活在其間的少數民族多從事農耕。不同的自然環境、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造成了不同的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也造成了不同的服飾風格和服飾特點。生活在高原草場并從事畜牧業的蒙古、藏、哈薩克、柯爾克孜、塔吉克、裕固、土等少數民族,穿著多取之于牲畜皮毛,用羊皮縫制的衣裳、褲、大氅多為光板,有的在衣領、袖口、衣裳襟、下擺鑲以色布或細毛皮。藏族和柯爾克孜族用珍貴裘皮鑲邊的長袍和裙子顯得雍容厚實。哈薩克族的“庫普”是用駝毛絮里的大衣,十分輕暖。他們服裝的風格是寬袍大袖、厚實莊重。南方少數民族地區宜于植麻種棉;自織麻布和土布是衣裙的主要用料。所用工具多十分簡陋,但織物精美,花紋奇麗。因天氣濕熱,需要坦胸露腿,衣裙也就多短窄輕薄,其風格多生動活潑,式樣繁多,各不雷同。總之,風格的多種多樣,不同的特點十分突出,構成了少數民族服飾文化的另一個特點。

第三,由于各種歷史的、地理的、政治的、經濟的原因,中國少數民族直到本世紀中期仍處于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和相應的生產力水平上,由此而帶來的差異十分深刻,至今仍未能完全克服,因而少數民族服飾中所表現出來的文化內容具有明顯的層次性。

中國少數民族由于各種歷史的、地理的、政治的、經濟的原因,解放前,有的已經具有了明顯的資本主義萌芽,有的卻仍停留在原始公社末期,表現了社會發展的極不平衡。在這方面,被民族學者稱為“一部活的社會發展史”的云南省,可以作為一個典型的代表。解放前,在云南二十四個少數民族中,白、回和部分彝族中資本主義因素已經相當發展;廣大的壯、哈尼、納西、白、彝等民族都已進入了封建地主制;傣族進入了封建領主制;小涼山彝族是比較典型的奴隸制;而相當一部分少數民族如基諾、布朗、景頗、獨龍、怒、部分傈傈族、佤族等卻仍然停留在原始公社末期;至今,永寧納西族(摩梭人)仍保留著母系制殘余。在別的少數民族聚居省區,這種情況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只不過不象云南這樣完整和典型而已。這樣,少數民族服飾所反映出來的文化內容也就具有層次性。同時,這一層次性還決定了少數民族服文化的層次性。有的人有一種誤解,好象凡是少數民族服飾中的特出之處都具有“原始性”,都是原始文化的具體表現,是明顯地不合乎事實的。對少數民族服飾的層次性,應根據實際情況作出具體分析。

第四,中國少數民族服飾面臨著社會全面現代化進程的沖擊和改革的要求,一些傳統服飾已經發生變化,因此,一方面要搶救服飾資源,另一方面要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地引導服飾改革,努力做到既保持服飾的民族傳統和文化特色,又能適應現代化的生產和生活需要。

第五,中國少數民族服飾文化長期以來缺乏科學而系統的研究,企盼著理論總結、理論概括、理論積累和理論突破。

長期以來,中國學術界在對民族問題的研究中,偏重民族歷史、民族政治、民族經濟和民族政策等問題的研究,總把對民族文化的研究當作是“第二性”的問題而予以忽視。對少數民族服飾的研究就更不用說了:或許,當識別民族需要時調查一下服飾;或許,講到某個民族的生活方式時列舉一下服飾;或許,個別研究者出于個人興趣專門調查過服飾。這樣一來,少數民族服飾文化處在一種直觀、零散、無序的無理論狀態,服飾資料雖多但缺乏歸納整理和理論升華,許多有關問題缺乏科學而系統的研究。因此,中國少數民族服飾文化正企盼著理論總結、理論概括、理論積累,從而出現某些理論上的創新和突破。這既是文化學、文藝學、美學、民族學、人類學、社會學、社會心理學等學科研究和建設的需要,而且也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服飾改革的需要。不揣冒昧地進行這樣一次少數民族服飾文化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