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內外文獻報道,自然流產中胚胎染色體異常占40%~60%。大約70%的胚胎在植入前后死亡,染色體的非整倍體被認為是胚胎植入率低、早期流失的重要原因。
染色體異常是什么?
染色體是細胞核的基本物質,也是基因的載體。染色體異常也被稱為染色體發育不全。1956年,美國華人蔣有興發現了46條人類染色體,瑞典細胞化學家卡斯珀松(T.Caspersson)等待1970年首次發布人類染色體顯帶照片。
染色體畸變的發病機制尚不清楚,可能是由于細胞分裂后期染色體不分離或染色體在體內外各種因素的影響下斷裂和重新連接所致。關于染色體異常,我們可以用一個生動的比喻來解釋:要建一個5層的圖書館,每層的房間數量都是規定的。結果建成6層或4層,即染色體多或少;或者五樓少了一個房間,三樓多了一個,這就是染色體片段的錯位。
胚胎遺傳缺陷大,染色體數量異常,致死性高,是早期流產的主要原因。
染色體異常的原因
物理因素:由于染色體不分離,電離輻射引起了人們的注意。實驗表明,長期電離輻射容易導致雙絲粒染色體異位、缺失等染色體畸變。
化學因素: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會接觸到各種化學物質,有些是天然產品,有些是合成的,它們會通過飲食、呼吸或皮膚接觸進入人體,然后導致染色體畸變。
生物因素:病毒處理培養中的細胞時,常引起多種染色體畸變,包括斷裂、粉碎和交換。
母齡效應:老年孕婦卵巢功能退化,卵子可能發生許多衰老變化,影響成熟分裂中染色體之間的關系和分裂后期的行動,促進染色體之間的不分離。
遺傳因素:染色體異常可表現為家族傾向,這表明染色體畸變與遺傳有關。
自身免疫性疾病:在染色體不分離中起著一定的作用,如甲狀腺原發性自身免疫抗體的增加與家庭染色體異常密切相關。
治療和預防
治療
染色體異常治療困難,療效不滿意,治療先天性智力障礙無有效藥物,可嘗試中藥治療和康復訓練。
孕前預防
預防對治療困難更為重要。預防措施包括遺傳咨詢、染色體檢測、產前診斷和選擇性人工流產。
孕期羊水診斷
如果胎兒有問題,至少要盡快發現。羊水診斷是檢查胎兒是否有先天性染色體缺陷的一種方法。
染色體數量異常導致流產
有些女性自然流產,去我們的診所檢查,經常發現胚胎染色體異常,如染色體數量異常。他們想知道:“我們夫婦的染色體很正常,為什么會這樣呢?”事實上,這種情況很常見。
如果夫妻雙方真的發現染色體有問題,人群中的發病率相對較低,但染色體在不孕、胎兒停止或自然流產的患者中仍會發現異常。
以自然流產為例,原因很多,其中之一就是染色體異常,是指夫妻或其中一方或流產胚胎絨毛染色體異常。
染色體數量畸變的發生主要是由于父母一方的配子形成或妊娠早期受精卵卵裂時染色體不分離,導致染色體增加或減少一個,即三體或單體。也就是說,這次懷孕是精子或卵子的問題,而不是夫妻自己的染色體原因。染色體數量異常是胚胎早產的主要原因,因為染色體數量異常的胚胎遺傳缺陷大,致死性高。
畸形兒也由染色體異常引起
據國內外統計,染色體異常占流產胚胎的40%~60%,占死產嬰兒的8%‰。染色體平衡易位在各種染色體異常中較為常見。染色體平衡易位是染色體結構的重組,基本不涉及遺傳物質的丟失。因此,攜帶者表型正常,臨床體格檢查無陽性體征,往往無法及時正確處理。只有通過細胞遺傳學分析,才能正確合理地解釋這類婦女的妊娠失敗和生育畸形。我國一般人群染色體異常發生率為0.5%~1%,而有不良孕產史者染色體異常發生率明顯高于一般人群,文獻報道發生率為2%~10%。
染色體平衡易位攜帶者在生殖減數分裂過程中可能缺失或重復染色體。與正常配子結合后,子代可以完全或部分形成三體或單體,大部分無法生存,導致流產、畸形、死產等。平衡易位攜帶者的表型很正常,但在配子形成過程中,其中一種是完全正常的合子,子代正常;一種是平衡易位攜帶的合子,理論上可以形成18種不同的合子。一般來說,由此發育的個體表型是正常的,但也會導致畸形或流產。其余16種合子,或部分缺失,或部分重復,分別表現為流產、死產和畸形,無法存活。
如果成年人有染色體異常或老年準備懷孕,建議使用第三代試管嬰兒PGS技術篩選胚胎。
胚胎是一種小種子,落入正常的子宮內膜,以健康生長。慢性子宮內膜炎是一種持續而隱蔽的炎癥,可影響胚胎的植入和發育,導致不孕、復發性流產、反復胚胎植入失敗等問題。 慢性子宮內膜炎相對“隱藏”,有時沒有臨床癥狀,也會引起月經延長、月經期間出血、慢性盆腔疼痛、性疼痛、白帶增加等不適,對日常生活影響不大,“忙著忘記”。了解一種疾病,從了解它的原因開始。 目前,微生物感染是子宮內膜炎的主要原因。子宮腔內的主要微生物是乳酸桿菌,它們與人體免疫系統保持動態平衡。當致病微生物“闖入”,破壞子宮腔內的微環境時,就會引起炎癥。這些導致子宮內膜炎的“不速之客”可能包括大腸桿菌、葡萄球菌、結核分枝桿菌、支原體等。 專家提醒:有宮內節育器植入史、既往流產史、雙側輸卵管阻塞史、月經延長等的婦女是慢性子宮內膜炎的高危人群。 隨著宮腔鏡和組織病理學的普及,越來越多的慢性子宮內膜炎被診斷為: 1、宮腔鏡 宮腔鏡可直接觀察子宮內膜。目前公認的慢性子宮內膜炎的特點是:子宮內膜間質水腫;局灶或彌漫性子宮內膜充血(“草莓征”);子宮內膜微小息肉,局灶性或彌漫性子宮內膜充血息肉。 2、組織病理學檢查 目前,組織病理檢查子宮內膜間質漿細胞浸潤是診斷慢性子宮內膜炎的金標準。通過宮腔鏡定位活檢,活檢標本為漿細胞CD138免疫組化染色是診斷的首選。 治療慢性子宮內膜炎: 1.目前國內外公認的治療方法是口服抗生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妊娠結果。常用的藥物有多西環素、甲硝唑或左氧氟沙星,用于嚴重復發CE;細菌培養時,根據藥敏結果選擇用藥;口服至少2周。 2、治療原因。積極治療原發病,如子宮內膜異位癥、子宮內膜息肉、輸卵管積水等,可行藥物治療、宮腔鏡、腹腔鏡手術治療。 如有異常子宮出血、月經不調,調節月經:人工周期(雌激素) 孕激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