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發(fā)性流產的病因篩查是一個令人頭痛的問題。除了非常明確的原因,如父母或胎兒染色體異常、抗心磷脂綜合征等,許多測試結果與流產之間的關系不太確定
復發(fā)性流產的三個診斷步驟
流產是指妊娠28周前終止,胎兒體重在1000克以下的人。臨床確定的流產多發(fā)生在妊娠8周前,少數發(fā)生在妊娠12周后。
如果你連續(xù)兩次或兩次以上自然流產,不包括生化妊娠,臨床上稱為復發(fā)性流產(RSA)。
隨著妊娠丟失次數的增加,自然流產的風險增加。第一次妊娠流產的風險為11%~13%,第二次妊娠流產的風險為13%~17%;有三次以上連續(xù)自然流產史的患者,再次妊娠后胚胎丟失率接近40%。
復發(fā)性流產的診斷步驟
對于復發(fā)性流產的診斷,目前還沒有統一的標準診斷過程,主要是因為復發(fā)性流產的病因非常復雜。
目前的研究表明,復發(fā)性流產的主要原因包括:遺傳因素、生殖道解剖結構異常、內分泌異常、生殖道感染、血栓前狀態(tài)和免疫因素;其他因素包括男性因素、環(huán)境因素、生活習慣、身體疾病、心理因素、藥物因素等;此外,約50%的患者原因不明。
對于復發(fā)性流產患者,我中心推薦基于病因的系統診斷策略,分為三個步驟進行篩查,避免過度檢查和綜合篩查的浪費:
第一步:
1遺傳因素篩查:
?夫妻染色體異常:普通人出現的概率約為0.2%,RSA夫婦出現的概率高達4%。常見的異常有染色體相互平衡易位、羅氏易位等。
?胚胎染色體異常:早期自然流產后胚胎染色體異常的發(fā)生率約為50%,主要是染色體非整倍體。
建議采用高通量遺傳檢測技術(如高通量遺傳檢測技術(如)NGS,array CGH,SNP array)染色分析不僅可以避免細胞培養(yǎng)失敗引起的無法診斷,還可以發(fā)現一些小片段的缺失或重復。
第二步:
1.生殖器官解剖結構篩查:
?B超檢:常規(guī)監(jiān)測排卵情況是否正常,是否有宮腔粘連或子宮畸形。
?宮頸功能檢查:對于有晚期流產史的患者,了解您是否有宮頸功能不全或宮口松弛。
?宮腔鏡或腹腔鏡檢查:必要時對生殖道畸形患者進行宮腔鏡或腹腔鏡檢查和治療。
2內分泌代謝因素篩查:
?基礎體格檢查:包括生長發(fā)育、體重指數、腰臀比等。
?五項基本激素檢查:FSH、LH、E2、T、PRL檢查。
?甲狀腺功能檢查。
?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
3免疫因素篩查:
?抗磷脂綜合征相關指標檢測:包括抗心磷脂抗體(ACA)、抗β2GP1抗體,抗狼瘡抗體。
?其他自身免疫抗體:如抗核抗體、抗雙鏈DNA抗體等。請參考其他免疫抗體。AsAb,EmAb,AoAb如果自身免疫抗體超過三種抗體陽性,就要引起重視。
第三步:
1血液高凝狀態(tài)篩查:
?凝血功能檢查:如凝血試驗、D二聚體、血小板聚集率等。
?遺傳性血液高凝狀態(tài)檢查:必要時檢測凝血因子V變異、凝血酶原基因突變。
2原因不明:包括同一類:
雖然醫(yī)學在不斷進步,對流產原因的研究也在不斷深入,但即使對RSA患者進行系統全面的篩查,仍有約50%的患者病因不明或不確定。我們不建議過多解釋無意義的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