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事情發生在南北朝的北魏,當時洛陽城被沙塵暴襲擊,能見度很低。北魏權臣爾朱兆利用這種天氣奔襲至洛陽下,在守城人還沒有反應過來時拿下洛陽城。
這種沙塵被稱為黃塵,這個很好理解,因為沙子起風鋪天蓋地時就是黃色的,俗話說黃沙遍地。
知常容由黃塵想到了紅塵,紅塵什么意思,估計對于外國人來說理解起來比較困難,但對于中國人來說,這一點也不難。紅塵就是指我們現在生活的俗世。為什么稱紅塵為俗世,難道真的有紅色的灰塵?
第一個問題,這個世界上真有紅塵嗎?
這里出現“紅塵‘,這是四方之地的人來此交易,人來人往導致太多的塵土揚起。紅塵出現意味著這是一片繁華而熱鬧的交易景象。
杜牧的《過華清宮絕句三首·其一》中寫道: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這個“紅塵”顯然也是塵土,但不是鬧市里的。
看來“紅塵”還真是有的。
第二個問題來了,紅塵是怎么來的,為什么不是黃塵?
古代的市場路面沒有硬化,全是泥路,人多了,自然會揚塵,揚起的應該是黃塵,為什么古人會選擇紅塵作為鬧市的代名詞呢?
這是古代的交易習慣。
日中也就是正午之時,古代沒有手表,大家看時間也主要看太陽為主,太陽正猛之時,人們在市場的交易達到最高潮。此時揚起的灰塵是一層薄薄的,不像昨天北京那種黃沙蓋地。薄薄的塵氣再加上太陽的折射,看上去的確有一種“紅塵”的感覺。
一騎紅塵,這個紅塵顯然因為騎手快速地帶著荔枝送往長安,好以最新鮮的狀態送達楊貴妃之口。此時因為馬的速度太快揚起的塵土也是薄薄如煙,再加上太陽的折射,的確也有“紅塵”的感覺。
所以古代才能“紅塵”形容還是挺貼切的,用青塵、黃塵反而不太合適。不同場景出現的“紅塵”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太陽照射。
鬧市是我們進行交易和獲得自己所得的地方,“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這是《史記貨殖列傳》中所說,所以拿紅塵來形容這個俗世還真是挺貼切的。我們在這個俗世中生活也是往來取自己之所需。有時欲求而不得時,痛苦和煩惱就會出現。
紅塵代表俗世大約在宋代就已經十分明顯了,朱熹寫過一首《秋月》中出現的“隔斷紅塵三十里,白云紅葉兩悠悠”,這里的“紅塵”是俗世的代名詞了,不過宋代“紅塵”并不完全都代表俗世,比如陸游的《鵲橋仙·一竿風月》賣魚生怕近城門,況肯到紅塵深處。
這里的“紅塵”還只是鬧市的代名詞,與《后漢書》那一段話中的“紅塵”相近。
這大概是人們看到最熱鬧市場上出現紅塵,然后用紅塵代表鬧市,再慢慢變成俗世的代名詞,從東漢到宋朝,這一路走來也是挺久遠的。
為什么“紅塵”是形容鬧市最貼切的?
“紅”就是古代說的五種顏色青、黃、赤、白、黑中的赤色。
赤色屬南方,屬火,比如我們常用的詞語“紅紅火火”其實紅紅和火火就說的是一件事情。類似太白金星,太白與金星就是同一個意思。
這個“紅”字就點出交易的時間是日中,最熱的時期,而且也描繪出交換的場景很火熱,同時也表達那種蒸蒸日上的市場狀態。整個鬧市的情況一個“紅”就能完全概括了,我們用文字去解釋反而不如“紅”字表達得周全。這就是中國文字的厲害之處,以一字足以表達。反觀現在大量的詞、句雖然意思更直白,但表達力似乎弱于古代。
有人對孔子的“天下大同”很難理解,你去紅塵中看看,去鬧市看看你就知道什么叫“天下大同”了。
四面八方來的人們,語言、文化可能不同,膚色也可能不同,交易的東西也可能不同,來市場交易的目的也可能不同。雖然處處不同,但他們在這個“紅塵鬧市”中卻獲得了自己想要的。這一切的基礎是什么?
一個公平的交易規則,而這個規則就是孔子一直想建立的,一生都在奔波之事。禮崩樂壞就是對規則的破壞。孔子一生想理順紅塵之規則,打造一個真正的“紅塵”。
你想象一下孔子坐在飛馳的馬車中,馬車揚起的塵土在太陽的照射之下,那就是"紅塵"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