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鄰里公約(小區鄰里公約范文)

shiyingbao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加強社會治理制度建設,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


高新區針對各社區人口多、流動人員大、人員結構復雜、治理相對困難的區情實際,由區黨工委政法委會同區社會事業局牽頭,積極探索社會治理能力和體系現代化,在社區建立起以小區為單位的網格化社區“微治理”格局。堅持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健全“三治融合”,在社區“微治理”中形成了條塊結合、上下聯動、德治、法治、自治相結合的基層社會治理格局。

 


其中提供了典型經驗的天璽路社區,以小區黨小組為核心,物業公司、轄區單位、業主代表參與的“一核多元、多元共治”小區微治理機制,激發居民自治意識,將各小區打造為“有黨組織、有自治組織、有平臺、有公約、有活動”的“五有小區”,實現了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鄰里家園建設,社區還摸索出了治理、服務雙提升的“三微工作法”。

 



黨建核心、多元共建,搭建社區“微平臺”


社區在黨支部引領下,在較大小區通過民主選舉率先成立“黨小組”,黨小組成員由小區網格員、居民小組長、樓棟長、物業公司、業主代表、駐區單位、社區民警中的黨員和小區居民黨員組成,黨小組主導建立 “鄰里議事會”。通過“微平臺”充分挖掘小區中的杰出鄉賢、文體達人、公益熱心人,成立慈善類、矛盾調解類、文體類及各種公益類社區社會組織二十余家,充分發揮各自功能、融入社區“微服務”體系。

 


居民為主、多元參與,開展小區“微協商”


在小區黨小組領導下,小區“微協商”以“一事一議”解決和維護居民合法權益,化解各類不和諧因素,促進小區資源共享。自“微協商”開展以來,確定了黨小組和鄰里議事會隊伍組建、協商機制、協商范圍,小區內環境衛生所涉及集體利益的相關事務、小區內公共安全防范所涉及的相關事務、小區內社區社會組織的成立、發展、培育及其活動開展事宜等十項議事目錄。確立了“議題收集”、“確定議題”、“會前準備”、“召開會議(陳述、討論、表決、公示)”、決議執行監督、資料整理歸檔的議事流程,共同商討小區安全、衛生文明、管理制度、設施改造等事項的解決方案。

 


一事一議、多元共享,實現鄰里“微服務”


新型基層治理讓自治嵌入居民日常生活,議事會充當黨組織與群眾的橋梁,引導物業、業主與熱心人士共商制定了《鄰里公約》《車輛停放公約》《小區寵物飼養公約》《房屋漏水維修公約》等。微治理平臺搭建以來,按照“小型、多樣、經常”的原則,先后組織了敬老象棋聯誼賽、公益理發、《寶雞挖坑》海選賽、迎新春書法展、冬日送暖公益慰問、圖書角捐書、臘八主題等多項活動,參與活動人數達到上萬人次。

 


高新區的社區“微治理”探索,在推行黨的領導、凝聚居民參與、調和鄰里關系,培養居民遵德守法、共商自治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具有良好的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