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地滿紅花紅滿地(地滿紅花紅滿地下聯(lián))

shiyingbao

我回文

回文是一種使詞序往復的修辭手法,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運用已久。東晉十六國時期,陶都的妻子蘇慧被前秦的周琴刺殺。原詩有840個詞。后人在中心空的方格上加了一個“辛”字,共841個字,縱橫29個字。近8000首詩可以用豎、橫、斜、正的方式組成,很神奇。

回文詩在回文詩的基礎上,發(fā)展變化了許多模式。有的是這句話的回文,比如廈門鼓浪嶼的漁府普蓮:

鎖住山頂?shù)拿造F;

天上全是水,尾巴全是水。

匿名回文:

地上開滿了紅花;

天空晴朗湛藍。

以上兩副對聯(lián),上下兩副對聯(lián)沒有區(qū)別。

上下聯(lián)有一些回文,就是上聯(lián)反讀為下聯(lián),比如北京天然居餐飲聯(lián)盟:

客人生活在大自然中;

我居然是天上的客人

這句對聯(lián)可以展開成這句話的回文:

客人生活在大自然中,其實是天降來客;

人過大佛寺,寺佛大。

還有倒讀回文:

到處送花;

雨,春天的樹和藍天。

看完后,變成了一副新對聯(lián):

春天連天空都是綠色的,樹木都在下雨;

地上開滿了紅色的香花。

還有一些寫好的回文,如葉明的書名、杭州西陵印刷社、四館的照片:

面對眾生,環(huán)水抱山川;

心連心,因為人與人之間傳遞。

如果之前的回文基本都是文字游戲,這種偏回文可以用在正式場合。

頂針,又稱頂針、對聯(lián)或?qū)β?lián),是一種非常古老的修辭手法,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比如《尚書》第一篇《堯典》說:“以誠為德,可以親九族。九族和睦,百姓平等。人民光明和諧。”頂針手法常用于后世詩詞,在對聯(lián)中也有一些用例。

對聯(lián)運用頂針手法,大致可分為句間頂針和句中頂針兩類。

句間頂針,如這幅著名的彌勒寺對聯(lián):

大肚子可以容納世界容納不下的東西;

張開嘴,嘲笑世界上可笑的人。

另一個例子是舞臺對聯(lián),其中頂針用于兩個連續(xù)的地方:

看著我,看著我,我不是我;

誰裝誰像,誰裝誰像。

據(jù)說徐渭應該是杭州知府的對口,給出三個頂針:

寶坻塔,塔頂如筆,筆寫天下;

有了金橋,橋洞是圓的,圓的像一面鏡子,鏡子照著各國。

以上對聯(lián)均為短句。有些對聯(lián)只在一兩句中間用頂針,如彭題的《江心玉齋酒窖:

快樂也是一樣,人不想開心,開心就是煩惱;

人生不偉大,但人生不辛苦,辛苦才是身體好。

天后蓮:

茫茫大海,到無垠的岸邊,望天,天高;

當風吹來的時候,它可能是危險和可怕的,但是在我害怕之后,我害怕它。

第二類是一句話中的頂針,如潮州雙鐘寺聯(lián):

石國·吳雙·石國;

忠臣不是忠臣。

又如《聯(lián)言》,劉在其中寫了元宵對聯(lián):

愿富者十塊錢斗米,官享民樂業(yè);

一個美好的夜晚是一個珍貴的時刻,每個月都會發(fā)生變化。

你也可以把句間的頂針和句中的頂針結(jié)合起來:

保持對道路的赤子之心,窮則思變;

萬物皆有其份,但無一物超出其份。

另一個例子據(jù)說是祝枝山的句子和唐伯虎的對偶的頂針:

水車水,水隨車走,車停水;

范,范,范,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