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日本法西斯(日本人烤嬰兒吃圖片)

shiyingbao

日本舉辦殺人比賽

細菌實驗、舉辦殺人比賽,甚至連自己人也不放過,神風特攻隊不惜用隊員當作武器,也要與敵人同歸于盡,這就是戰爭中的日本。日本的好戰是有著悠久歷史的,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人徹底暴露了民族性格里最具獸性的一面,所以我們后來都以“有小禮而無大義”來形容日本。

也就是說,日本人雖然在日常小事上能做到恭敬、謙卑,但在民族大義上,反而毫無人性,堪稱是人類道德的洼地。在二戰期間,同為法西斯的德國軍隊也以殘暴出名,“蓋世太保”的鐵血手段自然不用多說,在前線打仗的德軍也經常虐殺敵人,不僅如此,他們曾經還屠殺了百萬猶太人,堪稱是歷史上最大的民族滅絕案件,德國也為此背負著多年的罵名。但是,只要提到最毫無人性的軍隊,幾乎所有的答案都指向二戰期間的日軍,鮮有提及德軍,那這是怎么回事呢?兩個本質上都為法西斯主義支配的軍事大國,為什么日本就要比德軍更加兇殘呢?

 

日軍

首先,我們必須得知道,“兇殘”是一種直觀印象,這遠非數據所能體現,更多的是反映一支軍隊手段之殘忍,而在這方面,在日軍突破下限的各種操作面前,德軍顯然難以望其項背。

殺人的戰爭有很多,殘暴的統治者也不少,可是縱觀近代各個國家,也很難找出像日本人一樣違背人類倫理、無底線的虐殺,這在二戰中屢見不鮮,大規模發生后,讓世界逐漸由震驚變為麻木。

 

德國集中營

我們都知道,德國修建了集中營,關押被捕猶太人,這些猶太人雖然很多吃不飽、穿不暖,但所受虐待仍然是我們可以想象的,即便是被殺死,也是使用毒氣等手段,雖然仍然值得譴責,但和日本相比,卻是小巫見大巫。

 

慰安婦

1938年春季,江蘇省的一個名為上岡鎮的小鎮遭到了日軍的入侵。到達這里后,日軍第一件事不是駐扎軍隊,也不是掠奪糧草,而是將鎮上所有300余名婦女盡數抓走。而這僅僅是噩夢的開端,在接下來一周時間內,日軍將這些手無縛雞之力的女性當作取樂的工具,如果不聽從就用刺刀和子彈伺候。

在羞辱完女性之后,日軍又抓捕了所有的壯年男性,令其去充當日軍當地工程的免費苦力,隨意打罵成為了家常便事,只要有人不服從就被當做新兵練膽的工具,被活活折磨致死。南京大屠殺之殘忍舉世皆知,30萬中國平民死在日本的尖刀之下,這筆血帳可能日方永遠也無法償還,但除了南京大屠殺,還有無數個像上岡鎮這樣的邊陲小鎮,他們的遭遇或許沒有南京大屠殺知名,但也通過各種途徑記錄下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日軍不以為恥,反以為榮,特意拍攝殺人的照片,甚至將其刊登在報紙上,當成功勛來紀念,這才留下了罪證。

 

特意拍攝殺人的照片

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日本人的殘忍是骨子里的,他們行兇之時從來不感到愧疚,反而能從中取樂,這也是他們和德軍最大的區別,德軍雖然遭到希特勒蠱惑,但他們作戰是為了榮譽,雖然這個“榮譽”需要打一個引號,而日軍則是因為國內經濟凋敝才出來侵略他國,妄想打造所謂的“大東亞共榮圈”,因此,日軍的每一個動作都是為了利益,利欲熏心下,日本人紛紛投軍,意圖也很明顯,就是為了在其他國家放縱自己的獸欲,這才燒殺搶掠、無惡不作。

 

全球遭遇經濟危機

二戰前夕,全球遭遇經濟危機侵襲,很多國家的境遇甚至不如日本,那么為什么只有日本才展現出如此反人類的一面呢?

 

《菊與刀》

這與日本一脈相承的文化息息相關。有一本記述日本文化的著作,是美國文化人類學家魯斯·本尼迪克特創作的《菊與刀》。我們印象中淡雅的“菊”和冰冷的“刀”作為了一組矛盾的意象,揭露了日本人骨子里冷漠、尚武、兇殘的一面——他們對待上級絕對服從,但對待平民卻無比殘忍。

其實,這在他們的觀念中,屬于十分正常的現象。

因為日本人和其他民族有著一個顯著區別,他們的文化個性中沒有“罪感”,所謂罪感,就是我國古語中的“勿以惡小而為之”,中華民族一向講究不作惡,同時“勿以善小而不為”,更加突顯了中華民族的底蘊之深厚。我們都知道,日本文化是中華文化的“子嗣”,唐朝時期東游的中國人為還未開化的日本起到了“啟蒙教育”的作用,但日本人所繼承的中華文化殘缺不全,很遺憾,對罪惡的警惕并沒有印入他們的民族基因之中。

恰恰相反,支配日本人的是所謂的“恥感文化”,說白了就是害怕被上級看到了丟臉,所以我們經常聽到日本軍人自殺的報道,其實這并非因為他們有多么懂得自省,而是在上級的權威面前,不知道如何面對自己的錯誤,只能選擇自殺來逃避。從心理學角度而言,這是一種懦弱的表現。

 


害怕上級對應的便是壓迫下級,等級觀念是日本文化的另一個重點。大家知道除了中國人,被日軍欺壓最慘的是誰嗎?正是日本人自身,所有老幼病殘孕、無法參軍之人都成了日軍“魚肉”的對象,強行征召慰安婦入伍甚至被寫進了日本法律,可見在日本,層層壓迫才是常態,甚至連新兵也不例外,在太平洋戰場上,一艘由沖繩島駛來的日本軍艦中,就傳出過三十余名新入伍士兵被虐待致死的消息。

 

英國首相丘吉爾

等級觀念深入人心的惡果就是,身處最底層、毫無反擊之力的平民成了日軍最愛屠殺的對象。英國首相丘吉爾曾經這樣形容日本軍隊,“德國士兵殺戮目的是消滅敵人有生力量,意大利士兵殺戮目的是爭奪土地,而日本士兵殺戮沒有任何目的”。的確,受文化驅使,日本人毫無同理心,這是的人命對于他們來說真的是如“草芥”一般。

尤其是在侵略中國的時候。作為長久以來在中國身后“亦步亦趨”的日本,對于中國,他們是又崇拜、又仇恨,心態極其扭曲,導致他們產生報復心理,打仗甚至不為勝利,就是為了多殺幾個手無寸鐵的平民。

 

抗日戰爭

我們從二戰后總結的數據也可以看出,抗日戰爭中我國軍隊傷亡380萬人,平民死傷3100萬人,兩者合計為約3500萬人;而蘇德戰爭中,蘇軍傷亡總計達到了2960萬人,而傷亡平民數字為1700萬人,合計約4640萬人。軍人傷亡的比例分別是11%和64%,如此直觀的差異難道還不足以說明問題嗎?

更為嚴重的是,日本軍國主義政府利用和強化了這一民族性格,他們將“服從”二字覆蓋到日本國內的每一個角落,整個國家無異于一部戰爭機器,每個人都為了戰爭而活。為了支援前線軍備,日本國內甚至搜刮孤寡老人的存款,將恐怖統治推到了前所未見的高點,對他國人殘忍,還可以看作是戰爭的必須手段,而對本民族也如此麻木不仁,只能用“禽獸”二字來形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