佝僂病俗稱“軟骨病”,主要是由小兒體內缺乏維生素D導致。如不進行有效治療,患兒就可能出現骨骼畸形問題。那么,佝僂病的病因是什么?佝僂病有哪些癥狀?佝僂病是否能治好呢?另外,又該如何預防佝僂病呢?
什么是佝僂病
此癥又稱VD缺乏性佝僂病,俗稱“軟骨病”,是一種以骨骼病變為特點的全身、慢性、營養性疾病。多發于2歲以內的嬰幼兒,簡單地來說,由于孩子體內缺乏VD,從而導致鈣、磷代謝紊亂,骨骼鈣化不良。一般情況下,患兒大多會出現生長遲緩、低鈣驚厥、萎靡等現象。也可能會在嬰兒期發生呼吸道感染的情況,如果情況比較嚴重,可能會引起骨骼畸形。
佝僂病的潛伏期一般較長,由于其發病較慢,不易及時發現。佝僂病患兒自身抵抗力較差,容易引起肺炎、腹瀉等疾病,對其生長發育造成影響。因此,對于家長來說,要積極做好佝僂病的預防工作。
佝僂病的病因
1.攝入VD量不足
孩子生長發育所攝入的VD(外源性),大多來自于食物。在通常情況下,食物中的VD含量不能滿足小兒生長發育的需要,如果母親喂養不當,就更容易造成維生素D的缺乏。
2.陽光(紫外線)不足
紫外線照射為孩子獲得充足VD3(內源性)的重要途徑。充足的室外活動,使得孩子的皮膚暴露在紫外線下,從而獲得足夠的VD3。而由于存在城市高樓遮擋、空氣環境污染等情況,也使得部分家長不愿意待孩子進行戶外活動,導致孩子整日閉門不出。
3.生長發育速度過快
由于寶寶生長發育過快,其體內的VD含量不足以供給其生長發育的需要,在這種情況下就使得寶寶患佝僂病幾率加大。相對于正常的孩子而言,早產兒、雙胞胎、患有疾病的孩子更易患佝僂病。
4.慢性疾病和藥物的影響
如果寶寶患有慢性疾病等癥狀,在服用藥物的時候,可能會影響鈣、磷的吸收,從而導致佝僂病。
5.食物中鈣、磷含量不足或比例不當
母乳中所含的Ca、P比為2:1,寶寶攝入營養更易吸收;而牛奶中因磷含量過高,反而不易被寶寶吸收。所以,采用牛奶喂養的寶寶其患佝僂病的幾率較高。
佝僂病的癥狀
佝僂病常見于嬰幼兒,尤其是處于3~18個月的寶寶。初期表現多以精神癥狀為主,主要表現為急躁不安、睡眠淺、容易發脾氣、多汗引起的枕禿現象。如果不進行有效治療,可能會導致患兒出現骨骼變形,甚至畸形。
· 1歲以內的嬰兒
最初,3—6個月時,患兒會出現顱骨變薄、前囟邊緣軟的情況。在患兒額骨以及頂骨中部的位置會出現逐漸變厚的現象,如果用手摸,在骨縫周圍會有“乒乓球”似的觸覺。待寶寶7、8個月大時,頭圍增長較為正常,頭呈“方顱”狀。在胸廓肋骨和肋軟骨交界的地方,骨骼呈圓形串珠突起狀,一般被稱為“肋串珠”,甚至會出現胸骨前突和肋緣外翻情況;如果是癥狀嚴重的寶寶,其手腕以及足踝等部位會呈現鈍圓形環狀隆起狀。
· 1歲左右的兒童
患兒的胸骨和附近的軟骨會呈現“雞胸樣”,更為嚴重時,在患兒的胸廓下沿處會形成水平凹陷,通常稱之為肋膈溝或郝氏溝。
· 大于1歲的兒童
患兒可能會出現前囟門過大而且閉合延遲等情況。在行走的時候,寶寶的兩腿會偏向內側或者外側彎曲,呈現“O”形或者“X”形。同時孩子也可能出現長牙時間推遲,容易形成蛀牙等情況。
如何預防佝僂病
1.注重孕期保健
對于母親來說,為了預防先天性佝僂病,孕育出健康的寶寶,在懷孕期間應加強營養,多食用富含VD以及蛋白質食物。也可以多曬太陽,或者遵循醫囑服用VD制劑。
2.母乳喂養
母乳中除了含有豐富的營養,還含有提高寶寶免疫力的抗體。不僅如此,母乳中含有的Ca、P比例適當,能夠很好地為寶寶所吸收,從而減少患佝僂病的可能性。
3.勤曬太陽
日光浴被認為是補充VD最為經濟、安全的好方法,可有效防治佝僂病。一般來說,寶寶滿月即可開始曬太陽,之后可逐步增長時間。建議每天堅持2小時,便能滿足小兒對VD的需求。提醒大家,夏季時應避開中午時段,最好才樹蔭下進行,切勿日光直曬;而冬季最好走出家門,不要隔著玻璃沐浴陽光,防治紫外線被其吸收。
4.補充維生素D
寶寶每天服用400-600單位的VD,被認為是合理的生理需求量,可有效預防佝僂病。一般來說,如果是混合喂養的寶寶,可以在其出生兩周之后合理的添加VD。最好在咨詢醫生之后,再確定所需補充的劑量。體質較差,出現營養不良以及生長發育過快等癥狀的孩子更要注意及時補充VD,避免患上佝僂病。
佝僂病的檢查
一般通過對血Ca、P、骨源性堿性磷酸進行檢查,即可診斷是否患有佝僂病。具體的解決方法有血生化檢查、尿鈣檢測、X線骨齡攝片等。
· 實驗室檢查
1.血生化檢查:其結果可作為早期診斷一個重要指標。
2.尿鈣測定:患兒會出現堿性磷酸酶的排泄量升高的情況。一般來說,經多次檢測才能得到更為準確的結果。
· 其他輔助檢查
1.X線骨齡攝片:通過該檢查,可以發現患兒骨齡落后。
2.長骨骨骺端X線攝片:通過該檢查,可以發現骨骺端增寬、骨質疏松等異常現象。
佝僂病能治好嗎
治療佝僂病主要通過補充VD,并且使用鈣劑來加以輔助。目的是為了防止骨骼的畸形和復發。根據患兒在不同時期的狀況表現來分為早期、活動期以及恢復期,所采取的治療方式由所不同。
· 活動期佝僂病
為了控制患兒的病情活動和預防畸形,需要根據其臨床的具體表現進行積極治療。
1.輕度
服用VD20-30萬IU,需要1次口服或者肌注,每隔1個月,可以再服用1~2次,與此同時,可持續服用1-2個月的鈣劑,每天2-3次,每次0.5-1克,持續服用1~2月。
2.中度、重度
維生素D20-30萬IU需要1次口服或者肌注,每隔1個月,可以口服或肌注2-3次;鈣劑可持續服用2-3個月,每天2-3次,每次0.5~1克。
· 恢復期佝僂病
可以通過勤曬太陽和增加營養的方法。這一時期,可以停止服用維生素D,但是要注意的是,為了防止復發,冬春季節需服用維生素D20-30萬IU,一次性口服或肌注。一般有效期為2-3個月,為避免出現VD中毒,應當停止維持劑量口服,平時勤曬太陽便可。
佝僂病的治療誤區
1.不是所有孩子都缺乏維生素D
VD對兒童的成長發育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也被認為是預防和治療佝僂病的主要藥劑。對于兒童來說,通過曬太陽和從日常飲食中獲取VD遠遠不夠,需要服用適當的VD來補充。由于目前市場上的嬰幼兒奶粉、食品中都富含VD,家長還會給孩子服用一些VD制劑,所以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缺乏VD。如果VD補充不當,嚴重會導致VD中毒。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們對佝僂病的重視,臨床上典型的佝僂病患兒已經越來越少。
2.多汗、枕禿,不一定是佝僂病
此癥患兒一般在夜里會出現持續出汗現象,且伴有酸臭味。但是并不是只有佝僂病會引起孩子發生多汗、枕禿現象。如果孩子白天處于興奮狀態、活動量比較大的時候,到了晚上睡覺就會出現多汗的現象,由于出汗較多,孩子會不自覺地轉動頭部,以至于會導致枕禿。正常的出汗現象持續時間短,往往在入睡后1-2小時之內。因此,如果家長發現孩子出現多汗、枕禿現象,也沒有必要驚慌,需要根據多種情況來進行分析。
3.謹慎使用魚肝油制劑
不同的魚肝油,配方也不同。作為家長要謹慎使用魚肝油制劑,盡量遵循醫囑,千萬不能憑借經驗給孩子亂吃藥。在保存時候應該注意避光存放,以免維生素D分解變質,從而影響預防佝僂病的效果。
4.及早發現維生素D中毒
若是VD中毒,早期可能會導致出現不愛吃飯、哭鬧、煩躁不安、低熱等情況,之后還會有尿頻、夜尿多、口干舌燥,嚴重還會出現腎衰竭等癥。尤其是對VD敏感的孩子,更可能引起VD中毒。如果每天服用VD4000國際單位,大約持續1-3個月,孩子就會出現VD中毒現象。
5.頭發或尿鈣檢查,以及血鈣和血磷測定
通過頭發或尿鈣檢查(一次性)的方法來診斷佝僂病毫無意義。尿鈣檢測一般需要一天的時間,這樣得出來的結果才會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另外,在佝僂病早期,由于血鈣和血磷比較穩定,所以其結果的測定對于佝僂病來說沒有任何意義。
6.維生素D的每日生理需求量
正常小兒每日需要維生素D400~800國際單位,如果孩子每天能夠攝入差不多的維生素D含量又經常曬太陽,就不需要補充魚肝油。如果體內含有的VD含量不足,可以在醫囑下服用魚肝油,但是時間不宜過長。
7.盡量避免使用大劑量肌肉注射
大劑量VD一般適用于不能夠長期服藥治療,或因其他疾病而影響VD吸收的患兒。如果服用大劑量VD,可能會導致患兒VD中毒,還可能對內臟器官造成損傷,使得患兒抵抗力下降。而對于治療佝僂病,一般服用小劑量的VD即可。
8.補充足量的維生素D還可能患佝僂病
對于佝僂病來說,除了大多數是由于缺乏VD導致,也有少量數是非營養性的VD缺乏性佝僂病。兩者的區別在于,前者通過正規的補充可以達到預防和治療效果,而后者則不然。主要有V-D依賴性佝僂病、腎性佝僂病。一般情況下,這類佝僂病不容易見效,應當到醫院進行必要的檢查和治療。
佝僂病的飲食
· 排骨面條
食材:豬排,胡蘿卜,卷心菜,面條,豬肝,精鹽、味精適量。
步驟:
1.先將豬排洗干凈并且切成塊狀后下鍋,加入適量的清水,等煮沸后清除表面的浮沫.
2.在用小火熬制大約1個小時,將排骨取出。
3.將洗干凈的豬肝剁成泥狀,并將胡蘿卜、卷心菜洗干凈后切成丁狀。
4.將切好的菜丁以及豬肝泥放入鍋中炒至牙黃色。
5.倒入熬好的排骨湯再放入面條直到煮熟,最后再放少許調味品。每天溫服2次即可。
功效:可補腎養血,可用于治療小兒佝僂病。
· 香菇雞
食材:香菇,母雞。
步驟:
1.將香菇和母雞一起用文火煮熟。
2.間隔3-5天服用1次即可。
功效:可補精填髓,促進生長發育,能用于佝僂病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