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ynch綜合征,又稱為遺傳性非息肉性結直腸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屬于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疾病,由DNA錯配修復基因突變引起。除腸癌外,女性患者中子宮內膜和卵巢是腸外惡性腫瘤最好發(fā)的部位[[url=]1[/url]]。部分Lynch綜合征患者以子宮內膜癌、卵巢癌(主要是透明細胞癌和內膜樣腺癌)為首發(fā)腫瘤,這些腫瘤被稱為Lynch綜合征相關的婦科腫瘤,可作為Lynch綜合征首發(fā)或前哨的臨床表現[[url=]2[/url],[url=]3[/url]]。Lynch綜合征相關的分子檢測已有部分病理科開展,但相比較而言,錯配修復蛋白的免疫組織化學檢測更容易在日常工作中實施。錯配修復蛋白表達檢測可作為Lynch綜合征的篩查手段,但目前國內相關研究少見[[url=]4[/url],[url=]5[/url],[url=]6[/url]]。我們應用免疫組織化學方法對150例子宮內膜癌中錯配修復蛋白的表達情況進行了檢測,并與臨床病理參數進行相關性分析,旨在使病理醫(yī)師熟悉錯配修復蛋白表達異常的子宮內膜癌的臨床病理特點,以有利于Lynch綜合征相關患者的進一步篩選。
資料與方法
1.臨床資料:
收集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yī)院病理科2014年12月至2015年8月的子宮內膜癌連續(xù)病例,共計150例子宮內膜癌根治術標本,復閱HE切片及診斷。通過臨床病史及問詢患者獲取家族腫瘤病史及隨訪信息。
2.方法:
標本經4%中性甲醛液固定、脫水、包埋、切片和HE染色。免疫組織化學均采用Ventana Benchmark XT自動免疫組織化學儀(購自Ventana公司)染色。一抗采用Roche公司的錯配修復抗體,包括鼠單克隆抗體MLH1(克隆號:G168-728)、鼠單克隆抗體MSH2(克隆號:G219-1129)、鼠單克隆抗體MSH6(克隆號:44)、兔單克隆抗體PMS2(克隆號:EPR3947)。以每張切片中淋巴細胞的胞核陽性為內對照,PBS代替一抗作為陰性對照。
3.病理檢查:
通過大體觀察記錄腫瘤位置,分為子宮腔、子宮體下段,其中宮體下段是指腫塊以子宮體下段為中心,而不是起源于宮體或宮頸延伸至宮體下段[[url=]7[/url]]。復閱HE切片,觀察以下形態(tài)特點:(1)腫瘤周圍有顯著的淋巴細胞浸潤([url=]圖1[/url]),是指在低倍鏡下容易觀察到腫瘤周圍有顯著淋巴細胞圍繞[[url=]8[/url]]。(2)腫瘤內浸潤淋巴細胞(tumor infiltrating lymphocytes, TIL;[url=]圖2[/url]),僅指位于腫瘤細胞巢內或腫瘤腺體內的淋巴細胞,不包括間質內淋巴細胞或凋亡小體。在淋巴細胞浸潤最多的區(qū)域計數至少10個高倍鏡視野,≥42個淋巴細胞/10 HPF被定義為腫瘤具有TIL[[url=]7[/url],[url=]8[/url]]。(3)腫瘤具有異質性([url=]圖3[/url],[url=]圖4[/url]),是指2種截然不同的病理形態(tài)共存,不同區(qū)域形態(tài)不同,每種成分所占比例至少要達10%[[url=]7[/url],[url=]8[/url]]。
圖1
子宮內膜樣腺癌周圍見顯著的淋巴細胞浸潤,呈帶狀包繞癌巢HE低倍放大
圖2
腫瘤內淋巴細胞浸潤(TIL)HE高倍放大
圖3
子宮內膜樣腺癌(右下),灶區(qū)去分化(左上),分化較好的腺癌與未分化成分截然分開,相互不混合HE低倍放大
圖4
去分化的癌組織由片狀、實性、條索狀腫瘤細胞構成,無任何腺樣結構分化HE中倍放大
圖5
MSH6缺失表達,周圍淋巴細胞呈陽性HE中倍放大
圖6
伴有TIL,腫瘤細胞PMS2缺失表達,但浸潤腫瘤內的淋巴細胞陽性,易判讀為PMS2陽性表達HE高倍放大
4.結果判讀:
錯配修復蛋白在腫瘤細胞核內明確著色視為陽性,任何腫瘤細胞的陽性均視為陽性[[url=]7[/url]]。腫瘤細胞核不著色時判讀為陰性([url=]圖5[/url],[url=]圖6[/url])。淋巴細胞陽性為內對照。
5.統(tǒng)計學分析:
實驗數據采用SPSS 20.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Pearson卡方檢驗和Fisher精確概率法,P
結果
1.一般臨床資料:
150例連續(xù)子宮內膜癌患者,除9例未行盆腔淋巴結清掃術,其余患者均行子宮內膜癌根治術。患者年齡30~84歲,平均年齡55歲,中位年齡56歲。其中Ⅰ型子宮內膜癌(子宮內膜樣腺癌1~3級)共131例,平均年齡54歲。Ⅱ型子宮內膜癌共16例,其中漿液性癌13例(平均年齡61歲),透明細胞癌1例(年齡78歲),癌肉瘤2例(平均年齡56歲)。Ⅰ型和Ⅱ型子宮內膜癌混合型3例,平均年齡58歲。Ⅰ型子宮內膜樣腺癌病理分級比例分別為Ⅰ級58例(44.3%),Ⅱ級60例(45.8%),Ⅲ級13例(9.9%)。臨床分期:131例Ⅰ型子宮內膜樣腺癌中Ⅰ期110例(84.0%),Ⅱ期7例(5.3%),Ⅲ期13例(9.9%),Ⅳ期1例(0.8%)。13例漿液性癌臨床分期分別為Ⅰ期8例(8/13),Ⅱ期1例(1/13),Ⅲ期3例(3/13),Ⅳ期1例(1/13)。1例透明細胞癌臨床分期為Ⅰ期。2例癌肉瘤,臨床分期均為Ⅰ期。混合型癌3例,臨床分期分別為Ⅰ期、Ⅱ期、Ⅲ期。
2.錯配修復蛋白表達結果:
107例錯配修復蛋白表達均質,未見異質性表達。43例錯配修復蛋白表達缺失的子宮內膜癌可以表現為單個蛋白表達缺失,也可以是特定組合的2個蛋白聯(lián)合表達缺失。本組錯配修復蛋白表達缺失43例(28.7%,43/150),其中MLH1/PMS2配對缺失27例(18%,27/150),MSH2/MSH6配對缺失7例(4.7%,7/150);PMS2單獨缺失3例(2%,3/150),MSH6單獨缺失6例(4%,6/150)。
3.錯配修復蛋白表達缺失與臨床病理參數的相關性分析([url=]表1[/url]):
表1
150例子宮內膜癌錯配修復蛋白表達狀態(tài)及臨床病理參數[例(%)]
(1)錯配修復蛋白表達缺失患者更常見合并其他部位惡性腫瘤(卵巢透明細胞癌2例、腸癌1例),錯配修復蛋白正常表達組未合并其他部位的惡性腫瘤,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22)。(2)錯配修復蛋白表達缺失組比正常表達組更常見以下2項病理形態(tài)特征:TIL≥42/10 HPF(P=0.033)和顯著的腫瘤周圍淋巴細胞帶(PP=0.039)。(3)錯配修復蛋白表達狀態(tài)與年齡、惡性腫瘤病史、遺傳性非息肉性結直腸癌相關家族史、腫瘤是否位于子宮體下段、組織病理類型、子宮內膜樣腺癌分級、腫瘤異質性、淋巴結有無轉移和臨床分期等臨床病理參數無相關性(P>0.05)。
4.腫瘤病史及家族史分析:
本組病例中直系親屬及患者本人患有惡性腫瘤的共12例,其中3例患者本人有結直腸癌病史,2例患者直系親屬有結直腸癌病史,3例患者直系親屬有胃癌病史,4例直系親屬患有其他惡性腫瘤(2例子宮內膜癌、1例肝癌、1例胰腺癌)。6例患者錯配修復蛋白表達缺失(缺失組),平均年齡50.5歲,P=0.014)。缺失組中5例可見腫瘤周圍淋巴細胞帶,而正常組中僅1例可見,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21)。腫瘤內淋巴細胞浸潤及腫瘤異質性2項病理特征在兩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url=]表2[/url])。腫瘤部位、浸潤深度、淋巴結轉移及腫瘤分期在兩組間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
表2
12例具有遺傳性非息肉性結直腸癌家族史患者的臨床病理參數及錯配修復蛋白表達狀態(tài)(例)
討論
錯配修復基因的表達和突變檢測作為Lynch相關腫瘤的篩查方法,在國際上已被規(guī)范地應用于結直腸癌患者[[url=]9[/url]]。但對Lynch綜合征相關的婦科腫瘤的篩查模式尚無定論。目前的篩查主要針對子宮內膜癌,篩查年齡有的設定為50歲以下[[url=]10[/url],[url=]11[/url]],有的設定為60歲以下[[url=]12[/url]],也有學者認為不設年齡限制的普遍篩查是最佳方案[[url=]13[/url]]。甚至有研究指出年齡>60歲的患者38%~42%有Lynch綜合征[[url=]14[/url],[url=]15[/url]]。患者年齡不超過70歲時,錯配修復基因突變患者罹患子宮內膜癌的幾率依次為54%(MLH1突變)、21%(MSH2突變)和16%(MSH6突變),患者年齡不超過40歲時,無論何種錯配修復基因突變,其患子宮內膜癌的幾率均不超過2%[[url=]16[/url]]。新近一項基于605例子宮內膜癌連續(xù)病例的研究表明,錯配修復蛋白表達缺失病例中有25%發(fā)生于P=0.014)。此外,在連續(xù)子宮內膜癌病例中錯配修復蛋白表達缺失與年齡無明顯相關性,與部分報道一致。但結合遺傳學背景,同時具有相關腫瘤家族史及錯配修復蛋白表達缺失的患者(可疑Lynch綜合征患者),更多見于50歲以下患者。
錯配修復蛋白可表達于子宮內膜癌組織、淋巴細胞、間質細胞的細胞核中,有時癌組織中陽性染色并不均勻,會有局部表達缺失或胞質著色,但任何一個腫瘤細胞的核陽性都應視為錯配修復蛋白表達[[url=]7[/url]],而胞質著色則判為陰性。因此,對于表達缺失明顯的病例,要仔細辨認陽性細胞是腫瘤細胞,還是浸潤在腫瘤內的淋巴細胞,以免造成結果判讀的偏差。新近有報道MSH6蛋白在罕見情況下可出現異質性表達[[url=]18[/url]],在散發(fā)病例和遺傳性病例中均可出現此種情況。本組病例未見MSH6的異質性表達。對于特別表達模式的病例,應當在病理報告中予以注明,以備進一步檢測和研究。
本組錯配修復蛋白表達缺失43例(28.7%),與國內外文獻報道基本一致[[url=]6[/url],[url=]12[/url],[url=]17[/url],[url=]19[/url]],略低于部分國外報道的45%[[url=]7[/url]]。MLH1/PMS2配對缺失27例(17.3%),MSH2/MSH6配對缺失7例(4.7%),MSH6單獨缺失6例(4%),PMS2單獨缺失3例(2%),MLH1和MSH2均未見單獨缺失。既往報道大約10%~20%子宮內膜癌中MLH1/PMS2聯(lián)合表達缺失,但僅有小部分是因為胚系突變引起,大部分是由MLH1啟動子甲基化造成[[url=]14[/url],[url=]20[/url]]。國外部分報道顯示,子宮內膜癌中應用免疫組織化學方法檢測4種錯配修復蛋白表達,并與錯配修復基因檢測結果進行比較,蛋白表達檢測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分別為91%和88%[[url=]21[/url],[url=]22[/url]],有學者認為當MSH2或MSH6蛋白表達缺失時,即使未進行基因突變檢測,也可提示Lynch綜合征的存在[[url=]10[/url],[url=]14[/url]]。
錯配修復蛋白表達缺失與遺傳學及基因檢測結果異常之間有很高的吻合度,因此推薦將錯配修復蛋白檢測作為初篩手段[[url=]22[/url]]。由于MLH1的啟動子甲基化可造成MLH1缺失表達,因此,MLH1蛋白表達缺失病例應首先檢測啟動子甲基化狀態(tài),只有MLH1非啟動子甲基化的病例才進一步進行MLH1基因突變檢測,而MSH2、MSH6、PMS2蛋白表達缺失的病例可直接進行基因突變檢測[[url=]23[/url]]。MSH6罕見情況下的異質性表達常常合并MLH1和PMS2蛋白的表達缺失(68%)[[url=]18[/url]],具有高頻率微衛(wèi)星不穩(wěn)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high)狀態(tài),可有MSH6移碼突變。PMS2蛋白單獨表達缺失病例中24%的病例無PMS2突變而存在MLH1突變,因此PMS2單獨缺失表達而無相應突變時提示需要進行MLH1突變檢測[[url=]24[/url]]。由此看來,在少見情況下,MSH6、PMS2蛋白表達缺失病例的基因突變情況更為復雜,并非一一對應的關系。
病理醫(yī)師試圖尋找有意義的病理形態(tài)特點,以助于識別和篩選Lynch相關病變[[url=]7[/url],[url=]25[/url]]。目前認為結合年齡、病理形態(tài)可以提高錯配修復基因異常的檢出率[[url=]7[/url]],但有研究顯示,41%的患者未表現出符合Lynch綜合征篩查條件的臨床病理特征(如
本組結果顯示錯配修復蛋白表達缺失病例浸潤深度通常
我們通過檢測子宮內膜癌中錯配修復蛋白的表達情況,初步探討了我國子宮內膜癌患者中錯配修復蛋白的表達方式和缺失率。熟悉錯配修復蛋白表達缺失病例的臨床病理特征,有助于進行Lynch綜合征相關子宮內膜癌的篩查,但Lynch綜合征的最終確認仍需進一步的分子檢測。
子宮內膜, 修復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lián)網用戶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fā)現有侵權/違規(guī)的內容, 聯(lián)系本站將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