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太棒了!一年四季都有的養生秘訣,養好了整年都不生病!

shiyingbao

?

中醫養生一直都講究季節養生,什么時候做什么事情,《內經》上說,人體要順天時,即順五運六氣的變化,其秘決關鍵是順應四時陰陽之氣的變化,人體才能長久地保持健康。

春季養生少酸食甘

春天屬木,肝屬木,酸也屬木。所以,春天一定要少吃酸味。春天是養肝的季節,但養的是肝陽,肝氣升發,把冬天潛伏在體內的病邪宣泄出去。少吃酸才能避免過度收斂,把病邪關在了體內。

春天是生發的季節,生長需要能量。如果你覺得身體虛弱需要補,不要急于去買補藥,首先看看一日三餐,甘味的食品吃得夠不夠,最重要的是,有沒有吃足夠的主食。

甘味不單指甜味,也包括淡味,就是沒什么味道的東西,比如說米、面這些主食。

甘入脾胃,甘味的食物有補中益氣、調和脾胃的作用,米、面、糖類,各種淡水魚蝦、牛肉、玉米、白薯等都是甘味食品。

甘味中的甜味能緩解疼痛和痙攣,虛寒腹痛、胃痛、頭痛、抽筋的時候,喝點糖水就會感覺好些。

甘味中的淡味能利尿滲濕,比如說薏米,眼泡腫或是小腿浮腫的人就可以多吃一些。

甘味還能緩和藥物的毒性。為什么說喝中藥不能放糖,就是怕糖解了藥性。而藥方中,如果有些藥物比較峻烈,就得放一點甘草進去調和一下。

土生金,肺屬金。所以甘味的東西對肺特別好,能潤肺、補肺氣、滋肺陰。肺是統管人一身之氣的。氣虛的人,中氣不足、氣短懶言、愛出汗、愛疲勞,吃點甘味的東西就有補益的作用。

甘為土,土應四季之氣。所以,無論哪個季節,都要以吃甘味食物為主。特別是春天,更要多吃。甘味食品最能補氣血;春天肝氣旺,木克土,容易傷脾,甘味是脾的正味,能補脾。

甘味中,淡味或是微甜的食物是我們應該常吃的。適當的甘味補脾,但過甜則太膩,反而阻滯脾的功能。孩子的脾通常比較弱,需要吃甘味的東西補一下,但千萬不能多吃甜食,吃多了,反而傷脾。孩子應該多吃米飯、面條、粗糧等,這些才是真正養脾、養身體的。

甘味與酸味在一起,就轉化為陰性,有滋陰的作用,比如酸甜味兒的水果;甘味與辛味在一起,就轉化為陽性,有助陽的作用,比如做菜用的大料。

夏季養生少苦吃辛宜午睡

夏天是屬火的,人的心火也最旺,這是養心的關鍵時期。

夏季是生長的季節,心火需要燒得旺一點,以促進新陳代謝。但心火過旺,人的血液循環就會加快,出汗又多,心臟負擔比較重。

夏季午睡最養心。午后是人體氣血循行心經的時間,這時候休息一下就能養好心神。所以,老年人最好每天都睡個午覺,以保護心臟。如果是年輕人,雖然平時你不睡午覺關系不大,但夏天你最好要爭取睡一會兒,哪怕趴在辦公桌上打個盹兒也好。

夏天人的小腸功能旺,人體吸收營養多,也是小孩長身體最快的時候。但夏天熱,人又容易沒胃口,所以,夏天要注意給孩子吃些開胃的東西,保證營養的吸收。

夏吃辛,能養肺金。

辛味,實際上包含了好些不同的味道,麻味、辣味、辛香味,都屬于辛味,它們共同的特點就是氣味濃烈。蔥、姜、蒜、辣椒,各種香料,還有許多氣味獨特的中藥,都帶有辛味。

辛味屬金。五行中金有沉降肅殺的特性,但辛為陽金,反而有上升發散的作用,就像燒紅的鐵鍋,灑點水進去馬上就蒸發了。

辛味最突出的就是它的氣味,辛香四溢,它是往外散的。辛味的作用就是行氣、發散、活血、化瘀,能促進氣血流通,也就是促進人體的新陳代謝。凡是需要祛除外感病邪,或是調理氣血瘀滯、虛寒,都會用到辛味的藥物。

辛味入肺和大腸,能宣發肺氣。氣行則血行,氣血瘀滯的人就要用辛味讓氣血流動起來,一潭死水變成活水,才能有生機。

肺系的病,最常見的就是感冒,而感冒是必用辛味藥物來治療的。風寒感冒需要用辛溫的藥物來發汗,喝點蔥姜水也可以;風熱感冒需要用辛涼的藥物來解表,比如銀翹解毒片,吃白蘿卜也有用,而且要帶皮,因為皮的辛味更濃。

注意,辛味屬陽,不補肺陰,所以肺陰虛的人,比如肺結核,就不要多吃辛味。

辛味入大腸有燥的作用。特別是辛溫的食物發汗作用強,吃多了就會耗傷津液。大便干燥的人不要吃太多麻辣的東西,以免加重腸道缺水的狀況,造成便秘。

辛味能補腎。辛為陽金,補的是腎陽。腎陰虛的人,也就是夜里盜汗、總覺得手心腳心發熱的人,不要多吃辛味。而腎陽虛的人,也就是體質虛寒、手腳冰涼、特別怕冷的人,可以用辛味來補。

一般人認為夏天熱,不能吃辛辣的食物,其實不然。夏天人體毛孔張開,最容易感受外邪,辛味是發散的,能幫助我們祛除表邪,不讓它們停留在體內作怪。還有,夏季熱,人體的陽氣都浮在表面,脾胃相對是寒的,這時候吃點辛辣開開胃,促進脾胃的功能再好不過。而且,辛味有發汗作用,能幫助人體散熱。

從五行生克來說,夏天屬火,火克金,也就是克肺,肺主皮毛,肺氣受制,就容易外感病邪。辛味入肺,就能助肺氣,發散解表。

辛味的藥物也很多。在補藥中,大家最熟悉的補血藥當歸就是辛味的,當歸辛溫,補血作用很強。菊花茶也是辛味的,菊花辛涼,能散風明目。

辛味在三餐中,以調料居多。各種香辣調料像蔥、姜、蒜、花椒、胡椒、辣椒、大料、陳皮,都帶有辛味。現在愛吃辣的人越來越多,甚至許多人無辣不歡,這跟人們普遍體質偏虛、體內濕氣重很有關系。你看小孩就不愛吃辣的,因為他們自身的陽氣已經很足了。

夏天不要多吃苦味。

夏天屬火,人的心火也旺。除了長夏,夏天要少吃苦味,除非你出現了心火癥狀。

夏季心火旺是正常的生理現象。夏天是生長的季節,心火就是要燒得旺一點,才能給身體多提供一些動力,才能促進新陳代謝。

苦味是瀉的,通過瀉下的作用來降心火,相當于釜底抽薪。正常的心火,就是心陽,是人體最寶貴的熱能來源,豈能隨便瀉?

夏天如果害怕心火過盛,不要急于吃苦味的瀉火藥,可以先吃一點酸味。酸味平心火,不是靠瀉,而是靠補。補的是肝陰,肝陰足了,心陰就足,就不怕心火燒過頭。這相當于在鍋里多加點水,下面的火再大也不會把鍋燒干了。傳統的消暑飲料酸梅湯就有這個妙用。

長夏時節,脾最易受傷。

人體的脾和胃組成脾系,屬土,因為吃下去的食物都由它們受納、消化,再化生為氣血。

脾胃又分陰陽,脾為陰土,胃為陽土。

陰土好比河灘地,最怕洪水淹沒,所以脾喜燥惡濕。人體內要是有多余的水分排不出去,就會造成脾濕,影響脾的功能。而陽土好比旱地,需要適時灌溉,所以胃喜濕惡燥。有胃病的人宜多吃稀飯就是這個道理。

廣東人很懂養生之道,吃飯時必定首先喝一碗湯,這是特別養胃的。

有人說,那我喝點水行不行?不行。你別忘了胃喜濕,可是脾喜燥。湯跟水的性質截然不同,它是營養液,喝下去以后能起到開胃的作用,其中的營養又能被脾消化吸收。而清水只會稀釋胃液,影響消化,多余的水分還會給脾帶來負擔。喝含糖的飲料那就更不好了,敗胃口,過甜又會傷脾。

古人說,人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又說,脾為后天之本。

這些話,都是提醒我們脾胃的重要性。一個人,不管他年齡多大,身體多么不好,只要胃口好,能吃能消化,那就不會有大事。

四季都要養脾胃,而中醫說長夏是最需要養脾的時間。每一年的農歷七月是長夏。這個月份特別濕熱,濕氣困脾,人沒有胃口。除了環境的濕氣,人在夏天一般吃的生冷食物比較多,體內的濕氣也很盛,內外交困,脾的功能受制,使人消化不良甚至腹瀉。所以長夏時節要特別注意保護脾,多吃一些健脾利濕的東西,可以用荷葉煮粥來喝,效果特別好。

秋天養生吃酸少辛

秋天屬金,秋風一刮,無邊落木蕭蕭下,一派肅殺、沉降的景象。秋天是收獲的季節,人體也要貯備營養準備過冬,所以秋天要進補。

初秋要補肺氣,肺氣足了,才能把營養往下輸送到腎,化為精氣貯藏起來。這時,你可以多吃一些補氣的東西,比如雞蛋、杏仁,平時就氣虛的話,還可以用黃芪煮粥來喝。

深秋要潤肺滋陰,保養好人體的精氣,不讓無端的虛火給消耗掉。要多吃一些養陰的東西,比如銀耳、枸杞子。

秋吃酸,護肝膽。

酸泛指酸味和澀味,它們對于人體來說,有收斂的作用。

大多數樹木的果實和種子都帶有酸味或澀味,它們往往是植物最富有營養的部分,有收斂的作用,能幫助人體吸收和儲存營養,保護精氣不外泄,特別適合體質虛弱的人。

酸屬陰,酸味入肝膽,補的是肝膽之陰。陰代表水液,也就是說,酸味能促進肝血和膽汁的生成。

酸味入肝,能平息肝火,有利于疏泄肝膽濕熱。酸味補肝血,所以孕婦喜歡吃酸的,因為肝主生機,肝血是胎兒生長的營養來源。

酸味入膽,促進膽汁分泌,可以解油膩、降血脂。肝陽上亢、高血壓、高血脂、肝炎、性情急躁外向的人可以多吃些酸的,而肝氣郁結、氣滯血瘀、憂慮內向的人就不能多吃。

如果你手心腳心發熱,心胸煩熱,又常感覺心悸、心煩、失眠、多夢,那么你就可以吃些酸味的東西。

酸棗就是一味很好的安神養心的藥。因為木生火,心屬火,酸為陰木,可以養心陰。心陰足了,就不怕心火過旺。

注意,酸養心陰,不養心陽,心陽不振,感覺心胸憋悶、心悸不寧的人,不要吃太多。

但是,脾虛的人不能多吃酸味,因為木克土,而脾胃屬土。酸為陰木,胃為陽土,陰陽互補。對胃來說,有酸味克制是好事,適當的酸味能起到開胃的作用。而脾為陰土,所以,脾最怕酸多,酸會抑制脾的功能,影響營養的運化。脾虛的人要少吃酸。

判斷脾虛看大便。如果大便總是比較稀,不成形,這種人一定脾虛。臉色發黃的人也是脾虛。

秋天肺氣旺,可能克伐肝木,而酸味入肝,是肝的正味,這時候就應該用酸味來養肝。秋季是最缺木的季節,可以多吃些酸的東西。

我們吃的東西很少有純粹的酸味,它往往跟澀味或是甜味夾雜在一起。大多數種子類食物,比如蓮子、菟絲子、山萸肉、芡實等偏于酸澀,大多數水果則偏于酸甜。

酸味和澀味都是陰木,二者相合,收斂的作用就加倍了。

久病體虛的人,身體不能固攝精氣,常出現各種滑脫的癥狀,如長期咳喘、慢性腹瀉、尿頻、遺尿、遺精、崩漏,或是出汗多、各種出血癥等,這時,就要用性味酸澀的藥物來調理。

雖然,酸澀味入藥療效顯著,但收斂性強,平常食用太多有過偏之弊。所以,酸澀味的藥物不少,而酸澀味的食物品種不多。一般人都不太愛吃口感酸澀的東西——這是人類的自我保護功能進行篩選的結果。

酸味生津止渴,又能化解甜味的滋膩;甜味補益中氣,又能緩解酸味的收澀之性。所以凡是酸甜口味的東西,都是滋陰的。

秋天不適合多吃辛味。因為辛味能助肺氣,秋天肺氣已經很旺了,再吃辛味,肺氣過于上升,就削弱了其肅降的作用。肺氣上逆會引起咳嗽,而且往往是燥咳。

另外,辛味發汗,秋天干燥,人體發汗過多就缺水,也就是傷陰了。

肺為金,肝為木,金克木,肺氣太旺,對肝不利。所以,愛吃辣的人,秋天一定要克制一點。

冬天養生多苦少咸

冬天,保存人體實力的好季節。冬天屬水,是養腎的季節。此時天寒地凍,水面凝結成冰,保持水底的溫度,魚兒才能過冬。人體的腎精也應順應時節封藏在體內,保存實力。所以,冬天養腎,最關鍵的是不要過勞,少讓腎的精氣外泄。還要早睡晚起。

一些壯陽藥、激素類藥是靠透支人體元氣來達到效果的,冬天請盡量避免服用。

脾和腎是五臟中最需要補的兩臟。冬季需補腎,長夏需補脾。因此,從季節上來說,養生最重要的時間,就在于一冬一夏。冬病夏治,夏病冬治。一冬一夏養好了,整年就不容易生病了。

冬吃苦,把腎補。

五行中,火有溫暖升騰的特性,苦味屬火,但苦味又屬陰,它是陰火,就像爐膛里燒剩下的灰燼,有余溫的時候有一點烘干的作用,完全冷卻以后如果不把爐灰掏空,新火就燒不起來。

所以,苦味的東西分兩類:

一類是苦溫的,例如咖啡、紅茶,祛除濕氣的作用比較強,就是中醫所說的“燥濕”;

另一類是苦寒的,例如蓮子心、綠茶,有清熱、瀉下的作用。

苦味入心和小腸,能瀉心火和小腸火。

凡是清熱瀉火的藥,都有苦味,最為大家熟知的,就是苦瓜和黃連,專門解決口舌生瘡、心煩失眠這類心火上炎的問題。小腸火其實也是心火所致,其過程為心火下注到小腸,傳到膀胱,導致小便黃、疼痛。這種情況小孩身上比較常見,也要用苦味的藥來治,比如黃連。

火生土。苦味屬火,而脾胃屬土。苦為陰火,脾為陰土,所以苦味對脾有好處,尤其是苦溫的食物。脾怕濕,苦溫的東西正好可以燥濕。用火燒過的食物就會變苦,而且是苦溫的,這種食物就能健脾消積食。

有一個著名藥方叫作焦三仙,是把山楂、麥芽、神曲這三味藥炒焦后制成,調理積食特別靈驗。還有焙過的雞內金、烤饅頭片、鍋巴等,這些用火烤過的東西,都是苦味的,都有健脾助消化的作用。

胃液不足的人,要少吃苦味。因為苦為陰火,胃為陽土,苦味會抑制胃液的分泌,而胃喜潤惡燥,所以,苦味的東西吃太多會敗胃口,傷胃津,甚至引起胃痛。如果遇到這樣的急性胃痛,馬上喝點糖水就能緩解。長期胃液不足的人,吃微甜味的食物可以滋養胃液,比如銀耳羹或者麥冬粥,都是很好的選擇。

火克金,肺和大腸屬金。苦味入肺和大腸,起到泄的作用,清熱降火。如果肺熱咳嗽,苦味可以止咳平喘,比如百合和苦杏仁等。苦味入大腸,能瀉大腸濕熱,緩解便秘,比如大黃。

冬天當養腎,苦溫主堅,燥濕利水,吃點苦溫的東西,有強壯腎臟的作用。比如羊肉就是苦溫的。

良藥苦口利于病。但在日常飲食中,苦味太重的東西,不宜多吃。事實上我們每天所吃的食物,單純是苦味的也極少。也許只有咖啡和茶是個例外。咖啡和茶,也不是純粹苦味的,只是苦味相對比較重。為什么可以天天喝呢?這是因為咖啡和茶是必須要沖泡的,用的量很少,喝的時候還加了大量的熱水。

苦有燥濕的作用,加水一起喝就能避免傷津;苦還有清熱的作用,用熱水沖泡就減少了寒涼。明白了這個道理,你就掌握了喝咖啡和茶的學問。如果你陰虛火旺,體內缺水,就要少喝咖啡,更不要喝濃咖啡;如果你體質虛寒,就要少喝綠茶,更不要喝冰綠茶。

單純苦味的東西不多,但我們每天吃的苦味可不少,大多數食物都帶有一點苦味。苦味最適合與別的味道摻和在一起,發揮協同作用。這不僅能增強養生的功效,有了苦味打底,更能凸顯其他味道的香濃。

凡是燒得好吃的菜,你細細地去品,多半能品出一絲苦味來。一道真正的美食,只有香、辣、甜、酸這些討人喜歡的味道是不夠的,必須要摻雜一點苦味,滋味才會醇厚,才會讓人有余味綿長的感覺。

少吃咸,能延年。

咸味是至陰之味,越是咸的東西,陰性越強。而養生講究的是陰陽平衡,所以咸味宜少不宜多,是五味中最應當謹慎食用的一味。

五味中,咸味實際上是指咸味和鮮味兩種味道,所以咸味食品不一定都是口感咸的,也包括所有鮮味的東西。像黑豆、豬肉、螃蟹并不咸,也歸屬于咸味食品一類。味精、雞精也是咸味食品。

海產品大多都是咸味食物,如紫菜、海帶、海參、海蜇、蛤蜊、墨魚等。

血是咸味的,凡是動物的血都是咸味食品,比如豬血、雞血、鴨血、鹿血等。

咸屬水,水為至陰之物,咸也是至陰之味,所以它與水的陰氣相通,可以滋養人體的水液,通泄大小便,還能軟堅散結,也就是軟化和消散體內的結節和腫塊。

五臟六腑中腎和膀胱屬水,所以咸為腎和膀胱之正味。

咸入腎,其中鮮味重的食物補腎陰,咸味重的食物耗腎精。為什么有這么大的區別呢?

鮮味重的東西,含有大量的蛋白質和氨基酸,這些營養是人體血液和體液的來源,所以鮮味能養血養陰。

陰虛的人,體內虛火旺,常感覺手心腳心發熱、心煩、口干,就可以吃些海產品,例如常用墨魚干、海蜇來補一補,陰液足了,就不會產生虛火。

而咸味重的東西,含有大量的鹽分。鹽是一把雙刃劍,凡是有生命,都離不開鹽。生命的活動,全賴精氣維持,人體的精氣藏于腎中,必須靠鹽來把它調動出來,才能轉化為生命的動力。

凡是入腎臟的藥,古代都講究要用淡鹽水送服,引藥入經才能提高療效。比如著名的中成藥六味地黃丸,如果不用淡鹽水來送服,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人每天都需要一點鹽,才能保證能量來源。越是強體力的活動,越需要調動腎精。你看農村的壯勞力,他們吃得就很咸,不吃咸的就會覺得渾身沒勁。

可是如果吃鹽太多,調動的腎精過多,等于寅吃卯糧,提前透支人體的元氣,人就會早衰,甚至得慢性病。現在,許多老年人有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就跟他們年輕時營養不良又吃得過咸有關系。

咸入膀胱,膀胱屬陽,而咸味屬陰,陰陽相反,起泄的作用。膀胱經是人體最大的排毒通道。咸味能軟堅散結,實際上就是排毒。一般消除腫瘤,會用咸味的藥物來軟化硬塊。

咸味能瀉下通便,還有排毒的作用。

有的人腸道積熱,大便堅硬干燥得如同石頭,幾天排不出來,十分痛苦。中醫在藥方里加上咸味的芒硝,一劑就能見效。如果是小孩,或者癥狀比較輕,喝些鹽水也管用。

最極端的例子,就是吃了不潔之物,可以用大約15克鹽,兩杯溫水,攪拌兩分鐘,等鹽充分溶解以后,一次喝下,讓鹽水清洗腸胃,通過大便把毒素排出體外。對于產生惡心癥狀的人,鹽水還有催吐的作用。

咸味屬水,苦味屬火,按五行生克來說,咸味可以克制苦味。涼拌苦瓜用鹽先腌一下,就不那么苦了。

咸味有這么多重要的作用,因此咸味是人體必需的,但它畢竟是至陰之味,所以宜少不宜多。

水克火,心屬火。咸味吃多了對心臟特別不好,容易得心血管疾病,老年人一定不要多吃咸。心與大腦相通,所以,咸味吃多了影響智力、記憶力,小孩子的大腦正在發育中,更要吃得淡一些才好。

一年四季都不能多吃咸的。冬季屬水,水克火,人的心氣最弱。這個季節尤其要少吃咸味,才能保護心臟功能。

咸味食品中,特別要注意鹽和味精,這兩樣是咸味中的極品,陰中之陰。

現在人普遍陽虛,能少吃一點鹽和味精就少吃一點。

內容摘選自陳允斌著《回家吃飯的智慧》,紫圖公司出版,本文經授權發布。

小伙伴們~!回復2-5個字的關鍵詞可迅速找到你想看的健康信息哦~ 例如:蘋果、中醫、減肥等。

您看此文用

·

秒,轉發只需1秒呦~

長按識別二維碼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有侵權/違規的內容, 聯系本站將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