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紊亂在抑郁患者中相當常見,可能誘發自殺等嚴重后果;中段失眠則是抑郁最常見的殘留癥狀。理論上,所有抗抑郁藥均可改善失眠。
短期治療中,具有激活效應的抗抑郁藥(如氟西汀、文拉法辛)可擾亂睡眠,另一些具有鎮靜效應的抗抑郁藥(如多塞平、米氮平、曲唑酮)可迅速改善失眠,但卻可能導致過度鎮靜。抗抑郁藥還可誘發或加重不寧腿綜合征等睡眠障礙,進一步損害抑郁患者的睡眠質量。
使用低劑量抗抑郁藥治療失眠在臨床中可行,但存在若干注意事項。
睡眠癥狀在抑郁患者中相當常見,而抗抑郁藥也可對睡眠造成不同影響。一項發表于Curr Psychiatry Rep的綜述中,Adam Wichniak等回顧了近期探討抗抑郁藥如何影響睡眠的研究,并總結了抗抑郁藥在治療失眠中的應用。以下為作者的主要觀點。
抑郁患者的睡眠特點
多導睡眠圖(PSG)研究為我們提供了詳盡的信息。基于PSG,重要睡眠指標及其定義如下表(點擊看大圖):
一般而言,抑郁患者的睡眠連續性、睡眠深度及睡眠階段分布均存在異常,如下圖,包括睡眠連續性紊亂(睡眠潛伏期延長、入睡后清醒次數及總時間延長、晨間早醒)、深睡眠(慢波睡眠)減少,REM睡眠脫抑制,包括REM潛伏期縮短及首個REM睡眠期的延長。
抑郁患者多導睡眠圖例(點擊查看大圖)
視抑郁發作的嚴重度而定,抑郁患者存在失眠的比例為60-90%;雙相抑郁患者中,60%存在失眠,另有20-30%存在睡眠增加及日間嗜睡。很多患者的睡眠紊亂可隨著抑郁癥狀的改善而緩解,尤其是患者重拾日常活動的興趣及樂趣之后。然而,也有一些患者的失眠也可能持續存在:STAR*D研究中,中段失眠是出現頻率最高的抑郁殘留癥狀,79%的患者仍或多或少存在這一問題。
持續存在的失眠癥狀可能導致臨床不良轉歸,包括自殺風險的升高。
抗抑郁藥對睡眠的影響
常用抗抑郁藥對主要睡眠指標的影響如下表:
(點擊看大圖)
總而言之,某些抗抑郁藥可導致睡眠質量的惡化,包括SNRI、NRI、MAOI、SSRI及具有激活效應的TCA,其主要機制為激活5-HT2受體及增加NE/DA能神經傳遞。此前的一項綜述顯示,接受SSRI及SNRI治療的抑郁焦慮患者報告主觀失眠及日間嗜睡的比例最高。另一方面,具有抗組胺效應的藥物,如鎮靜類TCA、米氮平、米安色林,或具有較強5-HT2受體拮抗作用的藥物,如曲唑酮及萘法唑酮,均可快速改善睡眠,一些患者在首次服藥后即可見效。
隨機安慰劑對照研究顯示,接受SSRI治療者出現失眠的比例為17%,高于安慰劑組的9%;日間嗜睡方面,兩組分別為16%和8%。失眠比例最低的SSRI為西酞普蘭,低于2%;使用高劑量氟伏沙明治療強迫癥時,受試者出現失眠及日間嗜睡的比例分別高達31%和27%。
對于SNRI而言,使用文拉法辛治療廣泛性焦慮障礙時的失眠及日間嗜睡比例最高,均為24%;左旋米那普侖的上述兩個數字最低,均低于2%。
與SSRI及SNRI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鎮靜類抗抑郁藥(如米氮平及曲唑酮)在治療期間引發失眠的比例非常低(<2%),而日間鎮靜的比例極高:米氮平為54%,曲唑酮為46%。
對于存在失眠主訴的抑郁患者,通常建議優先選擇具有鎮靜效應的抗抑郁藥;除了可以快速減輕患者的痛苦外,選用這些藥物可顯著減少苯二氮?類藥物在抑郁癥患者中的使用。盡管SSRI/SNRI聯合苯二氮?可有效改善治療早期的焦慮及失眠癥狀,但很多患者在14-28天后并不能停用苯二氮?,進而面臨依賴的風險。然而,具有鎮靜效應的抗抑郁藥也可能引發過度鎮靜,影響社會功能,造成被動減藥,升高病情波動的風險。此外,米氮平還可導致體重增加。
對于存在失眠癥狀的抑郁患者而言,阿戈美拉汀也可一試。該藥為非鎮靜類抗抑郁藥,可通過激動褪黑素M1及M2受體,以及拮抗5-HT2C受體改善睡眠,而不升高過度鎮靜及體重增加的風險。阿戈美拉汀治療并不抑制REM睡眠,而是修復睡眠節律,增加慢波睡眠的數量,改善日間警覺性。
多作用機制抗抑郁藥伏硫西汀可能對睡眠具有不利影響,但僅限于高劑量下。根據FDA臨床研究登記中心的數據,伏硫西汀治療過程中出現失眠或嗜睡的比例低于SSRI及SNRI。
值得注意的是,抗抑郁藥可通過誘發或加重睡眠障礙,進一步損害睡眠:
? 米安色林及米氮平可誘發不寧腿綜合征(RLS),比例可能高達28%;此前也有SSRI及文拉法辛誘發RLS的報告。
? SSRI、SNRI及TCA可誘發或加重夜間磨牙及REM睡眠期肌張力調節紊亂,進而加重REM睡眠期行為障礙。
? 盡管抗抑郁藥可用于治療創傷后應激障礙(PTSD),但這些藥物可能誘發夢魘,而米氮平治療時最常出現。
? 可導致體重增加的抗抑郁藥禁用于睡眠呼吸暫停患者;這一睡眠障礙在精神疾病患者中發病率很高,但臨床重視度不足。
低劑量抗抑郁藥治療失眠
目前主流指南強烈建議,將失眠認知行為治療(CBT-I)作為失眠的一線治療手段;然而,臨床中使用藥物治療失眠的情況仍極為普遍,包括苯二氮?及非苯二氮?類助眠藥(如唑吡坦)。具有鎮靜效應的抗抑郁藥有時也用于治療失眠,但僅有多塞平獲FDA批準治療維持期失眠,而該類別的其他藥物并不推薦用于改善失眠。
然而,若患者在接受CBT-I治療的同時,每周仍有3-4個晚上需要助眠藥物,鎮靜類抗抑郁藥則是有價值的失眠治療手段。對于共病心境或焦慮障礙的失眠患者而言,抗抑郁藥可同時改善共病;由于這些患者更容易出現鎮靜藥物依賴,使用抗抑郁藥或許可以降低這一風險。另外,對于很多失眠患者而言,其生理指標如激素分泌、代謝率等均與抑郁患者類似,即高喚起狀態;從這個角度出發,使用抗抑郁藥治療也可能有利。
治療失眠時,抗抑郁藥的劑量往往很低,如多塞平3-6mg,或曲唑酮25-50mg。然而:
? 這一低劑量僅適用于原發性失眠;若共病心境障礙,則應使用推薦治療劑量;
? 只有在聯合CBT-I的情況下,才應使用此類治療。若患者使用了限制床上時間、控制刺激因素等技術后,低劑量的藥物即可起效。
? 使用抗抑郁藥治療入睡困難時,服用時間應遠遠早于那些「專業」鎮靜助眠藥,一般在睡前2小時及以上服用。
總體而言,抗抑郁藥治療失眠較為安全,甚至適用于鎮靜助眠藥存在禁忌證的患者,如有酒藥濫用史的患者,但仍需關注副作用及藥物相互作用,尤其是曲唑酮(延伸閱讀:氟西汀聯用曲唑酮:癥狀加重誰之過)。對于精神分裂癥及雙相障礙患者的失眠,非典型抗精神病藥(尤其是喹硫平)的使用日益廣泛,但低劑量抗抑郁藥可能同樣有用,且不升高心境轉相風險。還有研究顯示,晨間使用5-10mg西酞普蘭的療效理想,可作為鎮靜類抗抑郁藥的替代手段。
結語
睡眠紊亂是抑郁的核心癥狀之一,此類癥狀的改善對于緩解具有重要意義。短期內,抗抑郁藥可能損害或顯著改善睡眠。針對抑郁共病失眠患者,可優先考慮使用鎮靜類抗抑郁藥,但其過度鎮靜的效應可能對長期治療構成干擾。
使用低劑量抗抑郁藥治療失眠時既可單用,也可與其他抗抑郁藥聯用。對于失眠癥狀持續2-4周及以上,在使用CBT-I的情況下每周仍有數天需用藥的患者,低劑量抗抑郁藥是有價值的治療選擇。
文獻索引:Wichniak A, et al. Effects of Antidepressants on Sleep. Curr Psychiatry Rep. 2017 Aug 9;19(9):63. doi: 10.1007/s11920-017-0816-4. Review.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有侵權/違規的內容, 聯系本站將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