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特殊兒童的心理發展,多數國內外特殊教育學者有一個共同的認識:特殊兒童和普通兒童的心理發展共性和差異共存,而且其共性是遠大于差異。了解特殊兒童和普通兒童心理發展的異同,有助于父母根據具體情況對孩子進行教育。
??共性
??對于特殊兒童來說,他們也要經歷和普通兒童一樣的發育階段:乳兒——嬰兒——幼兒——兒童——青年期。在心理發展方面,和普通兒童一樣也遵循三個基本的規律:
??1.從簡單到復雜的發展順序
??根據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兒童的思維發展一般要經歷四個階段:感知運動階段、前運算階段、具體運算階段和形式運算階段。
??2.環境、教育和遺傳的共同作用
??環境、教育和遺傳對特殊兒童的心理發展上也起著同樣重要的作用,首先,特殊兒童的心理發展基礎是遺傳,遺傳因素帶來的生理特征決定了特殊兒童心理發展的可能性。其次,是外在環境和教育為特殊兒童心理發展的現實性提供了可能性。
??3.特殊兒童心理發展的內因是心理需求
??如果說環境、遺傳等因素是特殊兒童心理發展的外因的話,那么心理需求則可以理解為特殊兒童心理發展的內因。爸爸媽媽要怎么理解呢?舉個例子來說,智力有問題的孩子比智力正常的孩子的心理需求要低,患有多動癥孩子的知識和技能水平也幾乎不可能達到目標水平,所以,在教育特殊兒童時,要根據實際情況出發。
??差異
??特殊和普通孩子之間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1.特殊兒童的身心缺陷
??由于特殊兒童心理和生理上的缺陷,導致他們難以像正常孩子一樣學習和生活,容易出現較多的心理問題,心理問題易引發第二缺陷,也就是心理障礙。
??舉個例子來說,如果孩子有視力缺陷的話,那么他就會用聽覺或者觸覺來感知外在的世界,這樣的結果就是孩子很難對外界事物做出正確和全面的判斷。同樣的,殘疾兒童由于身體上的不便,會導致孩子在生活中難以自理,從而引發一系列的問題。
??2.特殊兒童之間的差異性很大
??由于特殊兒童之間的差異性很大,教育也就要根據每個特殊兒童的特點來進行。比方說,有些自閉癥的孩子的記憶力很好,但是他們的交際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又特別差,又例如,有些聽不見聲音的孩子的手眼協調能力卻很好。所以在對孩子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前,爸爸媽媽和教師應該先對特殊兒童的特殊情況先具體分析和歸類,找到其中的差異性,再針對差異性來進行教育。
??3 特殊兒童的適應性明顯低于普通兒童
??對于一般學校的教育教學要求,特殊兒童很難做到,因為他們在人際交往和社交活動中面臨各種各樣的問題,需要特殊的教育和輔導。比方說,一般學校的教學內容對于智障兒童來說太難,而對于超常兒童來說卻又太簡單。而對于聾童和盲童而言,他們難以適應一般學校的教學方式,他們需要的是經過特別設計過的教材和課程。所以,對于特殊兒童的教育問題,父母和學校也要考慮使用特殊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方法。
??總而言之,針對特殊兒童的教育,既要尊重他們和普通兒童心理發展的共性,也要注意到差異性,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對特殊兒童進行更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