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兒子陽性之后,才發現4種東西不起眼卻很重要,家有孩子要早準備

shiyingbao

文|凝媽悟語

我一直不喜歡跟風,看到很多人在瘋狂地囤藥、囤抗原、囤各種其他物資,我感覺沒有必要。心想,現在都放開了,買東西不是很好買嗎?為啥囤積居奇,制造這樣的緊張氣氛?

后來,兒子參加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后,陽性了,我在照顧他的過程中,發現確實需要一些立刻拿來就能用的東西。雖然看著不起眼,但是如果早有準備的話,不會著急焦慮,所謂“家中有糧心中不慌”。

現在這個病毒傳播速度很快,即使我們防范很嚴密,也難免會中招。兒子的同學,每天都有幾個發燒請假的,因為一次考試,太多孩子中招。

多位專家也對未來疫情走向進行了分析,挑戰很大。

鐘南山表示,一個月后進入感染高峰。

張文宏表示,未來一個月只是感染的高峰期,想要度過這段感染浪潮,大約需要3個月左右。

張伯禮表示,1-2個月迎來第一波高峰。

對于青壯年來說,抗壓力強,能夠耐心等待。對于孩子來說,一旦難受,什么都是急的,還是早做防范。

總結了4種必備的東西,看似不起眼卻很重要,家有孩子要早準備。

體溫計

小湯山方艙醫院三號艙組長蔡妙田醫生說,感染后:

人民日報還給出了一個典型癥狀過程,也是從第二天開始發燒,可能會達到39度以上。

很多網友的描述中也證實了這一點,發高燒情況非常普遍。兒子也有發燒的過程。開始發燒38.5度,然后上升到39.4度。

不同體溫處理方式不同,醫生建議38.5度以上才需要吃藥退燒,那我們就需要測量體溫,確認是否需要吃藥,所以一定要提前準備好體溫計。

體溫計不常用,有的家庭可能忘記了體溫計在哪里,或者已經壞了還蒙在鼓里,趕緊找出來放到穩妥的地方。

退燒藥

孩子一發燒,我們就如臨大敵,格外緊張,生怕孩子燒壞。可能是因為我們害怕孩子高熱驚厥、不忍心看到孩子萎靡不振的樣子。

實際上,發燒是身體應對病毒的一種正常反應,不能算病。如果耐受力比較強,發燒的時候,身體也不會覺得特別難受。

但是對孩子來說,超過38.5度4小時以上可能會特別痛苦,再加上孩子的發熱機制比較復雜,體溫調節中樞沒有發育完全,長時間發燒的話,可能對神經系統功能有一些不好的影響。所以,醫生認為這個體溫給孩子吃退燒藥比較合理。

看到很多朋友表示退燒藥很難買到,等孩子發燒了才去借,原來沒有做好準備的家長大有人在。

我帶兒子去看病的時候,醫生說只剩下一盒退燒藥,才知道在我們身邊也是如此緊張。所以,特別建議家里沒有退燒藥的趕緊去買或者到處借一下,以備不時之需。

準備的量也不用太多,一盒足夠。像兒子只吃了一片退燒藥,很多朋友表示就吃了2片藥。一盒8粒的話,一家4口人也夠用了。

孩子愛吃的水果

準備水果很有必要,無論是從心理感受,還是從理論分析來說,水果對身體都有好處。

兒子陽了4天,開始時發燒,退燒后,喉嚨一直疼,每天都嚷著吃水果。吃完,他感覺舒服了很多。

上海食品安全聯合會理事劉少偉教授表示,在發燒的過程中,適當補充電解質有利于保持患者內環境的穩定。補水可以讓嗓子濕潤,減緩咳嗽帶來的不適感。

電解質水完全可以用水果自制,還能補充更多微量元素。到底哪種水果好呢?我認為沒有唯一的選擇,只有多樣化的選擇。

網上流傳各種水果的故事,梨、橙子、橘子、檸檬等等,說的有鼻子有眼,各種夸贊。其實,選擇孩子喜歡吃的水果就好了。宣傳的再好,孩子不想吃,也是白準備。這個時候就是順著孩子的胃口來,替代方案可以有很多。

我這幾天陸續準備的水果有蘋果、沃柑、椰子、橙子、梨,兒子就不喜歡吃沃柑。

蘋果、椰子直接食用,又做了冰糖梨和橙子電解質水,很受兒子歡迎。

冰糖梨:梨去皮切小塊+紅棗去核+冰糖+枸杞+水,小火熬20分鐘。

橙子電解質水:橙子去皮搗碎+一點鹽+蜂蜜+溫開水,攪勻即可。橙子的亮點就是富含維生素C,還是用溫水能最大保持維生素含量。甜中帶酸,非常好喝。

調味蔬菜

中國工程院寧光院士給發熱卻不出汗的病人一個建議,是喝紅糖姜蔥湯:紅糖20g+生姜3片+蔥白2段+水300ml,煮沸后放至溫熱喝下去。

這個方法,也是我們老一輩人一直在使用的方法,我也比較喜歡。孩子以前發燒的時候,我就會熬這個湯,孩子喝了之后,出汗,睡一覺,就感覺很舒服,高燒很容易退去。

但是現在因為各種原因,可能在某些地方,在一些時間段內買不到紅糖、生姜、大蔥。

比如說有些商家陽了居家隔離,就沒有辦法銷售。晚上超市都關門,急著用也沒有地方買。還有的因為緊缺,價格上漲。

所以,還是要早一些準備好,反正蔥姜是調味蔬菜炒菜也用,買了也不會浪費,不用的擔心。

寫在最后:從現狀來看,感染幾率非常大,我們成人耐受力強一些,能堅持,但是孩子不能等,一旦出現發燒等癥狀,就要立即觀察處理。如果家里已經有體溫計、退燒藥、水果、調味蔬菜,能解決燃眉,我們不慌不忙,孩子也能感受到安定平和,得到妥善照顧,有利于身體好轉。

我是@凝媽悟語

兩男孩媽媽,10多年育兒經驗

陪孩子閱讀、英語啟蒙、科學啟蒙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有侵權/違規的內容, 聯系本站將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