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醫忌口有講究,這樣做才真的有效!

shiyingbao

忌口是中醫一大特色,很多患者在拿到醫生的處方紙后都會詢問是否需要忌口。然而醫生因為醫療習慣和知識儲備不同,對患者的回答也不盡相同因年齡、體質、地區和季節的不同而忌服或少服某些食品,也包括為避免某些病情復發而忌服某些“發物”等。

一、忌口的一般原則

統觀古今文獻,“忌口”并非隨心所欲,而是遵循一定的原則,一是“辨證論忌”,二是遵循五行的生克規律忌口。

中醫辨證論忌:依據《內經》“熱者寒之,寒者熱之”,“陽病治陰,陰病治陽,虛則補之,實則瀉之”的理論,參照病機屬性與飲食的寒熱補瀉功能進行對證施用。如寒病水產品。油膩類:包括豬油、豬肉、牛肉、羊肉、動物內臟和油炸、燒烤食品。其他類:咸品,如食鹽、醬油、豆醬、腌咸菜、腌咸蘿卜、腌咸鴨蛋等;甜品,如白糖、紅糖、各種糖果、糕餅、甜食,以及含糖多的荔枝、龍眼、甘蔗等水果。

二、因病制宜行“忌口”

臨床上患者在治療期間,既要服用藥物,又要飲食調理促進病愈,為此,采取切實合理的辨證施食、辨證論忌顯得實為重要。

關于疾病“忌口”,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中已有較為詳細的論述,他在太陽中風證服用桂枝湯后強調要“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提出了“食復”這一概念,即熱病后可因飲食不當而導致疾病復發。同時,《金匱要略》中設置了“禽獸魚蟲禁忌并治”和“果實菜谷禁忌并治”兩個篇章,明確指出:“所食之味,有與病相宜,有與身為害,若得宜則益體,害則成疾,以此致危”,強調了病中“忌口”的重要性。

三、因人制宜講“忌口”

1.體質偏實者

體質偏實的健康者,飲食注意全面合理即可,但兼夾有痰濕瘀的人,不宜再補充過度的營養,尤其要減少脂肪的攝入,可以多吃含有豐富膳食纖維的食物,并注意補充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同時加強鍛煉,避免發展成代謝性疾病。

2.體質偏虛者

從體質來看,虛證之人總體來說宜補,但應根據體質決定補益的性質。如陽虛者,以補氣溫陽,散寒健脾為主,忌服寒涼、生冷食物,不宣過食涼性的瓜果菜肴;陰虛者,宜滋補養陰,生津清熱,忌食溫燥傷陰的食物,如蔥、姜、蒜、辣椒等辛辣刺激食物。但虛證者不可補益過度,尤其不能多吃肥膩、油煎、干硬等難以消化的食物,而要在補中有疏,以清淡和富于營養為宜。

3.小兒及老人

從年齡特點來看,小兒時期“脾常不足”,所吃的食物應與其消化功能適應,注意攝入優質蛋白質以及維生素、礦物質。而老人臟腑衰退、化源不足,應以溫熱熟軟的食物為主,節制脂肪和糖類,多吃纖維素、清淡素食和乳食,忌黏硬生冷的食物。

4.婦女

婦女孕期期間,應注意營養均衡,食物品種多樣化,適食多餐。勿嗜過咸、過甜食物,忌煙酒、辛辣、油膩、刺激等食物,減少食物對胃腸道刺激。在哺乳期,除補氣養血之外,還應多補充礦物質、微量元素,保證母乳中的營養。婦女經期,如果身體平時健康,只要飲食規律即可,但要慎食冷物,以免血管過度收縮引起痛經。而平時身體虛弱者,應注意服用一些補氣養血的溫性食品,如大棗、紅糖、雞蛋、龍眼等,對于寒涼食物與辛熱食物皆應忌服。

四、因時因地講“忌口”

季節的變換,會給人體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中醫“天人合一”理論提示我們應根據人體對外界氣候的反應,適時調整飲食。

1.春季:春季多濕,人體陽氣處于升發之時,肝膽氣旺,脾胃的消化功能相對較弱,飲食上應當減酸宜甘,培養脾氣,適宜多吃清淡菜蔬和豆類,不宜油膩辛辣,以免內生火熱。

2.夏季:夏季熱邪挾濕,使得脾胃受困,消化功能減退,飲食應以甘寒、清淡為主,避免油膩,特別是不要貪食生冷瓜果。

3.秋季:燥氣當令,燥易傷肺,因此易發咳嗽,應當滋陰潤肺,多食梨、芝麻、蜂蜜、甘蔗及乳制品等柔潤食物,少食辛辣,不宜過食辛溫大補之品。

4.冬季:萬物封藏,寒邪正盛,可多吃羊肉等溫熱性食物,勿食冷食,冬季對體虛、年老之人是進補的好時機。

5.東西南北:地域因素也對人體有著重要影響。《黃帝內經素問·異法方宜論》曾指出,不同地域的人由于環境與飲食習慣不同,可能會誘發相關的疾病,比如東方之人,“食魚而嗜咸”,多發癰瘍;西方之域,水土剛強,其民“華食而脂肥”,易發內風;北方之域,天寒冰冽,民多乳食,多“臟寒生滿病”;南方之人,“嗜酸而食腐”,而地域多濕,易發攣痹。雖然當時的情況已與現在有所差異,但是也提示我們可以在飲食上就當地所缺乏的物質以及多發的疾病做相應的補充和調整,減少疾病易發的因素。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有侵權/違規的內容, 聯系本站將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