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草又名艾蒿、醫草、炙草等,是一種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在古代,艾草是中醫防病治病、養生保健延年益壽的一種簡便易行而又切實有效的方法。
據2010年版《中國藥典》收載:艾葉性溫,味苦、辛,有小毒,歸肝、脾、腎經。艾葉內服具有溫經止血、散寒止痛的功效;外用有祛濕止癢的功效,能溫經止血暖宮,用于虛寒出血,尤其適用于崩漏、下焦虛寒所致月經不調、痛經、宮冷不孕等;煎湯外洗可治濕疹瘙癢。
蘇敏表示,艾草是一種極具養生價值的藥物,而艾草的莖和葉的化學成分不同,養生保健主要使用艾葉,其化學成分主要是揮發油,具有抗菌、抗病毒、平喘、鎮咳、祛痰、止血及抗凝血、鎮靜等作用。艾草的揮發油滲透性、滋潤性好,還有助于促進血液循環,特別適合敏感性及受損肌膚。
據悉,采艾草一定要在它枝葉茂盛但是還沒有開花的時候,所以五月端午采的艾草是最合時令。采了艾草以后,一般把它懸掛起來,晾干備用。艾葉的更普遍的應用,比如說一旦受了風寒,人出現了感冒咳嗽的癥狀,就用艾葉煎湯洗腳,或者用艾葉加上點蔥姜,一起來煎湯溫服,出汗了就能治愈疾病。熟艾葉配合其他藥物內服,有很好的溫通氣血、驅逐寒濕作用,還有安胎效果。《傷寒論》中常用的“膠艾四物湯”,就是用在婦女產后、出血不止的時候。里面有阿膠和艾葉,配合生地等其他藥物。
用適量的黃片糖放入鍋中煮成水狀,然后把糯米粉置入大盆,加入黃糖水及處理過的艾草,一起搓揉,盡量揉久些,以便艾草能充分的和糯米粉攪拌均勻,水不可一次加太多,慢慢加入,因為艾草也帶有水分,揉好的面應該不干不濕,就象做包子似的面那么樣便可。
抓一團面,揉圓后,在中間挖開個洞,裝入芝麻花生餡,然后輕輕包好,再揉搓一下成圓形狀,蒸籠里墊上柚子葉,把做好的艾糍粑外表抹上一層花生油,然后輕輕置于柚子葉上,置爐上旺火蒸20分鐘即可。還沒開鍋,就已經滿屋的柚子葉香味了,打開鍋是一個個墨綠的艾糍粑,如果艾葉放得足夠多的話,做好的艾糍粑綠得發黑,輕輕咬一口,哇,艾葉的清香和著柚葉的香味,還有芝麻花生餡,又香又甜,一家做艾糍粑,整棟樓都知,味道太特別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有侵權/違規的內容, 聯系本站將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