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嬰幼兒早期教育的內容有哪些(嬰幼兒早期教育的要點)

shiyingbao

0-3歲嬰幼兒的早期教育最能直觀而形象地呈現中國典型的“4+2+1”家庭結構模式,是父輩和祖輩在養育和教育中最容易產生矛盾,發生沖突的時期,這個階段的嬰幼兒生長發育最快,養育所涉及的專業領域也最為寬泛,祖輩與父輩應形成教育的合力,各自發揮優勢,陪伴嬰幼兒成長。

0-3歲是人生的起點,也是發展最為迅速的階段、需要特別呵護與關愛的階段,從呱呱墜到走進幼兒園,短短三年的時間里,每一天,甚至每一刻都在發生著變化,散發著生命的能量,感受著成長的神奇。

該階段孩子大腦的可塑性最強,也是體格、神經、心理和智能發育的關鍵時期。剛出生已經擁有了未來大腦中所有的神經細胞(即神經元),不過這些神經細胞之間幾乎沒有聯系,就像電腦中尚未連接的線頭一樣。生活經歷,特別是與父母的情感互動,會對嬰兒高級腦中神經聯結的飛速形成產生直接影響,生活體驗則是這個過程的“雕塑家”。嬰兒的大腦,特別是他們的高級腦,很大部分是在出生后才發育完全的,在出生后的頭幾年里數百萬神經聯結不斷形成、斷開,然后重組,外界因素,特別是來自環境的各種感覺刺激,對發育早期大腦匯總神經元的生長與功能性連接的形成(即突觸的形成)至關重要。

美國心理學家布盧姆根據對1000名被試者的跟蹤研究,提出了智力發展假說:如果個體從出生到17歲時的智力水平達到100%,那么0-4歲就獲得50%,4歲至8歲又獲得30%,其余的20%是從8歲到17歲完成的。也就是說,個體智力發展的最初4年是以后13年的總和,人的學習成就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早期經驗。

奧地利動物習性學家勞倫滋在研究小鴨和小鵝的習性時發現:它們通常將出生后第一眼看到的對象當作自己的母親,并對其產生偏好和追隨反應,這種現象叫“母親印刻(imprinting)”。心理學家將“母親印刻”發生的時期稱為動物辨認母親的關鍵期(critical period)。有些機能在發展過程中有一個特殊的形成時期,在這個特殊階段,這方面機能的獲得特別敏感,這種機能形成的特定時期稱為“關鍵期”。

意大利教育家蒙臺梭利女士提出 “敏感期”說。人在發展過程中,會對外在環境的某些刺激產生特別敏銳的感受力,以致影響其心智的運作或生理的反應,而出現特殊的好惡或感受,這種力量的強弱,稱之為“敏感力”。當敏感力產生時,孩子的內心會有一股無法遏止的動力,驅使他對他所感興趣的特定事物,產生嘗試或學習的狂熱,直到滿足內在需求或敏感力減弱,這股動力才會消失。

讓每個孩子都享有最佳的人生開端!為孩子成長創造優良環境,激發其潛能,培養其愛心、探索精神、創造性和獨立性,是嬰幼兒早期教育的首要任務,也是持續而系統的任務。

嬰幼兒早期教育的任務主要有五個方面:一是培養寶寶良好的生活習慣;二是訓練寶寶的言語表達;三是豐富寶寶的感性知識,掌握生活常識和技能;四是保護寶寶的好奇心和探索樂趣;五是促動寶寶的社會情緒能力,讓寶寶和自己,和他人,和環境建立起關系,為未來的社會適應力奠定基礎。

對于尚未進入社會體系的3歲以前的寶寶來說,“家”是最安全最溫暖的生長環境,良好的親子互動會對寶寶大腦中的化學作用產生積極影響,讓內心思緒的小溪歡快、輕松、愉悅而幸福地流淌。家庭,特別是父母會對寶寶的生活質量產生重大影響,而這個影響會給孩子留下一生的印記。著名的“佩里幼兒教育研究”(HighScope Perry Preschool Study)40年的研究證明:在出生后的頭五年,而不僅是第一年,家長所做的一切都將會對孩子長大后的行為產生深遠影響。

在具有中國特色的隔代教育家庭中,家庭所有成員應共同承擔早期教育的責任,父輩和祖輩是孩子早期教育的啟蒙者、陪伴者,也是執行人,尊重孩子成長的科學規律、尊重并接納孩子的個體差異,“啟發和關愛”應成為家庭成員共同的教養準則,全面促進孩子身體與運動智能、情感與社會智能、科學與認知智能、語言與交流智能和音樂智能的良好發展,為孩子的體格、智力和心理健康發展創造最佳的環境和機會,開啟美好的未來!